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趙普作爲開國謀主,爲什麼名氣不大?

趙普作爲開國謀主,爲什麼名氣不大?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普,字則平,五代至北宋初年政治家,北宋開國功臣。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帝王誕生於赳赳武夫金戈鐵馬的野心中,

更存在於一個謀主精心佈局的計劃中。

開國謀主從古自今都代表着謀士的巔峯,如西漢之張良,蜀漢之諸葛,大明之劉基。

煌煌大宋以武立國卻開啓了華夏曆史的文治新時代,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王朝,這個王朝的開創謀主卻始終無法躋身華夏頂級謀士之列,享萬世之景仰。她甚至在歷史長河中存在感極低,他就是趙匡胤的心腹——趙普。

趙普作爲開國謀主,爲什麼名氣不大?

“不學有術”的投機主義者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爲相,太祖常勸以讀書

——《宋史·趙普傳》

趙普初爲小吏,才學不顯,卻在油滑小吏的位置上通達了人情世故和抓機會的眼光。

後周顯德三年,趙匡胤襲取南唐淮南重鎮滁州,趙普被一紙調令調去了滁州,任軍事判官一職,此時趙匡胤已是後周軍中冉冉升起的新星。成爲趙匡胤的幕僚而攀上大樹,是趙普的第一個人生目標。

結果趙普到達滁州後,恰逢趙匡胤之父趙弘殷病重,此時趙普舍下一切事務,通過對趙父衣不解帶的朝夕侍奉,成功引起了趙匡胤的注意並順利躋身趙匡胤的幕府。

趙普作爲開國謀主,爲什麼名氣不大? 第2張

“不學有術”的趙普能辦實事,但缺乏蕭何、張良式的人格魅力和深遠的戰略格局。因此在趙匡胤的幕府中趙普並不突出,所幸趙普在這裏又找到個“志趣相投”的人,那就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一樣文不成武不就,一樣擅人情世故。更重要的是趙匡胤非常信任這個弟弟。

趙普和趙匡義組成了趙匡胤旗下“哼哈二將”,顯德五年,趙普成爲了趙匡胤幕府中的掌書記,這是幕府第一文人的職位。此時的趙普和趙匡胤牢牢地捆綁在了一起。

趙匡義和趙普兩人不擅軍政,於是兩人湊在一起只幹一件事——交朋友。他們促成了趙匡胤與後周軍中九位實權將軍成立了以“匡扶社稷”爲己任的義社,十人更是仿桃園結義結拜成了異性兄弟。後周八成軍隊的實際掌控人成爲一個社羣的兄弟。

然而後周皇帝柴榮亦是一時人傑,威望如日中天,如果趙匡胤敢把刀口對準柴榮,他這九個兄弟大概率會先砍了他。

而世事往往就這麼湊巧,雄才大略的後周皇帝柴榮英年早逝,僅留下七歲的繼任者柴宗訓。這是個絕佳的時機,趙普與趙匡義策劃並執行了一場盛大的演出——“黃袍加身”,將趙匡胤送上了世界上最尊貴的位置。

趙普作爲開國謀主,爲什麼名氣不大? 第3張

這是一場幾乎沒有血腥的政變,而這場和平得甚至有些“溫情”的政變背後,卻是趙普準備已久的一盤大棋,這場政變中後周朝廷從軍隊到京城禁軍再到宮廷守軍的統帥不知不覺地都被趙普拉入了棋局。

這是一場有些“人情世故”的政變,趙普則爲趙匡胤編制了這套“人情網”

做到皇帝心坎裏的宰相

並不以文才出衆的趙普在成爲大宋這個新生帝國“隱形執宰”(名義上三位執宰是後周三相,但只是非常之時趙宋用來裝點門面的擺設)之時,參與了這個新生王朝的各項制度的制定,他的才能也許不夠成爲一代賢相,但趙普也有自己的一套執宰方式。

才能不支持趙普成爲治世能臣,那就只能做佞臣了,但是趙匡胤雄才偉略,做簡單的佞臣風險太高。於是趙普重操黃袍加身舊事,決定做一個新時代的“佞臣”,爲皇帝做他想做又不方便做的事!

趙匡胤是武人篡位得的皇位,所以武人亂政一直是他最擔心的事情,然而大宋高階武將都是他的義社兄弟,將他們“良弓藏,走狗烹”趙匡胤實在於心不忍。

於是趙普幫趙匡胤主導了“杯酒釋兵權”,“稍奪其權,制以錢糧,收其精兵”十二字方針字字說到趙匡胤心坎裏去了,趙匡胤在臺前解決了義社十兄弟這一幫軍隊實權大佬後,趙普在幕後設定了複雜的中央結構改革,總結而來就是“以文制武”和“冗官”。

建隆三年(962年),趙普正式升任檢校太保、樞密使,正式主管樞密院。這是華夏曆史上第一位從未單獨帶過兵的天下兵馬大元帥。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任命,趙普開啓了華夏此後以文制武的先河。

