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劉伯溫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嗎?臨終前朱元璋留下16字冷言

劉伯溫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嗎?臨終前朱元璋留下16字冷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特別喜歡殺害功臣,作爲能跟千古賢相諸葛亮相提並論甚至更高一籌的人物,劉伯溫的才華當然毋庸置疑。這份才華會爲他引來殺身之禍嗎?劉伯溫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嗎?臨終前朱元璋留下16字冷言,其中又暗藏什麼玄機?

朱元璋起兵後,劉伯溫投奔而來的時間並不早,論資歷劉伯溫不算最早的從龍之臣。

可論能力,劉伯溫對朱元璋的事業助力不少。

劉伯溫投奔朱元璋的時候,朱元璋的鬥爭局勢很不樂觀。

左有不懷好意的陳友諒,右有財帛充足的張士誠。

這兩人都看朱元璋不爽,他們要是聯合起來,朱元璋絕對凶多吉少。

眼見時局如此,朱元璋也很忐忑,無數人也心懷焦慮,只有劉伯溫淡定從容,他在分析局勢的時候,指出了朱元璋的主要鬥爭方向,那就是兵力強悍的陳友諒。

按劉伯溫的說法是: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

這話背後的戰略構思絕對不下於諸葛亮《隆中對》。

劉伯溫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嗎?臨終前朱元璋留下16字冷言

先是開門見山點出了張士誠的特點,不過守土之犬而已,沒有多少野心不足掛齒。隨後陳述陳友諒纔是最大威脅,他劫主脅下挾天子以令諸侯不說,還野心勃勃,整日惦念朱元璋的地盤,必須要先行剷除。最後暢想了陳友諒被滅的影響,失去了陳友諒牽制胸無大志的張士誠就不足掛齒了,平定兩人之後,在北進中原,則大事可成。

一個正確的戰略決策,往往決定了雄主的人生成就,劉伯溫就這樣用言語告訴了朱元璋,該如何一步步取得天下。

這話一說完,讓朱元璋對劉伯溫刮目相看。

朱元璋在很多問題上,都非常看重劉伯溫的意見,這時間久了,難免讓不少人認爲劉伯溫是朱元璋最爲信任的人。

可帝王心思真那麼簡單嗎?歷史上如劉備見諸葛亮那樣的佳話也僅僅只有一次而已。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背後是一個君王的信任、欣賞甚至感激。

可惜的是,朱元璋不是劉備,也不可能做劉備。

於是,奉獻了無數之後的劉伯溫發現自己,終究是錯付了一片深情。

稱帝之後的朱元璋,並沒有後世人所言的那樣事事親力親爲,反而是將政務丟給了自己的兩大文臣,李善長和劉伯溫共同處理,自己居於上處,讓他們發揮。

可看上去的甩手掌櫃,不過是朱元璋算計的開始而已。

在朱元璋看來,劉伯溫和李善長雖然同殿爲臣多年,但行事風格卻截然不同。

劉伯溫秉性剛烈,疾惡如仇,身懷兼濟天下的心思,因此雷厲風行,這一切,都會讓他得罪李善長。原因無他,作爲淮西集團的老大,李善長在朝堂之上沾親帶故的人太多了,需要照顧的因果業太多,長袖善舞讓他跟隨者衆,也讓他很難鐵面無情。

果不其然,李善長的親信李彬就因貪污獲罪,落到了劉伯溫手中,李善長跑去找劉伯溫求情,卻被劉伯溫毫不留情地拒絕了,李彬也因此被明正典刑。

這件事就此引爆了劉伯溫和李善長的矛盾。

朱元璋授意之下的爭鬥,不出所料的開始了,劉伯溫不斷受到李善長黨羽的言語攻擊。

攻擊來攻擊去,名聲當然就變差了,老闆哪待遇也越來越少。

隨後的洪武三年,在朱元璋刻意壓制之下,劉伯溫僅僅收穫了三等伯爵身份,連侯爵都沒有當上。朱元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通過褒獎淮西集團勢力,打壓和他們不對盤的劉伯溫,讓他們變得更加張狂。

