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蹴鞠在宋朝時期是一項什麼樣的運動?有多受歡迎?

蹴鞠在宋朝時期是一項什麼樣的運動?有多受歡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啓元朝的朝代,感興趣的讀者和本站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對足球運動史略有耳聞的人,都知道發源於我國古代的蹴鞠,就是現代足球運動的“老祖宗”。

到了宋朝時,蹴鞠更是一項風靡全國的國民運動。

宋朝城市中,到處都是瓦舍勾欄,那是宋朝人的娛樂中心,瓦舍每一天都有商業性的足球表演,市民只要掏錢買票,就可以入內觀賞。

南宋時期,臨安瓦舍內蹴球最有名的幾個明星,叫作黃如意、範老兒、小孫、張明、蔡潤、吳金腳、耍大頭、吳鷂子,他們的名字,市井中人無一不知。

蹴鞠在宋朝時期是一項什麼樣的運動?有多受歡迎?

一些酒樓茶坊,也會組織蹴鞠表演引徠客人,如南宋臨安城中,有一處酒肆就起名“角球店”,還有一處茶坊喚作“黃尖嘴蹴球茶坊”,客人可以到那裏一邊喝茶飲酒,一邊觀賞蹴鞠比賽。

說到這裏,列位看官也許會問:宋代蹴鞠的玩法,跟今天的足球比賽一樣嗎?

宋朝人蹴鞠,有兩種玩法,第一種是“白打”,屬於表演性質,不設球門,兩個球隊分別派出同樣數目的球員(從一人到十人均可),在場中輪流表演,以頭、肩、背、膝、腳等身體部位頂球(不允許用手)。

球員可以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而球不落地。由裁判分別打分,以技高一籌者勝。顯然,“白打”強調的是技巧性與觀賞性,有點類似於花樣足球。

第二種玩法是“築球”,更強調對抗性。球場中間會豎起一個大球門,高約三丈,寬約一丈,以綵帶結網,只留出一個尺許見方的網眼,叫“風流眼”。

比賽雙方分別派出十二人(或者十六人),分着不同顏色的球衣(如北宋的“皇家足球隊”,左軍着紅錦襖,右軍着青錦衣),立於球門兩邊,組成“左右軍”對壘。

左軍與右軍均設“球頭”“蹺球”“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等角色,就如現代足球比賽中也有前鋒、前幺、後幺、後衛、守門員等分工。

每個球員按照自己的角色,站立於不同的位置,承擔不同的任務。每場比賽還設有“都部署校正”“社司”,即正副裁判員。

比賽開始,左右軍以抽籤的方式決定哪一方先發球。不管哪方先發球,球都由“球頭”開出,傳給“蹺球”,然後按規則在“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之間傳球,傳球過程中,手不準觸球,球不得落地。

最後又傳回“球頭”,由“球頭”射門,即將球射過“風流眼”。

如果球觸網彈回,只要不落地,本隊球員可以將球接住,繼續傳球、射門。

球射過“風流眼”,對方接球,也是按規定的傳球路線完成傳球,再傳給“球頭”射門。直到球落地爲一籌,以進球多寡定勝負。雙方事前會商定一場比賽若干籌。

比賽結束後,雙方球員互相作揖,以示禮儀。得勝一方,可獲得銀碗、錦緞。而輸掉一方的“球頭”,則要接受懲罰,懲罰是用白粉抹面,並接受鞭打。

那麼宋代蹴鞠所用的球,又是什麼樣子的呢?可能有看官會說,是實心的皮球,或者是藤球。

蹴鞠在宋朝時期是一項什麼樣的運動?有多受歡迎? 第2張

都不對,宋人踢的其實是充氣的空心皮球,跟現代足球非常接近。

宋人所著《皇朝事實類苑》記載:“(以前的)蹴鞠以皮爲之,中實以物,蹴蹋爲戲樂也,亦謂爲毬焉。今所作牛彘胞,納氣而張之,則喜跳躍。”

意思是說,以前蹴鞠用實心球,今人所用的皮鞠,是充氣的空心球,以牛或豬的膀胱爲球心,充氣後,外面再包以牛皮,彈跳性很好。

能彈跳的球對圓形的要求很高,唐人做的皮鞠,由八片外皮縫合而成,還不夠渾圓。宋人則用十二瓣硝過的軟牛皮來縫合,“香皮十二,方形地而圓象天。香胞一套,子母合氣歸其中”,“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密砌縫成,不露線角”,“碎湊十分圓”。

幾何學告訴我們,十二個五邊形正好可以構成一個球形體。這樣縫製出來的皮鞠便非常圓了。

宋人又是如何給皮鞠充氣的呢?用小型鼓風機,宋人稱之“打揎”。

“打揎者,添氣也。事雖易,而實難,不可太堅,堅則健色(即皮鞠)浮急,蹴之損力。不可太寬,寬則健色虛泛,蹴之不起;須用九分着氣,乃爲適中”。

宋朝皮鞠還有標準重量,爲“十四兩”,跟現今足球的重量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