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趙充國同爲西漢名將且擊敗了匈奴,爲何名氣不及衛青霍去病?

趙充國同爲西漢名將且擊敗了匈奴,爲何名氣不及衛青霍去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充國(前136年-前51年,或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孫,漢族,西漢時期名將。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衛青和霍去病比較有名,主要是因爲在打匈奴這件事上,他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當時漢朝剛剛和匈奴開戰,衛青和霍去病便領導了幾大戰役,把匈奴從漠南打回了漠北,自然會被後世所熟知。

相比之下,同樣作爲西漢名將的趙充國,雖然也擊敗了匈奴,但他的成就,那是建立了衛青和霍去病兩人的成就之上的。也就是說,衛青和霍去病兩人,已經把匈奴打回了漠北。等到匈奴在漠北恢復得差不多了,再次威脅漢朝邊境的時候,這才輪到趙充國上場。

而且,衛青和霍去病屬於那種主動出擊的將領,打得大仗比較多。相比之下,趙充國屬於那種老成持重的將領,主張不戰而屈人之兵。趙充國雖然成就很高,但幾乎沒有哪場由他主持的戰役,是真正名震天下的。

趙充國同爲西漢名將且擊敗了匈奴,爲何名氣不及衛青霍去病?

除了在軍事領域的差別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衛青和霍去病兩人是外戚,除了打匈奴這件事之外,在其他領域,也深刻參與到了漢武帝時代的很多事情。但是趙充國就不一樣了,他只是一個單純的將軍,除了打匈奴這件事之外,對歷史的影響相對有限。

如此一來,趙充國的名氣,自然就遠不如衛青和霍去病兩人了。

當然,名氣小是一回事,對漢朝貢獻就是另一回事了。對於趙充國來說,人家或許也不在乎名氣,人家又不是靠流量吃飯的。歷史上真實的趙充國,他對漢朝的貢獻,那是相當恐怖的。

趙充國同爲西漢名將且擊敗了匈奴,爲何名氣不及衛青霍去病? 第2張

趙充國出生於甘肅天水地區,他比霍去病小四歲。趙充國出生的時候,已經是漢武帝在位的時候了。不過當時漢武帝他奶奶還在世,漢武帝也沒能徹底獨掌大權。直到又過了兩年之後,竇太后去世,漢武帝這才真正掌握大權,並且開啓了對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在山西馬邑地區設伏,企圖一戰滅掉匈奴主力,但最後卻以失敗告終。這件事的發生,徹底標誌着漢匈大戰的開始。而對趙充國的人生來說,更是一個最關鍵的轉折點。

這一年,趙充國僅僅只有四歲而已。

趙充國他們家所在的甘肅天水地區,在漢武帝時代,那就是真正的北方邊境了,緊挨着匈奴。從之前的劉邦時代開始,這地方就經常受到匈奴的襲擾。雖說後來漢朝和匈奴之間,通過和親的方式暫時和平了一些,但小規模的邊境襲擾,從來就沒停過。所以趙充國他們家所在的這塊地方,基本上就是常年飽受戰火摧殘了。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常年打仗,那趙充國他們家,爲什麼不搬走呢?

原因很簡單,因爲他們家在那裏,他們的土地在那裏。作爲一個農耕文明,土地是生存的根本,土地在哪裏,人就必須在哪裏。中國古代上千年的歷史上,幾乎每個時代都有外敵入侵,爲什麼古人要拼命去抵抗,原因就在這裏了。

我們的家在這裏,如果我們退了,我們能去哪裏呢?

而隨着馬邑之謀的發生,匈奴那邊,也徹底撕毀了之前對漢朝的所有和約,雙方大規模的交戰,已經不可避免。如此一來,匈奴對漢朝邊境的襲擾次數,自然也瞬間暴增。所以,童年時代的趙充國,基本上就是生活在匈奴的襲擾之下,對匈奴可以說是恨之入骨了。

童年時代的這些經歷,以及對匈奴形成的印象,這對趙充國日後的很多事情,都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趙充國同爲西漢名將且擊敗了匈奴,爲何名氣不及衛青霍去病? 第3張

