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徐霞客的僕從爲什麼選擇離開了徐霞客呢?

徐霞客的僕從爲什麼選擇離開了徐霞客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徐霞客的僕從爲什麼選擇離開了徐霞客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往下看。

徐霞客的僕從爲什麼選擇離開了徐霞客呢?

第二天,天忽晴朗。徐霞客要去找這龍湫瀑布的源頭——宕,也就是他期待中的雁湖。嚮導送他和隨行僕人到峯頂,有事先返。他本以爲“至頂,湖可坐得”,但嚮導告訴他“湖在西腋一峯,尚須越三尖”。事後證明,這是個錯誤的指引。“餘從之,及越一尖,路已絕;再越一尖,而所登頂已在天半。”覺得不對,於是又“返轍而東,望東峯之高者趨之”。徐霞客是這樣記載接下來的歷險的——

四月十四日(1613年)……由舊路下,餘與二奴東越二嶺,人跡絕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狹,兩邊夾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過一脊,即一峭峯,皆從刀劍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見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峯盡處,一石如劈,向懼石鋒撩人,至是且無鋒置足矣!躊躇崖上,不敢復向故道。

徐霞客的僕從爲什麼選擇離開了徐霞客呢? 第2張

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級,遂脫奴足布四條,懸崖垂空,先下一奴,餘次從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僅容足,無餘地。望巖下鬥,下同深百丈,欲謀覆上,而上巖亦嵌空三丈餘,不能飛陟。持布上試,布爲突石所勒,忽中斷。復續懸之,竭力騰挽,得復登上巖。出險,還雲靜庵,日已漸西。主僕衣履俱敝,尋湖之興衰矣。遂別而下,復至龍湫,則積雨之後,怒濤傾注,變幻極勢,轟雷噴雪,大倍於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由此也可以想見,即使路上沒有強盜,做徐霞客的僕從是非常不容易的。僕從沒有徐霞客對於旅遊的嗜好和深度理解,也沒有山水詩人的行吟情懷,更不會將旅遊探源作爲自詡的使命,當然,更不能常常像徐霞客那樣坐轎騎馬。做徐霞客的僕從,也許僅僅爲了三鬥米養活家人,代價是遠離親人,隨時可能失去生命。

雁蕩遇險24年後,徐霞客萬里遐徵到達南寧,靜聞已去,僕從顧行尚在。此刻徐霞客還不算是天涯孤侶。但是,顧行的心裏在想些什麼?他會唏噓靜聞的死嗎?也許,讓他堅持陪着徐霞客走到雲南的動力,就是肩上挑着的靜聞的骨灰。

徐霞客關心顧行嗎?當顧行病了,徐霞客不是擔心顧行的病,而是擔心沒人做飯了。雖有主僕之分,但一路來風餐露宿患難與共,至少,徐霞客也該忘記了主人身份。我相信徐霞客對顧行也沒有什麼道義可言——除了在湘江遇險的時候脫了一條褲子給渾身赤裸卻身受四處刀傷、不斷呻吟的顧行。那是可憐的顧行在那個特定的落難環境裏觸發了徐霞客同爲天涯淪落人的憐憫之心。

關於顧行,徐霞客沒有太多的筆墨記載。但是,徐霞客很陰。他告訴了我們一個結局——在他們到達雲南後,顧行卷款逃走了,而自己還表現得非常哀傷,意思是說,顧行的離開對作爲主人的徐霞客來說,就是背叛,就是“棄餘於萬里之外”。顧行的離開是小人的行爲,是不道義的行爲。徐霞客說,他要走,攔是攔不住的,隨他去吧。似乎很寬容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