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成語典故 > 成語“前倨後恭”有何歷史典故?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

成語“前倨後恭”有何歷史典故?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解釋成語“前倨後恭”?有什麼典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 前倨後恭

【拼音】: qián jù hòu gōng

【解釋】: 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後來恭敬。形容對人的態度改變。

成語“前倨後恭”有何歷史典故?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

【成語故事】:

蘇秦是戰國初期洛陽人,字季子。那時,策士遊說之風很盛行,憑着能說會道,善出主意,取信於哪一國的統治者,便能做起大官來。蘇秦便是其中最出名的一個。

當時的諸侯國家,主要的有7個。西方的秦國(在今陝西一帶),由於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國勢最強,不斷侵略其餘六國。六國的統治集團內部,於是出現了親秦、反秦兩派:親秦派主張東方六國同西方的秦國和好相連,叫做“連橫”;反秦派主張六國由南到北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叫做“合縱”(東西叫“橫”,南北叫“縱”)。

那般憑巧嘴求官的策士,就趁此大肆活動。蘇秦其實並沒有一定的主張,他的唯一目的是當上大官。他先到秦國去,向秦惠文王說了許多好聽的話,並且連續十次上書,竭力宣傳“連橫”的主張,鼓勵秦國進一步去併吞其他六國。可是秦惠文王不聽蘇秦的話,他並非不想併吞六國,統一中國,只是還沒有作好充分準備。蘇秦沒有辦法,看看方法已經用完,衣服也都破舊了,只得垂頭喪氣回到洛陽的老家。

家裏的人見蘇秦這樣狼狽地回來,都不理他。父母不同他講話,妻子只顧織布,看也不看他一眼。他要求嫂子給他弄點吃的,嫂子不但不給,還奚落了他一頓。蘇秦很難受,於是立志苦讀,一定要爭這口氣。他日夜用功,研究兵法。有時實在累了,也不肯睡覺。他準備了一把錐子,瞌睡時,就猛刺大腿,一痛,就忘了瞌睡,繼續讀下去,常常弄得腿上鮮血淋漓。——這就是“引錐刺股”的故事。

成語“前倨後恭”有何歷史典故?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 第2張

後來,蘇秦又去各國遊說。現在,他所宣傳的是“合縱”的道理。先說服了燕國、趙國,然後又逐步使燕、趙、齊、楚、韓、魏六國結成以楚國爲首的同盟,聯合對付秦國。蘇秦兼任六國的國相,佩六國相印,並擔任“縱約長”。秦國因此不敢東侵,這樣相持了約十五年之久。據《戰國策·秦策》載,有一次,蘇秦因公路過洛陽,周天子特地叫人預先打掃街道,派大臣出城迎接。蘇秦的父母拄着柺杖在三十里外的大路口等候。回到家裏,妻子躲在旁邊不敢正眼看他。他嫂子更是趴在地下,連連磕頭。蘇秦笑道:“嫂子,何前倨而後恭也?”他嫂子一邊哆嗦,一邊答道:“如今叔叔做了大官、發了大財哩!”蘇秦嘆道:“唉,貧窮則父母不以爲子,富貴則親戚畏懼,難怪人們要自重權勢利祿了!”

對人先前非常倨傲而後來卻又成分恭敬,就叫做“前倨後恭”或“前倨後卑”。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