在漢朝那會兒,中原地區和北方遊牧民族接壤的區域,主要分成六個郡,分別是天水、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這六個郡因爲直接面對北方的匈奴,所以常年經受匈奴的襲擾。雖然之前的漢朝,對這六個郡的百姓,給予了各種優惠政策。比如說,遇到匈奴劫掠無法反抗的時候,直接躲起來,任由匈奴搶東西,事後朝廷再進行補償。但這些經濟方面的政策,始終是治標不治本。

所以,北方六郡,常年處於貧窮的狀態。六郡百姓飽受匈奴騷擾,所以六郡百姓對匈奴的仇恨度,也是遠超其他漢朝腹地的百姓。

正是因爲這個特點,後來漢朝和匈奴開戰之後,漢武帝開始大規模徵兵的時候,就想到了這六個郡。這些對匈奴抱有極大仇恨,而且因爲常年生活在邊境,身體非常強壯的漢朝百姓,本身就是最好的士兵。

所以,從漢武帝時代開始,漢朝政府直接招募六郡之中,出身良家的年輕人,重點培養。這些人生活在六郡之內,天生對匈奴有很大的仇恨。出生在好人家,個人品格往往就過得去,說不定還認識字。這樣的人,最適合擔任中下層軍官,作爲軍隊的中堅力量。後來歷史上對這些人,甚至還產生了一個固定的詞,叫做‘六郡良家子’。

趙充國就是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進入軍中開始打仗的。

雖然出身不高,祖上也不是什麼名門望族,但是參軍之後,趙充國卻靠着自己的聰明和勇敢,逐漸在軍中步步高昇。趙充國參軍的時候,漢朝對匈奴最關鍵的幾場戰爭,都已經打完了。當年不可一世的匈奴,此時已經被徹底打回了漠北,龜速不出。

趙充國同爲西漢名將且擊敗了匈奴,爲何名氣不及衛青霍去病? 第4張

在那幾場關鍵戰役當中,衛青和霍去病,無疑是最關鍵的主角,那也是真正屬於他們的高光時刻。而對於趙充國來說,趙充國當時剛剛參軍不久,只是一個新兵蛋子。所以在衛青霍去病主導的那幾場大戰當中,趙充國自然就沒什麼貢獻了。

而趙充國參軍之後,因爲幾大戰役都已經打完了,匈奴都已經退回漠北了,所以戰事自然也就越來越少。不過即便如此,趙充國因爲善於騎射,並且願意學習兵法,所以還是在軍中緩緩升遷。等到匈奴被徹底打回漠北之後,漢武帝又開始向北方大規模移民。就是在這個時候,趙充國他們家,集體響應國家政策,搬到了甘肅永登縣這邊。

也正是從這時開始,趙充國就徹底和邊境,結下了不解之緣。

隨着匈奴退回漠北,此後二十年裏,漢朝基本上忙着收復南邊的南越,攻略西域,以及收復周圍的一些小規模政權。至於對匈奴的戰爭,反倒是沒有了。這倒也不是漢武帝不想繼續打匈奴,而是因爲匈奴退回漠北之後,漢軍已經很難再有能力進攻了。

當時霍去病已經去世,衛青也已經逐漸老邁。在漢軍內部,也沒有了那種能夠率領軍隊,千里奔襲的猛人。而如果漢朝想要去漠北打匈奴,就註定要跨越整個蒙古高原。這段距離,奔襲千里都未必夠,得奔襲好幾千裏才行。

再加上之前漢朝對匈奴的幾場大戰,確實也把漢朝的家底打幹淨了。所以,匈奴撤退之後,漢朝只能任由他們退走,讓他們在漠北不斷恢復。

因爲這個原因,趙充國參軍之後,接下來的二十多年裏,漢朝北方几乎就是一片天下太平。生活在漢武帝時代,在北方邊境當兵,卻享受了二十年的和平。這種事情,怎麼看怎麼離譜,但他卻偏偏就發生在趙充國的身上。

就這樣,經歷了二十年的和平之後,趙充國已經是年近四十了。對於一個軍人來說,和平既是幸運,又是不幸。幸運之處,在於不用打仗,可以安心生活。不幸之處在於,沒有仗打,就註定沒法建功立業。所以,趙充國四十多歲的時候,也就升到了差不多正團級的水平,這還是因爲他多年辛苦學習,苦練戰爭技能的原因。

