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打仗場面如此混亂 古人是如何分清敵我的

古代打仗場面如此混亂 古人是如何分清敵我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打仗敵我問題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半卷紅旗臨易水, 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李賀

古代兩軍征戰是不可避免的,國家的吞併,朝代的更替,都離不開徵戰。我們平時也在影視劇和歷史資料中看到很多戰爭畫面,兩軍大戰亂作一團,有時候更是殺紅了眼。

那麼,士兵們在混亂的環境下如何分清敵友,更加快速地取得勝利呢,在這方面便體現了古代軍事家們的智慧之處了。

古代打仗場面如此混亂 古人是如何分清敵我的

古代三軍對陣

對於一些歷史迷而言,《大秦帝國》是一部不錯的電視劇,劇中秦軍鐵騎大戰六國軍隊的畫面非常熱血。

比如,長平之戰中,白起的幾十萬大軍與趙括的幾十萬軍在長平大戰,雙方的士兵如螞蟻一般分散,取得勝利完全依靠一種意志力。

不過,這也讓很多人產生了一個疑問。在冷兵器時代,一場戰爭的勝利,基本取決於軍隊的數量。

然而,在那個時期,通訊科技並不發達,殺紅眼的士兵是如何分清是敵是友的呢?又是如何清楚地知道軍令的呢?

根據一些史料的記載,古人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爲三種:從最基本的統一服飾和兵器來區分,到不同的軍旗和佈陣方法,這是一種進步。

古代打仗場面如此混亂 古人是如何分清敵我的 第2張

後來,在清朝時採用同鄉士兵編成一組的方式,來改編軍隊,從而實現對敵我軍隊的熟悉,做到清晰有效地攻擊敵方士兵。

統一軍服和武器

統一軍服和武器,可以說是區分敵我最簡單的方法,也是歷代帝王對外戰爭時常使用的方法。

統一服裝和武器這一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晚期,當時各族部落之間互相兼併,戰爭不斷,士兵也逐漸增多。於是爲了便於指揮,從那時起便有了統一的戎裝。

而隨着歷朝歷代的更替,既有漢唐這樣的盛世時期,又有五代十國時期的紛亂時期。隨着環境的變遷,服飾和兵器也不斷在更替淘汰,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的鮮明特色。

提起士兵,不由讓人想起秦兵馬俑這一現世留存的軍事偉作。從兵馬俑便可以看出,統一六國的始皇帝多麼好戰,甚至不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修建了兵馬俑和長城。

古代打仗場面如此混亂 古人是如何分清敵我的 第3張

那麼,作爲歷史中有着濃墨重彩一筆的秦朝,在服飾和兵器上有着什麼樣的統一特色呢?都說秦人尚黑,秦朝的軍服卻不盡然。

先秦時,秦人的服飾大多以黑色爲主,因爲當時陰陽家們信奉五行之說,諸侯王也深信不疑。秦人認爲自身屬於水德,而水德屬黑,所以秦人崇尚黑色。

但通過對秦兵馬俑的考古和探索,秦朝的士兵服裝並不都是黑色,也有着嚴格的等級區分。軍官一般是穿着深紫色與硃紅色的衣服,馭手一般穿着綠色與紫色的衣服,顏色多樣,鎧甲兵器多爲統一的赭色。

秦朝時期多爲對外戰爭,攻打匈奴,在服裝和兵器上就能夠很好地區分敵我,五顏六色的秦國軍隊也是不失特色了。

鮮明的軍旗與佈陣

基本的服裝與兵器大多在對外戰爭時能得到很好的運用,但歷朝歷代中大多出現內亂與內部征戰,這個時候的統治者和作戰指揮,便運用不同的軍旗和佈陣方法來進行鮮明有效的區分。

軍旗可以說是古代行軍打仗時最爲重要的部分,軍旗是一方軍隊的代表,古代作戰時軍旗同時有着向士兵傳達訊號的重要使命,有時候軍旗的充分利用與配合,是一場戰爭勝利的關鍵。

