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代打仗到底是如何統計每個人的軍功的?

古代打仗到底是如何統計每個人的軍功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木蘭詩》中曾寫道:“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從古至今,能成爲一代名將的,基本都是身經百戰之人。而在他們成名的路上,背後則有着許多的人頭。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但也有一些將領,因爲軍功不足,始終無法晉升,比如大家熟知的“飛將軍”李廣。

唐代大詩人王勃曾在《滕王閣序》中寫道:“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說的就是古代按軍功授爵的制度。漢文帝時期,雲中太守爲魏尚,此人鎮守邊陲,防禦匈奴,作戰有功。但因爲上報朝廷的殺敵人數與實際差了6顆人頭,所以被削職查辦。

古代打仗到底是如何統計每個人的軍功的?

時爲郎中署長的馮唐認爲對魏尚的處置不公,所以當面向漢文帝直諫。漢文帝也覺得自己的懲罰有點重,所以派馮唐手持符節去雲中赦免了魏尚的罪過,恢復了他雲中太守的職務。

等到漢景帝時,不吃馮唐這一套,所以馮唐在被任命爲楚相不久後就被罷免了。等到後來漢武帝即位,想要啓用馮唐時,他已經90多歲,無法再爲國效力了。

而李廣也同樣如此。李廣出任右北平郡太守期間,匈奴畏服,數年不敢來犯。但因爲他打仗喜歡正面直剛,匈奴又愛打游擊,所以一直以來苦戰無功,始終無法因殺敵、俘敵達到標準而封侯。後來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戰,衛青讓他帶5000騎兵抄匈奴後路。多好的一次撿人頭的機會,李廣愣是迷路了!因此,他一生都無法封侯。

那古代打仗如何準確地統計軍功?真的是一邊殺敵,一邊割人頭?其實不同朝代計算軍功的方式是不同的。而且即使是割人頭,對敵軍士兵的身份也有一定的要求。

古代打仗到底是如何統計每個人的軍功的? 第2張

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割人頭記功的方式。商鞅變法時,爲了激勵底層士兵奮勇殺敵,制定了“軍功爵制”。依秦制,爵位共被劃分爲二十級,從一級公士到二十級徹侯。凡戰士能斬得敵人一顆首級,便可獲得爵位一級,以及與爵位相對應的田宅、庶子,也可以做官。斬殺敵人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

因爲軍功的大小決定着士兵們的尊卑等級,所以秦軍士兵在戰場就如一隻只嗷嗷待哺的野狼,士氣十分高漲。

因此,戰國末年,荀況在所著的《荀子》中這樣評價秦銳士:“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除了秦銳士高超的戰鬥力外,軍功爵制也是他們在戰場上銳不可當的重要因素。

當然,如果按照這個算法,那咸陽城很快便會庶長遍地,大夫成羣。所以商鞅也給士兵們設置了一定的限制條件。第一個條件便是:斬首的敵軍必須是“甲士”,在斬首時也必須要將其脖子完整地斬下,露出喉結,避免拿婦女和兒童的人頭來冒充。

那什麼是“甲士”呢?就是軍隊中披甲的士兵。很多人受影視劇影響,可能認爲軍隊中所有士兵都是披甲的。但事實上,在先秦時期,軍隊中披甲的人並不多。一個“甲士”身邊,至少有3-5個奴隸在保護。

也就是說,要想斬首“甲士”,你必須幹掉5個人。這個難度,在戰爭上非常大。一場仗打下來,能僥倖獲得一顆首級就不錯了,別指望斬首幾十、上百人。

第二個條件:在二十級爵位中設置分水嶺。如立集體功的部隊,朝廷會對全軍進行賞賜,賞格依五大夫(九級)爲分界。五大夫以上的官爵除了正常的官爵升遷外,還有“賜邑”、“賜稅”、“稅邑”等。

五大夫以下的官爵,只賞賜官爵一級,最多加賜幾千錢、幾個奴隸而已。就如金字塔,越往上走,晉升越困難。否則,秦軍士兵那麼多,秦國的土地都不夠分。

而除了割人頭記功的方式外,古代戰場上也有別的統計軍功的方法,比如割左耳、割頭皮、割鼻子等方式。

畢竟在戰場上斬殺敵人,還要帶着人頭到處跑是一種很大的負擔和累贅。後世爲了減輕士兵負擔,便允許他們用割敵軍左耳的方式來計算軍功。如“聝”這個字,就是指在邊防戰鬥中擊殺入侵者,割下其左耳以表功。至於割敵軍鼻子,則是日本人的最愛。割頭皮則是美國人和印第安人熟練掌握的一項技能。

當然,這些方式都有一個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容易導致部分士兵濫殺平民或自己人冒功,在歷朝歷代的戰爭中也屢見不鮮。所以發展到後來,逐漸演變爲奪取敵人軍旗、徽章、權杖等具有象徵性的物品來計算軍功。

而除了這些割敵軍身體器官來記功的方式外,古代打仗時站第一排,或攻城時的“先登”,在戰後也是可以記功的。否則誰願意冒那麼大風險來當炮灰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