不過,到了趙充國年近四十的時候,他的機會終於來了。

趙充國同爲西漢名將且擊敗了匈奴,爲何名氣不及衛青霍去病? 第5張

因爲經過二十年的和平之後,漠北的匈奴也恢復了不少,所以就開始重新走出漠北,再次向漠南方向擴張。而當匈奴再次崛起之後,漢武帝自然是忍不了的,當即派遣漢朝大軍,再次進攻匈奴。

但這一次,漢軍卻並沒有像當年那樣,輕易打垮匈奴。

因爲衛青和霍去病,都已經不在了。

歷史證明,一個好的軍事統帥,真的可以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衛青和霍去病,都是最頂級的戰爭天才,所以才能把匈奴打垮。但是如今,他們都已經不在了。所以漢武帝只能派李廣利統領軍隊,繼續負責對匈奴開戰。

和衛青相比,李廣利的身份倒是很相似。衛青是靠着外戚的身份,因爲自己的妹妹得到了漢武帝的寵幸,所以才進入軍隊領兵作戰。李廣利也是如此,他也是因爲自己妹妹受寵,所以被漢武帝任命爲將軍,負責領兵作戰。

漢武帝當時大概以爲,衛青這樣的外戚既然能打贏,李廣利和他身份相當,自然也可以。但這一次,漢武帝顯然錯了。這個李廣利,其實根本不懂怎麼打仗。

在李廣利這次出征的過程當中,年近四十的趙充國,第一次打出了自己的名氣。當時趙充國在李廣利麾下,擔任假司馬。而雙方開始交戰之後,李廣利因爲不會指揮,很快就被匈奴報了餃子,直接圍了起來,徹底斷了補給。

危急關頭,正是趙充國孤注一擲,帶着一百多名將士,拼死衝出了包圍圈,與匈奴纏鬥在一起,拖住匈奴的一部分人馬,李廣利才趁機帶着士兵逃出。

經此一戰,趙充國全身留下無數傷痕,但也徹底打出了自己的聲望。後來漢武帝聽說了這件事,還親自接見了趙充國,探視他的傷情,對趙充國勇敢進行了肯定,提拔趙充國爲中郎,任車騎將軍長史。

就這樣,年近的趙充國,終於第一次立下大功,並且出現在中央領導的面前。

趙充國同爲西漢名將且擊敗了匈奴,爲何名氣不及衛青霍去病? 第6張

不過,這一戰也是趙充國在漢武帝時期,唯一一次立下大功。因爲在這之後不久,漢朝高層就發生了那場著名的巫蠱之禍,太子劉據蒙冤自殺。劉據死後,漢武帝一直忙着傳位,自然就更沒精力卻應對外敵了。

而當漢武帝去世之後,新即位的漢昭帝,又是八歲即位。再加上漢武帝在位時期,已經把漢朝的家底揮霍一空,漢朝急需休養生息。在這種情況下,漢朝對匈奴的戰爭,自然不得不再次停下了。

因爲漢朝整體無法對外開戰,身在邊境的趙充國,自然就再次成了一個閒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駐守自己的防區,後來也曾短暫調回京城那邊任職。但至於主動出擊,去打什麼大仗,那就真的是想都別想了。

漢昭帝即位的時候,趙充國就已經五十歲了。按照漢朝人的壽命來說,此時的趙充國,已經算是一位老將了。趙充國只比霍去病小四歲,但是和霍去病年少成名,縱橫天下的劇本相比,趙充國的人生劇本,真的是差了太多。五十多年的人生當中,除了保護李廣利那一次之外,幾乎沒有太出彩的表現。

但是到了漢昭帝時代之後,趙充國卻反倒開始逐漸發光了。

因爲到了漢昭帝時代,漢朝整體國策變了,從之前的積極擴張,轉變爲休養生息。在這種狀態下,那種善於主動出擊的將領,很難有發揮了空間。而趙充國這種善於打防守反擊的將領,反倒是派上了用場。