按照朱元璋的如意算盤,這個時候的劉伯溫,經過多輪打擊,應該開始奮起,進而抗爭了。

可惜的是,劉伯溫看透朱元璋心思,不願做棋子的他,決定告老還鄉遠離南京這是非之地。

劉伯溫很清楚,自己只要還在京城爲官,就必定逃脫不了棋子的命運。

劉伯溫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嗎?臨終前朱元璋留下16字冷言 第2張

可即便劉伯溫如此低調,不願出頭,依舊難逃被胡惟庸毒殺的命運。

雖然正史野史中說法不同,但劉伯溫之死,胡惟庸脫不了干係當是事實。

其韜跡如此,然究爲惟庸所中《明史》

胡惟庸一個後起之秀,真有膽量用毒藥殺掉劉伯溫嗎?答案是沒有。

所以這授意之人,最有可能還是朱元璋。

至於動機嗎?要從明朝建國根基說起。

任何一個朝代的建立,除了君王雄才大略之外,還有無數的功勳臣子。

這羣人在建國之初,組成了王朝的根基。

明朝當然也是如此,漸漸穩定之後的明朝,朝堂之上也形成了兩大集團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

這淮西集團,以李善長和徐達爲首,武將很多文臣也不少,還都是朱元璋的同鄉。他們羣體龐大跟君王關係良好,一時間在朝堂之上佔盡優勢。

另一派則是後續加入朱元璋陣營的浙東集團,這羣人都爲文人地主階級,跟朱元璋非親非故也沒有多少政治實力,因此備受排擠。

兩方勢力因爲實力懸殊,在鬥爭上看,並沒有多少可比性。

淮西集團兵強馬壯,聲勢日隆,浙東集團,半死不活,漸漸式微。

可這樣的局面,是朱元璋願意看到的嗎?當然不願意啊!

一個勢力的無限制做大,無疑將威脅皇權的安危,因此朱元璋危機感很強,非常警惕。

這也是他建國之初管事不多,讓李善長還有劉伯溫主政的根源。

讓他們能互相鬥爭,自己幫扶幫扶浙東集團,以求穩定朝局。

初開始不明白朱元璋心意的劉伯溫,秉公執法殺了淮西集團的李彬,引爆了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的矛盾。那個時候的朱元璋應該是很開心的。

可漸漸明白朱元璋心思的劉伯溫,不願意蹚渾水,不願意做朱元璋的棋子,就讓它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這也是爲何大封功臣的時候,劉伯溫僅僅是伯爵的原因。

不僅不配合朱元璋打壓淮西集團,劉伯溫甚至不願意和淮西集團鬥。

比如李善長犯錯受到責罰的時候,劉伯溫不僅沒有落井下石,反而幫着李善長說話,這無疑動了朱元璋的逆鱗。

我讓你們內鬥,你們反而同氣連枝,是要造反啊?

爲此不甘心的朱元璋曾經不止一次用丞相職位試探劉伯溫,目的就是扶持劉伯溫對抗李善長爲代表的淮西集團。

這不斷的暗示舉動,劉伯溫如何不知?由此,纔有了一段經典對話的出現。

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

劉伯溫: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

朱元璋:是數欲害君,君乃爲之地耶?吾行相君矣。

劉伯溫:勢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爲之,且立覆。

這段對話中,明裏暗裏劉伯溫都在爲李善長說話,目的就是讓李善長繼續坐在這個火山口上,自己好脫身。而朱元璋的步步追問也暗藏玄機,有以利誘之,有以恩怨誘之,劉伯溫都不爲所動。不爲所動的劉伯溫,讓朱元璋無奈了。

隨後不久李善長被罷黜相位,朱元璋又問劉伯溫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這三人爲相如何?這話的言外之意就是,我要弄垮這相國制度,你覺得這三個人誰最合適?

心知朱元璋心思的劉伯溫,用三重否定,決定了朱元璋的人選。

楊憲:雖有宰相才,卻沒有宰相的氣量

汪廣洋:氣量褊淺,更甚於楊憲

胡惟庸:一匹劣馬,必定把車子拉垮。

朱元璋選的這三人,各有各的問題,劉伯溫能看出來的問題,朱元璋內心會不清楚嗎?

