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什麼是曹隨蕭規?這個成語的背後有着什麼深意?

什麼是曹隨蕭規?這個成語的背後有着什麼深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蕭規曹隨最早出自於漢·司馬遷《史記·曹相國世家》,比喻完全按照前人的成規辦事。說起這個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陳涉大澤鄉起義打響武裝反抗暴秦第一槍並建立“張楚”政權後,引發多尼諾骨牌效應,“諸郡縣皆多殺其長吏以應陳涉。”沛縣F4曹參、蕭何、劉邦、樊噲趁勢登上輝煌壯闊的歷史大舞臺。

沛縣公職人員曹參與蕭何鼓動沛縣令順應潮流的同時,令樊噲趁擴大勢力之機,請回因私放壯丁而藏匿於沼澤中避禍的劉邦。沛縣令“後悔,恐其有變,乃閉城守,欲誅蕭、曹。”曹參與蕭何逃出城外投奔劉邦告知詳情,並獻計劉邦,將勸降信綁在箭上射入城內,曉諭城中百姓殺縣令以響應義軍。城中“父老乃率子弟共殺沛令”,並公推劉邦爲沛公。劉邦組建起一支以沛縣子弟爲骨幹的三千來人的隊伍,走上武裝反秦的道路。

從此,蕭何在後方“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曹參則脫下大褂換軍裝,跟隨劉邦出生入死南北轉戰,最終隨劉邦一路“至咸陽,破秦。”劉邦被項羽封爲漢王后,“漢王封參爲建成侯。從至漢中,遷爲將軍。”其後,曹參再隨劉邦“還定三秦”,經過血戰,向東奪取咸陽。其後兩年間,曹參鞍前馬後跟隨劉邦“擊諸侯及項王。”

不論屢戰屢敗還是屢敗屢戰,曹參忠誠不渝,成爲劉邦的心腹愛將。他被任命爲左丞相後,率兵進駐關中。魏王豹見楚軍實力強大,遂“王八吃秤砣---鐵了心”地叛漢投楚。曹參與韓信聯手平叛,“生獲魏王豹“後,又“取平陽,得豹母妻子,盡定魏地,凡五十二縣。”劉邦做個順水人情,將平陽賜予曹參爲食邑。

什麼是曹隨蕭規?這個成語的背後有着什麼深意?

其後,曹參配屬韓信“破趙”又“東擊齊”,大破楚軍,斬殺項羽大將龍且,“定齊郡,凡得七十縣。”韓信被劉邦封爲齊王后,心滿意足率部“與漢王共破項羽。”曹參留在齊國,繼續平定齊國尚未降服之地。

項羽烏江自刎後,“漢王即皇帝位”,分封列侯爵位。曹參以“凡下二國,縣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囂、郡守、司馬、侯、御史各一人”的赫赫戰果,被封平陽侯,“食邑平陽萬六百三十戶,世世勿絕。”

劉邦將“韓信徙爲楚王”後,封“(庶)長子(劉)肥爲齊王,而以參爲相國。”

曹參到齊國亮相後,再次以出色的軍事才華取得令朝廷矚目的戰果:率部擊敗叛王陳豨的部將,又在黥布反叛時,輔助齊悼惠王劉肥率精兵十二萬,配合劉邦合擊叛軍,取得大勝。

至此,曹參結束軍旅生涯。在封侯排位討論會中,羣臣一直認爲:“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但劉邦經過綜合平衡,採取臣子建議,將“漢初三傑”中的蕭何名列榜首,曹參屈居第二。

(二)賢明齊相

劉邦駕崩,太子劉盈變身漢惠帝后,廢除諸侯國設相國的法令,任命曹參擔任齊國丞相。這一任命,爲之後曹參走向朝廷做了極好鋪墊。

“諸侯大國無過齊悼惠王”,齊國多達“七十城”,是西漢最大的諸侯國,更是一塊極其考驗執政者智慧的試驗田。當時,天下甫平,人心思定,齊悼惠王年輕氣盛,一心想在齊國幹出一番成績以回報父皇。於是,治國理政的重任,自然責無旁貸落在丞相曹參肩上。

曹參雖戎馬倥傯多年,但畢竟是文吏出身。所以,他心甘情願放低身段,將齊國老者與書生悉數請到相府,向他們虛心求教能使百姓安居樂業的有效方法。老者與書生們七嘴八舌,踊躍獻計獻策。這些建議既衆說紛紜,又相互牴觸,令曹參頭昏腦漲,難以定奪。

有人建議,重金聘請膠西德高望重、精通黃老之術的蓋(gě)公前來問計。曹參聽到“黃老之學”一詞,眼睛一亮,立刻“使人厚幣請之。”

黃老之學爲“黃帝之學”與“老子之學”的合稱,提倡“(爲政)貴清靜而民自定”,建議君主治國“無爲而治”,主張"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簡言之:通過“無爲”而達到“有爲”。

西漢接盤的是一個百廢待興的爛攤子:“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貴爲天子的劉邦出行,都無法湊齊四匹象徵帝王威嚴的純色馬,將相更是寒酸到只能乘牛車上朝的地步。爲避免重蹈秦亡覆轍,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以逐步恢復和發展生產,以劉邦和蕭何爲首的西漢掌舵者將“無爲而治”的黃老思想視爲圭臬,同時採取“輕徭薄賦”、“約法省刑”、勸課農桑等系列利民利國措施,駕駛着西漢這艘巨輪駛向正確的航向。

