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劉文靜作爲唐朝開國功臣,爲何最後身首異處?

劉文靜作爲唐朝開國功臣,爲何最後身首異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文靜(568年-619年),字肇仁,京兆郡武功縣人,唐朝宰相、開國功臣。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淵引兵西入京師,次年受禪稱帝,建立了威名赫赫的大唐王朝,史稱唐高祖。

唐王朝建立之初的最大功臣,除了廣爲人知的李世民之外,有兩人不得不說——裴寂與劉文靜。本文的主人公便是後者,因他二人交纏甚深,故而一併述之。

有趣的是,他二人一失寵於高祖,一得罪於太宗,最終都未得善終,這究竟是爲何呢?

事情還得從太原起兵講起。

隋煬帝登基之後,開運河、徵高句麗、巡遊無度,一系列窮兵黷武、不恤民生的行爲,掏空了隋文帝留下來的豐厚家底。經歷過南北朝亂世的各大世家,早已習慣了江山易主之事,瞅準時機,紛紛起事。

至大業十三年,全國盜賊四起、烽火遍地,隋煬帝也被困在江都,進退維谷。

唐國公李淵時任太原留守,太原古稱晉陽,劉文靜時任晉陽令,裴寂時任晉陽宮監。

晉陽宮就是隋煬帝的行宮,美女無數,金銀無數。

這三人都是五十上下的人物了,在當時那個年代,應該是三個老頭子了。誰會想到,就是這三個老頭子,建立了縱橫萬里的大唐王朝。

劉文靜作爲唐朝開國功臣,爲何最後身首異處?

史書記載,劉文靜“偉姿儀,有器幹,倜儻多權略”,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既有顏值又富謀略,眼光還很獨到。

自從李淵來到太原,劉文靜就覺得此公不凡,及至見到李世民,更是驚爲天人,比之爲漢高祖、光武帝之類的人物,深相結納,交從甚深。

有眼光的人總是看得長遠,時時刻刻都在準備。可惜,劉文靜與李密有姻親關係,在李密反叛之後,他也被牽連下獄。

沒錯,這個李密就是演義裏面瓦崗寨的那個李密。

也正是因爲劉文靜對李世民的賞識,李世民也認爲此人可與商議大事,在他被捕之後,親自來到獄中探視。劉文靜大喜過望,爲李世民剖析了當時的天下大勢,認爲關中空虛,若此時乘機而入,不到半年,可成帝業。

兩人一拍即合,暗中部署,伺機起義。劉文靜又擔心李淵不從,於是將裴寂引薦給了李世民。

不爲其他,就因爲裴寂與李淵交情不淺。

在聽了兩人的謀劃之後,裴寂也認爲機不可失。同時,裴寂還將晉陽宮中的美人獻給李淵,李淵毫不猶豫就接受了。

從這裏我們就能看出,李淵的心中早就不將隋煬帝放在眼裏了。

他七歲就繼承了唐國公的爵位,在南北朝那樣的亂世之中,一直到五十二歲都能安然無事,胸中的權謀絕非常人可比。也正是因此,當裴寂對他言道:“二郎密纘兵馬,欲舉義旗,正爲寂以宮人奉公,恐事發及誅,正爲此耳。”他會心一笑,道:“從之。”

劉文靜作爲唐朝開國功臣,爲何最後身首異處? 第2張

李淵身爲太原留守,兒子和部下的一舉一動,他必是清清楚楚。即使他心中有帝王之念,也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藉口。裴寂之言,正合他意。

之後,劉文靜得以面見李淵,對他建言獻策,其中最有效的一點,就是矯詔徵兵,討伐高句麗,鬧得人心惶惶,亂民益多。

從這裏我們也能看出,裴寂與李淵的交情是多麼深厚,私幸美人、造反稱帝這些大逆不道之事,在他二人之間毫無顧忌。也正是因此,當初劉文靜對李世民的稱讚,裴寂絲毫不以爲然。在裴寂眼中,李世民只是老友李淵的次子,就算將來承襲爵位、帝位,那也輪不上李世民。可能他心裏還認爲,李世民應該多與自己打交道,畢竟自己在他父親心中的分量那是非常人可及的。

我們也可以認爲,自太原起兵之初,裴寂與劉文靜之間的嫌隙就已經漸顯端倪了。前者明顯偏向老友李淵,後者則更加欣賞天縱之才的李世民。

李淵對裴寂的厚愛自是無以復加,從之後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就能看出。

當時李淵身爲太原留守,隋煬帝對這位表兄並不信任,給他配備了兩名副留守——王威、高君雅。

此二人通過李淵的一系列操作,懷疑他有謀逆之舉,欲清繳逆賊。李世民與劉文靜通過一位鄉長的告密,識破了二人的計謀,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成功解決掉了王、高二人。

當時,草原上的突厥異常強大,凡是北方的割據勢力,或多或少都與突厥有所牽扯。後來威震河東的劉武周起兵之處,就妄圖引突厥之兵,南下太原。也是李世民派遣劉文靜與長孫順德藉此募兵。待到兵馬錢糧充足,李淵建立大將軍府,正式拉起了援隋的大旗。