心知肚明瞭還這樣選人,這言外之意就是告訴劉伯溫我不需要這勞什子的相國了,給我三個毀滅者,讓這個制度滾蛋。

劉伯溫也用這三層遞進的評價,讓朱元璋明白,這三個人是合適的人選。

可是話都說到這樣了,朱元璋依舊不放心的問了一句:老劉啊,他們都不行要不還是你來吧?

劉伯溫一看,當然是拒絕了,自己躲還躲不及,哪會當這個相國?

一場無聲的暗戰,在兩人心照不宣中進行。

朱元璋也先後任用這三人爲相國!

楊憲上位讓他和淮西集團鬥,結果辦事不利被殺,汪廣洋上去繼續鬥,又被殺。

劉伯溫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嗎?臨終前朱元璋留下16字冷言 第3張

然後淮西集團大獲全勝的結局,讓胡惟庸成了相國,也註定了胡惟庸的結局。

胡惟庸的結局註定了,不聽話但是卻明哲保身的劉伯溫結局就會好嗎?

答案是,也不會因爲他得罪了太多人。

首先被得罪的,當然是對他寄予厚望指望他作爲棋子平衡朝局的朱元璋,你這撂挑子走人,無疑是對朱元璋的背叛。

其次被得罪的就是在推薦當宰相的時候,沒被說好話的胡惟庸。

得罪了這兩個人,都讓劉伯溫有了必死的理由。

一個掌控慾望極強的帝王,如何會容忍一個足智多謀的高人不在自己麾下效力?

要知道當年劉伯溫也是朱元璋請出來的,真要來了一個豪雄人物請他出山,無論有沒有可能,這都是不穩定因素。

一個睚眥必報的宰相胡惟庸,也不會容忍自己的死對頭活的好好的。

隨後在朱元璋默許下,在胡惟庸秉持上意動手下,年老體衰的劉伯溫不明不白死了。

洪武八年,劉伯溫家鄉發生了逃兵反叛的惡性事件,當地官吏因爲怕影響前程隱瞞不報,劉伯溫一看就讓自己的兒子劉璉繞過左丞相胡惟庸,將這件事直接捅到朱元璋哪。

這無疑讓胡惟庸很生氣,進而想起了過去的林林總總。

爲了報復,胡惟庸就誣告劉伯溫,說他居然藉助自己的風水本事,找尋擁有王氣的地方修墓,引發了當地的百姓不滿,劉伯溫面對不滿的百姓以勢壓人魚肉鄉里。

這樣明擺的誣告,在朱元璋哪裏成了劉伯溫的罪證,劉伯溫的俸祿被剝奪了。

眼見於此,劉伯溫不敢大意,親自去往南京向朱元璋謝罪。

這一連串事件,讓劉伯溫又氣又怕,舊病復發。

藉助劉伯溫舊病復發的由頭,胡惟庸當起了好人,派醫生給劉伯溫治病,喝下胡惟庸送的藥之後,劉伯溫病情不見好轉,反而急轉直下。

心知事有蹊蹺的劉伯溫,就暗示朱元璋,這是胡惟庸給自己下藥,要害自己。

朱元璋一看劉伯溫的暗示,並沒有搭理也沒有派人調查,反而送來一段話給劉伯溫。

這話是:君子絕交,惡言不出,忠臣去國,不潔其名《朱元璋御製文集》

這話的言外之意就是,劉伯溫啊劉伯溫,你當了一輩子君子和忠臣,最後也要做君子和忠臣啊,什麼纔是君子,即便恨得咬牙切齒,也不會惡語相向,什麼是忠臣,即便離開原來的國家,也不會想要洗雪自己的不平和冤屈。

朱元璋就用這略帶冷漠,甚至讓人寒心的話語,打發走了劉伯溫。

隨後不久,回到老家的劉伯溫就因爲重病不治去世了,時年65歲。

臨終之前,劉伯溫特意叮囑自己的長子劉璉將最看重的《天文書》轉交給朱元璋,並交代後人不要學習這本書上的內容,以求保全家平安。

劉伯溫最後的舉動,就是用行動告訴朱元璋。

我知道你爲什麼巴不得我死,我的才華讓你寢食難安,爲了表明忠心,我將這最關鍵的《天文書》送給你,從此天下不會再有如我這樣的人物,你可以安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