曹參與蕭何是共同追隨劉邦起事的老戰友,他對蕭何依照黃老之學制定的政令法規極爲佩服,並不遺餘力在齊國推行。但是,朝廷的規章在齊國遇到水土不服問題,曹參急需找到一條符合齊國國情的發展之路。因此,他厚禮請來蓋公,鄭重採納其“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建議,並將辦公正廳讓給蓋公居住以示尊崇。從此,他結合朝廷法令和齊國實際,“治要用黃、老術。”經過近十年治理,齊國經濟復甦,百姓安居樂業,曹參因此被百姓“大稱賢相”,齊國也由此成爲諸侯國中綜合成績最優的郡國。

也正因爲曹參在齊國堅定不移向朝廷看齊,採取黃老之術治國,與蕭何的執政理念一脈相承。所以,蕭何病逝前,“所推賢唯參。”曹參也當仁不讓,斷定自己必然成爲蕭何的接班人。

(三)曹隨蕭規

什麼是曹隨蕭規?這個成語的背後有着什麼深意? 第2張

曹參赴京後,“代何爲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他只做了兩件事:“擇郡國吏長大,訥於文辭”的“謹厚長者”,召爲丞相屬官;對刻意使用艱澀難懂的語言文字來追求聲譽的官吏,一概斥退轟走。

他對身邊人極爲寬厚,總是千方百計爲他們隱瞞掩蓋細小過失。屬下感恩戴德,知過能改,使得相府始終和諧安寧。

丞相府後園臨近其他部門的集體宿舍,單身漢們下班後總聚合在宿舍中“日飲歌呼。”丞相府吏被他們攪得無法安心辦公,多次抗議無效後,“乃請參遊後園”,讓他親耳“聞吏醉歌呼”,請求曹參加以制止。曹參反而令府吏取來酒食,席地而坐,與府吏們觥籌交錯,與隔壁集體宿舍的單身漢們大呼小叫相應和。

曹參繼任丞相後,指示下屬:一切公務必須按部就班根據蕭何的既定方針辦事。下屬們對蕭何的這一套駕輕就熟,曹參根本不用操心政務,於是無所事事,“日夜飲酒”,引得“卿大夫以下吏及賓客”對他的不作爲憂心忡忡,隨時想找機會加以勸諫。曹參心知肚明,每逢有人拜訪,“輒飲以醇酒”,見來人趁着酒興想要開口,立即令人灌酒,直到把來人灌醉送回家中。因此,沒有人能找到機會勸諫曹參,曹參也樂得悠閒自在地天天飲酒作樂。

長此以往,一些朝臣開始在漢惠帝面前指責曹參毫無創新能力,一切遵循蕭何規章行事,有嚴重的懶政及不作爲之嫌。三人成虎,漢惠帝也開始“怪相國不治事”且遇事很少請示自己,頗有倚老賣老之嫌。於是,他指示曹參之子、中大夫曹窋:“您回家後,私下問問您父親:‘高帝剛歸天不久,皇帝正值青春,您身爲丞相,每天喝得醉醺醺,遇事也不向皇上請示彙報。您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心憂天下?’但是,您千萬別告訴他這些話是我教你說的!”

曹窋趁休假回家機會,鸚鵡學舌重複了上訴言辭。曹參大怒,“笞之二百”,厲聲訓斥:“趕緊滾去上班!天下大事輪不到你小子說話!”曹窋帶着一身傷痕回報漢惠帝,漢惠帝很不高興,當面責備曹參:“您爲何收拾曹窋?他那番話是我教他勸諫您的!”

曹參從容地取下帽子謝罪後,平靜地發問:“陛下自忖是否與高皇帝同樣英明神武?”漢惠帝答:“朕豈敢與先帝比肩!”

曹參再問:“那麼,陛下覺得曹參與蕭何誰更有治國理政能力?”漢惠帝實事求是道:“您好像不如他!”

曹參道:“陛下之言太正確了!高皇帝與蕭何平定天下後,根據國情制訂出具體可行的政策法令。陛下只管垂拱而治,曹參等各負其責,遵行既定的政策法令,不要標新立異破壞政策法令的穩定性,不也很正常嗎?”漢惠帝如夢初醒,拍手叫好。

曹參擔任丞相三年後,“薨,諡曰懿侯。”

什麼是曹隨蕭規?這個成語的背後有着什麼深意? 第3張

人亡政息、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朝天子一朝臣。繼任者爲追名逐利,往往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重起爐竈以示自己有經天緯地之才。這是古往今來的慣例或曰潛規則。曹參在漢初封侯評功時,屈居蕭何之後,對蕭何難免心懷芥蒂。因此,他繼任丞相後,大可遵行慣例或潛規則。

但是,宰相肚裏能撐船,蕭何有推薦老朋友繼任的博大心胸,曹參自然有虛懷若谷的胸懷。所以,他能站在決策者的高度掌穩舵,帶領大漢軍民駛向幸福的彼岸,爲其後標誌着 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打下了堅實的精神與物質基礎。

嚐到休養生息甜頭的百姓們滿懷感激之情,把曹參的事蹟編成歌謠傳唱:“蕭何爲法,講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靖,民以寧一。”

司馬遷也盛讚曹參:“參爲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然百姓離秦之酷後,參與休息無爲,故天下俱稱其美矣。”

可見,曹參不僅以博大胸襟令人敬佩,更憑“曹隨蕭規”的執政方式青史留名。他給後人留下一個啓示:不折騰纔是爲政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