通過以文制武,徹底打壓了武將自古以來擁兵自重的傳統,將軍權從赳赳武夫手中奪下。絕了天下造反者的根本權力。

那麼文官難道就不能造反嗎?趙普這裏從主觀和客觀上給皇帝加上了“雙保險”。

首先文官入仕必經科舉,先由儒家以數十年爲如一日的教誨培育了文官忠君之心,再則文官造反在邏輯上違背了儒學忠君的根本,這種自相矛盾讓文官無法爲自己造反的合理性自圓其說。武將則不然,造反對於武將,就是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趙普作爲開國謀主,爲什麼名氣不大? 第4張

通過道德和輿論給文官上了一道枷鎖後,趙普祭出了他的另一個奇招——冗官。

通過極其複雜的官員任命,最大程度上去除官員獨斷的可能性。打個比方就是原來調動一支部隊可能三個人簽署調令即可成型,在趙普改革後可能要三十三個人,這樣如果有人有不軌之心,想造反確實太難了。

要湊齊足夠的軍隊來造反,趙匡胤只需結交義社十個兄弟,而在宋朝可能需要結交多達千人,如果都有人進行這麼大規模串聯了,大宋中樞還沒反應過來,那麼這個國亡得也不冤。

當然這道“冗官令”,讓天下小吏開心壞了,事業單位直接擴編數倍。同時這種冗官造成了宋廷巨大的財政負擔和極低下的行政效率等後遺症,這也讓大宋在羣體性事件的組織上(如軍事)的能力,一直飽受詬病。

同樣因爲組織效率的低下,導致朝廷對民間的干涉動作難以徹底反映下去,這樣反倒讓大宋成爲對民間經濟干涉最少的朝代,讓大宋民間經濟呈現空前的繁榮。

最擅鑽營的宰相

更體現趙普鑽營能力的一個事情就是趙匡義時代的“金匱之盟”。

雖然處處做到趙匡胤心坎裏去,但是對趙匡胤來說他更需要能力更強的人,趙普在趙匡胤時代後期被罷相外放閒職。此後趙匡胤於宮中離奇死亡,趙匡義繼位,徒留下“斧聲燭影”的千古疑案。

兄有嗣而弟繼位,立時流言蜚語滿天下,而趙普適時地又出現了,他提出了一個“金匱之盟”的說法,據趙普所言,當年二趙生母杜太后在世時曾召集了二趙與趙普四人密議,商量以後趙匡胤死由趙匡義繼位,並將此事記錄存檔在金匱之中,現在杜太后和趙匡胤已亡,真相只有趙普一張嘴了。趙普這一出幫趙匡義解了大圍,趙普再次登上相位。

此後還是因爲能力不足,趙普再次被罷相,恰逢趙匡義主導的“雍熙北伐”大敗,趙匡義進退兩難,退兵就要承認失敗,進軍實在打不過。趙普再次神奇地出現並上表闡述了一個概念:“兵者兇器也,不興不義之兵”。側面表達了趙匡義在北面沒有敗,只是在他不興不義之兵的感召下幡然悔悟而退兵,這又給了趙匡義一個大大的臺階。聰明的趙普又一次做到皇帝心坎裏去了,從而再度復相。

趙普作爲開國謀主,爲什麼名氣不大? 第5張

但此舉的後遺症就是大宋君臣承認了收復幽雲的民族夢想是“不義之兵”,趙匡義再無北伐的理由,而趙匡義故去後,隨着大宋黃金一代的凋零,這個帝國永遠失去了幽雲十六州。

最特殊的開國功臣

萬世文臣按道理應該對趙普頂禮膜拜,正是因爲趙普的設計,一個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帝國形成了,文官徹底超越了外戚、武將、宦官成爲一枝獨秀的政治羣體。但爲何趙普在史書中如此低調,近乎無人提及呢?

因爲趙普並不符合傳統文人的價值觀,首先趙普小吏出身,粗通文墨,並不被寒窗十年的傳統文人所認可,他們不認爲趙普代表了文臣。其次趙普于軍國之事缺乏建樹,值得一提事蹟,在士大夫看來都是上不了檯面的。

史書中明確記載趙普對軍國大事最有名的一次獻策,在現在看來也並不是好主意。

後周柴榮曾定下了先北後南的戰略,因爲幽雲丟失時間不長,人心向漢。柴榮的最後一次北伐歷時四十二天,幽雲漢將紛紛投降,迅速收復幽雲三關三州(最後守住的只有莫洲、瀛洲,這也是兩宋四百年唯一收復的兩個州),若非柴榮突然重病,全復幽雲也未可知。

然而趙普卻給趙匡胤獻上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穩紮穩打之策,待到趙匡義即位後首次北伐幽雲之時,幽雲丟失已近五十年,整整一代人的時間,這時的幽雲漢人出身於契丹年號,食契丹之祿,忠契丹之事,失去了寶貴的羣衆基礎,這導致了幽雲不可復。

總的來說,趙普軍政生涯五十年,對結束戰亂、實現國家統一是有貢獻的。然而由於學問不多,謀劃之事不夠深遠,大有曲意奉承之嫌。但不得不說趙普的一生,卻爲千千萬才華普通的人,提供了一套優秀的人生模板,讀懂趙普,普通人也許不會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