李淵任命裴寂爲長史,鞍前馬後、出謀劃策的劉文靜卻只是司馬。

之後,劉文靜又向李淵獻策,請借突厥之兵,一則壯大軍威,二則穩固後方。李淵欣然接受,並派遣了劉文靜出使突厥。

這九死一生的勾當,李淵自然捨不得裴寂冒險。

好在劉文靜幸不辱命,成功借來了騎兵兩千、戰馬千匹。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大業十三年七月,李淵領兵西進,勢如破竹,十一月就攻進了長安,立代王楊侑爲天子,遙尊隋煬帝爲太上皇。

次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弒殺。六月,經過三讓三辭,楊侑成功禪位於李淵。

作爲開國重臣,裴寂官拜從二品的尚書右僕射,金銀財寶賞賜無數,而劉文靜官拜正三品的納言(門下侍中)。

從這裏便能看出,李淵處事頗有不公。裴寂只是與他有舊,若論功勞,絕比不上劉文靜。就算他心裏偏愛裴寂,也不該讓兩人的品秩上下有差。

至此,裴、劉二人的嫌隙愈來愈大,但劉文靜還能忍。

可是,總有忍不了的時候。

那就是淺水原之戰。

當時,盤踞隴西的薛舉、薛仁杲父子起兵進犯,秦王李世民掛帥出征,劉文靜爲元帥府長史,一路隨行。不巧的是,李世民犯了疾病,將軍事全權委託給了劉文靜。劉文靜立功心切,不聽李世民的告誡,私自出兵,大軍潰敗。

李淵十分生氣,免除了他的一切職務。李世民力保,才免了死罪。

不久,薛仁杲再次進犯,李世民又將劉文靜帶在身邊,這一次打了勝仗,劉文靜也得以恢復爵位,只是官職變成了戶部尚書,成爲了裴寂的下屬。

這一下,劉文靜心中的憤怒就再也忍不住了。

他自視才幹不輸裴寂,又屢次東征西討,軍功赫赫。而裴寂只不過靠着與李淵有舊,只會溜鬚拍馬、阿諛奉承,竟然做到了秦王之下、臣子第一的位置,他裴寂何德何能?

有一次,劉文靜喝醉了酒,對他的弟弟大倒苦水,言語之間盡是怨恨。

要說人走了背運,總是禍不單行,而且你還不知道它什麼時候來。

劉文靜的第一個悲劇就在於他弟弟太愛他了。

他弟弟聽了兄長無君無父的怨恨之言,擔憂兄長是不是被邪魅附身才有此狂悖之舉,所以召來了巫師驅邪。

剛好,劉文靜這段時間心情不佳,冷落了一位妾室。妾室以爲他有了新歡,怨恨不已,心生歹意,便將此事告知了自己的兄長。

這是他的第二個悲劇。

巫蠱之術在古代是大忌,漢武帝就因爲此事,誅連了一萬餘人。妾室的兄長絲毫不敢隱瞞,立馬上報。

李淵勃然大怒,劉文靜再次鋃鐺入獄。

而他的第三個悲劇就是,此案的主審官之一是裴寂。

昔日的從龍二臣,對方聖眷正隆,居高臨下當了審判官,自己惹怒天顏,身穿囚服任人宰割。此情此景,劉文靜的心中無比酸楚。他始終沒想明白,局面爲何能到此等地步?

於是,他憤怒了,將自己心中所想盡情宣泄:“起義之初,忝爲司馬,計與長史位望略同,今寂爲僕射,據甲第,臣官賞不異衆人,東西征討,家口無託,實有觖望之心。”

這段話明明白白,他不是在此時纔對裴寂不滿,而是在擔任大將軍府司馬之時,就已然不忿居於裴寂之下了。

而背後之意,便是直指當今天子李淵處事不公,賞罰不明。

這是他的第四個悲劇,不懂委曲求全,即使面對的是天子,他也要將胸中憤恨一吐爲快。

朝中大臣包括李世民在內,都認爲劉文靜有草創之功,斷然不至於謀反。

不知當時的李世民是否對劉文靜產生了厭惡,此時提劉文靜的功勞,無疑是在李淵的臉上又給了一記耳光。

滿朝大臣都知道劉文靜有功,那就是在指責皇帝心有偏頗。

李淵是決計受不了的,大臣們的求情,反而是害了劉文靜。

但李淵不想背殺功臣的惡名,這時裴寂又獻言了。他認爲劉文靜有大才,既已心有怨恨,即使將其赦免,日後也會投奔他處了。若不殺之,必留後患。

裴寂的才幹便在於此,揣摩君心被他運用得爐火純青。

於是,大唐的開國元勳劉文靜便身首異處了。

劉文靜作爲唐朝開國功臣,爲何最後身首異處? 第3張

巧合的是,李世民登基之後,裴寂再也揣摩不了聖意,因爲李世民早已對他厭惡至極。

貞觀三年,裴寂因妄結妖人慘遭流放,李世民特地斥責他:“計公勳庸,不至於此,徒以恩澤,特居第一。”

不僅如此,李世民還爲劉文靜追復官爵,讓劉文靜而兒子襲封魯國公的爵位。

這是赤裸裸在爲劉文靜鳴不平。

諷刺的是,劉文靜的兒子劉樹義怨恨李淵聽信謠言殺了他的父親,真的謀反了。

通過劉文靜的悲劇,我們必須明白,一定不要納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