在整個漢昭帝在位時期,趙充國常年坐鎮邊境。在趙充國的防守之下,他所在的地區,防禦體系可以說是穩如泰山。就算當時匈奴已經再次崛起,也根本不敢進攻趙充國的防區。

非但如此,趙充國還在自己的轄境之內,積極屯田,減少後勤補給的壓力,同時緩和當地的胡漢矛盾,鎮壓氐族反叛。

總之,有趙充國坐鎮的地方,基本上可以說是穩如泰山。後來匈奴不死心,曾經打算試着進攻一下趙充國的防區。結果趙充國稍微一反擊,就幹掉了匈奴的西祁王。漢朝上一次有這樣的戰績,還是當年霍去病在世的時候,在漠北之戰當中大破匈奴,活捉了匈奴的屯頭王。

趙充國同爲西漢名將且擊敗了匈奴,爲何名氣不及衛青霍去病? 第7張

當然,和霍去病相比,趙充國的戰績實在是沒啥可說的。霍去病那種大縱深穿插的打仗方式,史官寫起來也讓人覺得驚心動魄。但是趙充國就不一樣了,就只是人家帶兵來襲擾,然後他反擊,直接幹掉了一個匈奴王。

對此,連史官都沒法下筆,只能用寥寥幾個字,來記載這段歷史。

但恰恰是這幾個字的戰功,說明了趙充國的能力。因爲善戰之人,從來都沒有赫赫之功。

當然,真正讓趙充國躋身漢朝高層的,並不是他駐守邊境的戰爭,而是他擁立漢宣帝這件事。漢昭帝即位之後,僅僅在位十多年便去世了,死的時候只有二十一歲而已。而漢昭帝去世之後,他本人又沒兒子。所以大臣們就只能挑選老劉家其他親戚,繼承這個皇位。

最開始的時候,大家挑了昌邑王劉賀。但劉賀即位之後,表現得實在是不咋地。所以即位不到一個月之後,就被大權臣霍光給廢了。而在劉賀之後,大家又選中了漢武帝的曾孫劉病已,將劉病已扶上了皇位,這就是漢宣帝。

在擁立漢宣帝的過程當中,趙充國一直緊緊站在霍光的隊伍裏,也算是霍光在軍中最大的一股支持力量了。正是因爲有着擁立之功,漢宣帝登基之後,趙充國還被封爲營平候。

趙充國打了一輩子的仗,都沒能撈到一個侯爵的爵位。如今偏偏因爲站隊正確,直接被封侯。不得不說,歷史有的時候,真的是很諷刺。

不過,這次站隊,也給趙充國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回報。因爲在這之後,掌權的霍光對他青睞有加,漢宣帝也對他十分信任。所以,此時已經六十多歲的趙充國,終於迎來了自己的人生高光期,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華了。

漢昭帝登基之後,趙充國升任蒲類將軍,帶領三萬騎兵,征討匈奴。此次出征,趙充國殺匈奴數百人,俘虜牲畜七千多頭。而接下來,當匈奴派了十多萬大軍,準備南下報復的時候,趙充國直接負責鎮守在漢朝北方。面對趙充國的嚴防死守,匈奴這十多萬大軍,最後壓根打都沒敢打,直接退兵了。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這句話在趙充國這裏,真的是被證明到極致了。

擊退匈奴之後,接下來,趙充國領導的平定西羌之戰,更是讓他徹底留名青史。

趙充國同爲西漢名將且擊敗了匈奴,爲何名氣不及衛青霍去病? 第8張

公元前63年,羌族兩百多位部族族長,交換人質訂立盟誓,形成了一個聯盟。這件事很快被漢朝這邊的情報系統得知,報告給了漢宣帝。而漢宣帝知道了這件事之後,馬上向趙充國詢問此事。

這個特殊情況,讓趙充國瞬間想到了三十多年前,西羌人想要攻擊漢朝之前,也是先解除了仇怨,簽訂了盟約。所以接下來,趙充國提議用離間計,離間他們剛剛形成的聯盟,拉一部分拉一部分。這樣外族的勢力就會土崩瓦解,再也沒有能力對付漢朝了。

