首頁 > 文史語錄 > 老古話說的“三物闖進宅,水兔變福財”是什麼意思?

老古話說的“三物闖進宅,水兔變福財”是什麼意思?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關於十二生肖有很多的說法,那麼大家知道老古話說的“三物闖進宅,水兔變福財”是什麼意思嗎?今天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咱們都知道自己的生肖,但是對於十二個生肖究竟是怎麼來的,或許還是不清楚。接下來我們就先說說爲什麼會產生這十二個生肖。

其實這十二個生肖的來歷,自古以來就是衆說紛紜的。我們就說幾個比較常見的版本。首先就是神話版,那是因爲在數千年前,玉皇大帝召集民間的動物們開會,想要選出12生肖出來。

而這個時候貓先聽說了這個消息,但是貓是夜行動物,他知道自己早上是起不來的,所以就和好兄弟老鼠商量讓老鼠第二天等等自己,一起去往天庭。但是誰知道,老鼠滿口答應之後,第二天一早就和老黃牛一起去了天庭。

老古話說的“三物闖進宅,水兔變福財”是什麼意思?

玉皇大帝一看,還是老鼠來的最早,所以也就讓他排到了十二個生肖的第一個。而牛緊跟其後。接下來又到來了威風凜凜的老虎、靈巧的兔、威猛的龍、冰涼的蛇、奔馳的馬和羊、活蹦亂跳的猴、早起的雞,到最後甚至狗、豬都來了,而貓這個時候才悠悠轉醒,不急不慢的來到天庭。

但是他到之後,玉皇大帝的儀式都已經結束了。眼看着自己什麼都沒撈到,貓不禁將自己的怒火轉移到了老鼠身上。從此之後,貓鼠再也不是好兄弟,而是天敵了。但此時爲時已晚,十二生肖也定下來了。

這是民間傳說的故事版本,但其實十二生肖的發展,也是和天文有關的。在古人觀察天象的時候,發現了二十四星宿。而其中又分爲12天干和十二生肖,兩兩相配,講究的是陰陽調和,五行合一。

這個說法得到了比較廣泛的認可,當然,還有許多學者持反對意見,甚至有人認爲十二生肖是來自西方的。這些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

而我們接下來要說的“三物闖進宅,水兔變福財”這句俗語,其實意思也比較簡單。它的字面意思就是說等到明年“水兔”年的時候,這三個物品進宅,那麼家裏就會多福多財。所謂水兔,就是我們上面說的十二天干和十二生肖的結合了。

這第一個物品就是龜。或許有人會感到奇怪,烏龜是一種再普通不過的動物了,爲什麼進家裏還有好處呢?

其實烏龜算得上是我們上古傳說中最爲古老的神獸之一了。咱們熟悉的神獸有龍、鳳、麒麟等等,但是這些動物都已經隨着時間的推移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誰也沒有見到他們真實的樣貌是怎樣的。

唯獨烏龜,歷經數千年還存在着,並且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還常常見到,所以烏龜又代表着長壽。許多人家裏養烏龜也是爲了這點。

而烏龜所生活的地方是離不開水的,雖然它是兩棲動物,但是離了水也活不長。所以說在水兔之年,如果家裏能養烏龜的話,那麼烏龜就會活的更好,也就給家裏帶來了長壽的氣息,自然就多福多財了。

除了烏龜,九魚進宅也是極好的。首先,魚自古以來就代表着年年有餘,所謂年年有餘,指的就是家中年年都有餘糧、剩餘的錢財…這些都反映了這戶人家家境非常的殷實。

而且九又代表着數額很大,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九常常是數值頂點的代替了。所以說九魚就代表着數不盡的魚,也代表了數不盡的錢財。

話又說回來,在水兔之年,魚進宅能夠如魚得水,生活的更加的好。正如烏龜適宜在水裏生活一樣,魚更是離不開水的滋養的。所以纔會有這種說法。

而且九魚往往說的不是真的養9條魚,而是指的“九魚圖”這幅畫。這種畫作掛在家裏其實也會增添一些人文氣息,對家裏的環境也比較好。

最後要說的也是一副適合進宅的畫,這幅畫叫做花開富貴。首先,“圖”這個字和“兔”是諧音的,所以掛圖在家裏本身在水兔之年就在合適不過了。

老古話說的“三物闖進宅,水兔變福財”是什麼意思? 第2張

其次,花開富貴象徵着富貴如意、財源廣進的意思。在許多人心裏這是能夠爲家裏招財的,因此花開富貴圖掛在家裏往往能夠給人帶來一種祥和之氣,這種氣息下生活久了整個人的氣場其實也會和諧起來。

再次,花開富貴爲木,樹木的生長更是離不開水源的澆灌。從這點來說,花開富貴圖和兔年很搭配,也很適合進宅。

以上就是“三物闖進宅,水兔變福財”提到的三種物品。這個說法早就有流傳了,至於其可信程度,我們就要自己分辨了。畢竟在古時候,科學文化都不發達,人的想法往往也比較迷信,但是現代社會其實很多人都不信這一套了。

總之,如果我們相信“三物闖進宅,水兔變福財”的說法,想要在家裏放置一些看了心情比較好的物品這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如何佈置自己的家是個人的選擇,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這個俗語中是含有迷信成分的,所以不能完全指望這些因素。

許多俗語流傳下來的時間都超過了千年,他們曾經在數千年的中華文化歷史上大放異彩,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俗語中的封建迷信部分也應該被及時摒棄掉。 這就需要我們保持比較理性的態度看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