古代軍旗有多種,纛是最大的軍旗,一般是帝王親征時纔會插的旗,象徵着至高無上的意思,纛旗的出現能夠鼓舞士兵的士氣,提升士兵的戰鬥力。

還有一種十分常見的軍旗——牙旗,牙旗往往是軍隊的主帥所立,士兵依靠牙旗知曉主帥的位置,方便及時地指揮與行軍。最重要的軍旗是號旗,號旗有多種顏色,不同的顏色也代表着不同的訊息,進攻、防守。

撤退、傷亡的訊息都是通過號旗來進行傳遞。每個軍隊都有自己不同的軍旗使用方式,在日常訓練中不斷深化,形成獨特專屬的軍旗文化,來以此區分敵我雙方。

佈陣其實是我們時常都會聽說的一種作戰方法,行兵佈陣是戰爭時取勝的手段,也是區分敵我的一種有效方法,用陣法不斷推進,殲滅敵軍,在陣型上就能做到鮮明的區分。

古代打仗場面如此混亂 古人是如何分清敵我的 第4張

古代最常見的佈陣方法便是方陣,陣型內外相圍,四面如一,攻守相合,呈現回字型形狀,對敵我之間的區分十分簡潔,且適合多種兵種共同防守。

和方陣這種攻守皆可的陣型相比,圓陣更加偏向於防守,圓陣沒有明顯的弱點,不會讓敵方有可乘之機。

項羽兵敗垓下之圍時,只剩下二十八騎,採用的便是防守型的圓陣。陣型上的不同讓人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出敵我陣營,從而更好地作戰。

同鄉士兵編制

招收同鄉士兵編爲軍隊這種情況,出現在晚清時期。當時政治動盪,起義軍頻發,八旗軍人數不夠,清王朝爲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軍,便讓李鴻章和曾國藩組建漢人軍隊來進行作戰。

李鴻章和曾國藩便在自己的家鄉範圍內進行招收士兵,這些士兵都是同一個地方的同鄉親朋,彼此之間十分熟悉,也十分團結,組成了兩支軍隊湘軍和淮軍。

古代打仗場面如此混亂 古人是如何分清敵我的 第5張

這種同鄉士兵編制的軍隊,同一個村或鄉的士兵被編爲一隊,彼此之間都很熟悉。在作戰時也能很好地配合團結,能夠在起義軍頻發的作戰中輕鬆地區分敵友,這兩支同鄉軍很快便成爲了清王朝的主力部隊。

但這樣的同鄉軍也爲後期的軍閥征戰埋下了伏筆,曾國藩的湘軍同意了帝王的的裁員政策,從十萬軍裁減到了兩萬軍;但李鴻章的淮軍成了北洋海軍前身。

後來清政府滅亡,這兩支同鄉軍成爲了軍閥,一部分回到了家鄉,直到被人民軍隊消滅。

古代徵兵也是按照地域來進行徵兵,但徵兵後會將這些士兵打散重新分配,一定程度是防止同鄉士兵過多結黨營私,做出對王朝不利的事情。

但同鄉士兵編爲一隊,也不失爲區分敵我的一種好方法,士兵間彼此認識也能鼓舞士氣,利於團結。同時,軍隊也需要一位有能力的主帥來進行指揮和領導,才能在作戰中發揮真正的實力。

古代打仗場面如此混亂 古人是如何分清敵我的 第6張

古人征戰了上下五千年,可以說在作戰上經驗十分豐富,關於作戰的書籍留於後世的也十分之多,蘊含着古人智慧的結晶。

就連單單在作戰時區分敵我也有頗多的學問,不論是服裝兵器的統一,還是軍旗佈陣的運用,甚至在軍隊編制上下功夫,都是古人智慧所在。

但在區分之外,更多的還是士兵們的勤加苦練與配合,才能將這些區分方法在作戰時發揮作用,殲滅敵人,取得勝利。

而現在,也正是因爲國家的強盛和每一個人的不斷努力,纔有了現在這樣一支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