在趙充國提出了這個建議之後,漢宣帝果斷採納了他的建議。而接下來,在趙充國的小心經營下,羌人聯盟果然很快崩潰,再也無法威脅漢朝邊境了。

趙充國同爲西漢名將且擊敗了匈奴,爲何名氣不及衛青霍去病? 第9張

這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典型案例,也是趙充國征戰以來所立的最大軍功。趙充國經過多年跟匈奴,羌人等外族人的作戰了解,已經熟悉外族人的習性了,所以知道怎麼對付羌族人。

但是趙充國的功勞還不止於此。

相對於羌人來說,匈奴才是漢朝真正的心腹大患,所以漢朝和匈奴的戰爭一直都在持續。當年衛青和霍去病,雖然打得很猛,直接把匈奴打回了漠北,但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爲漢朝無法跨越整個蒙古高原,遠征漠北,同時也無法殺絕草原上所有的人。

如此一來,只要給匈奴一段時間,讓匈奴繁衍生息,匈奴人口很快就能恢復,再次成爲漢朝的心腹大患。

而從漢朝這邊來說,打仗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之前漢武帝幾次大規模作戰,基本上就把文景之治留下的家底,全都消耗乾淨了。但即便如此,也只是可以擊敗匈奴,而無法徹底消滅匈奴。

所以,趙充國掌權之後,就換了一個思路。趙充國常年生活在邊境,知道匈奴的襲擾戰,對漢朝有多大影響。所以,趙充國就提出,或許漢朝可以以守待攻,在邊境地區屯田,以軍隊養田。和平時耕種蓄養,戰時上馬殺敵。

如此一來,漢朝可以用最小的成本,組織起一條強大的北方防線。就算匈奴南下襲擾,也傷害不了漢朝。而且,漢朝還可以用各種離間之類的手段,瓦解匈奴內部,徹底削弱匈奴。甚至還可以憑藉邊境屯田,常年駐紮的優勢,反過去襲擾匈奴,讓匈奴不得安寧。

趙充國的這個思路,在當時還是比較新穎的。畢竟之前漢朝和匈奴打仗,基本上就是直來直去的。所以,這個提議在朝會上第一次提出,就遭到了羣臣反對,但是趙充國卻始終堅持不放棄,一次又一次地提出。

最終,在趙充國的堅持下,大家開始認真考慮軍隊養田的可行性。而經過多次討論之後,趙充國的提議,終於是被所有人認可了。此後,漢宣帝直接下令,同意推行軍隊養田,這就是著名的屯田制。

屯田制其實起源於漢武帝,只是那時候比較臨時,規模也不大,再加上漢武帝不停的搞錢,屯田制所需要的時間成本也比較大,所以就沒有在那時推行下去。

趙充國同爲西漢名將且擊敗了匈奴,爲何名氣不及衛青霍去病? 第10張

但是從趙充國這時開始,邊境屯田就成了一個慣例。也正是在趙充國的這個思路下,後來漢朝利用屯田的優勢,不斷削弱打擊匈奴,並且對匈奴內部進行分化瓦解。恰好當時北方草原連年天災,匈奴內部又開始出現內亂。漢朝這邊,便利用這個優勢,徹底進行分化瓦解。所以在漢宣帝時代,匈奴最終徹底分裂了,出現了五單于並立的局面。

而這個結果,無疑是建立在趙充國的思路之上。如果趙充國沒有提出邊境屯田,以守待攻。那漢朝接下來不管是選擇主動進攻,還是主動避讓,或許都會讓匈奴有可乘之機,擁有轉移內部矛盾的機會。要是那樣的話,或許匈奴也就不會分裂衰落了。

從這點來說,趙充國的戰績,或許不如衛青霍去病那麼猛,但是卻根本上,傷害到了匈奴強大的根基。

趙充國一介白丁出身,卻憑藉着自身能力和沒站錯隊,一路扶搖而上。而且,趙充國一生沒打過幾場打仗,卻成了當之無愧的名將,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了。

趙充國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想要走的遠,首先要頭腦清醒,能力,運氣,缺一不可。最重要的是,壽命不能太短。活的越長,就越有可能有所成就。趙充國活了86歲,所以才得以在漢宣帝時代,最終成就了自己的功業。如果霍去病也能活到86歲的話,那成就恐怕就高的難以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