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雙方大戰都會亂成一團 古人是如何分清是敵是友的

古代雙方大戰都會亂成一團 古人是如何分清是敵是友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古代戰場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引言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極爲慘烈,那種旌旗翻飛、殺聲震天、血肉飛濺的場景光是想象都令人膽寒。我國許多詩人曾經寫下無數描寫戰爭殘酷的詩句,比如隋代祖君彥在《檄洛州文》中所寫的:“屍骸蔽野,血流成河,積怨滿於山川,號哭動於天地。” 場面的肅殺悲壯,寥寥幾字便令人如臨其境。

現代人自然是看不到古代的戰爭場面了,但是根據史料和實際的戰爭研究,人們可以從一些影視作品中重現當年的場景。一般來說,古代兩軍開戰之前會先行列隊,雖然剛開始的時候隊伍十分整齊向着對方衝去。但是打到後面,大都進入貼身肉搏混戰。在很多有大戰劇情的電影中,都有表現這種場景。不過在影視劇中混戰,雙方通常在服飾上就已經敵我分明,而且由於劇情需要,也只會表現一兩個最多幾個主要角色的戰鬥。但在真正的古代戰場,一旦展開貼身肉搏,雙方要如何分辨敵我呢?

古代雙方大戰都會亂成一團 古人是如何分清是敵是友的

▲古代戰爭畫像

01

關於這個問題,古代的統治者也是想了許多辦法。最常見也是最簡單的一種方法,就是鎧甲與武器裝備的區別。例如秦漢大軍與匈奴展開大戰時,他們的裝備和服裝與匈奴人就完全不同,在戰場上非常好辨認。

但是這樣方便辨認敵我雙方的戰役,在中國古代歷史中並不算多。縱觀歷朝歷代歷史,超過一半的戰爭是由於帝國內部混亂或者政變所導致。在這種情況下,奮戰於戰場廝殺的士兵裝備相似度很高,必須用別的方式來加以區別,避免誤傷。

古代雙方大戰都會亂成一團 古人是如何分清是敵是友的 第2張

▲手持軍旗的古代將士銅像

軍旗就是最重要的一個區別標誌。一般來說,哪一位將領帶軍出征,那麼軍旗上就會寫上他的名字和官職。如果要在戰場排兵佈陣,就更是需要以軍旗來指揮士兵。一旦開戰,許多將領會帶頭髮起衝鋒,此時全軍士兵都會看到將旗,此舉不但能鼓舞士氣,也能指引方向。例如《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中顏良軍隊所排的陣勢:“旗幟鮮明,槍刀森布,嚴整有威。”

02

一支軍隊的將旗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將旗不倒,那麼就可以繼續指揮。這一點在諸多影視作品中也有所表現,奪旗主要目的便是爲了擊倒對方的主要將領,大旗一倒,那麼整支軍隊基本上就喪失了指揮和衝擊方向,而且軍心也會瞬間動搖甚至潰散。所以說許多影視劇中出現的大旗一倒,士兵就落荒而逃的場景,倒也並非過分誇張。

古代雙方大戰都會亂成一團 古人是如何分清是敵是友的 第3張

▲古代戰爭劇照

但僅僅是以軍旗來區分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在古代,大部分士兵是不認字,在一些特別混亂的情況下,軍旗起到的作用也不大。例如在唐朝晚期結束時,各地節度使的軍力和勢力都很大,他們很可能會在結盟與對抗之間循環,對於士兵們來說,今天他們還在戰場上兵戎相見的敵人,明天就有可能成了友軍。這時雙方將領會採取一些特殊的手段,比如在外貌或者服裝上加以一些標識。例如黃巾軍,就是因爲所有的士兵頭上都包裹着一條黃布而起名。

不過,當戰爭白熱化,已經進入肉搏戰,此時就只能依靠,在混戰中儘量保持隊形來區分敵我,如果陣型被破,那麼軍隊便只能向後退。在這種情況下,士兵的數量就顯得尤爲重要。所以在古代戰爭中,如果軍隊平均減員30%便容易潰散戰敗。

古代雙方大戰都會亂成一團 古人是如何分清是敵是友的 第4張

▲古代軍隊劇照

03

例如明朝赫赫有名的戚家軍,他們有極其嚴格的軍法陣法,在作戰中會採用喇叭、傳令兵、腰牌、旗幟等等方式來儘量保持隊形,在大陣之下還設有小陣。然而即便如此,在混亂時被戰友誤傷也時有發生。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儘量將同鄉或者同村的士兵編爲一組。在晚清時期的湘軍和淮軍,就採用了這種方法。這種方法的好處就在於不但可以促進士兵之間互相認識,而且同族相親也會更爲團結。

古代雙方大戰都會亂成一團 古人是如何分清是敵是友的 第5張

▲清末湘軍

我們的鄰國日本在區分士兵上,相比我國更加直白。因爲日本古時候基本上沒有常備兵,需要打仗時便將當地的農民徵集起來成爲士兵。爲了讓他們能夠區分敵我,日本的大名或者將軍便讓士兵在背後背上“旗指物”,在日本的戰國時期,這種方法使用很廣。

結語

總的來說,在古代戰爭進入最後的肉搏戰時,要區分敵我,並不那麼容易。雙方服裝分明倒還好說,但是如果服裝類似,又是在激烈的搏鬥中,恐怕也來不及去仔細辨認。在這種殺聲震天,刀劍亂舞的場景,誤傷應該非常常見。

參考資料:

《檄洛州文》

《旗指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