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劉璋做錯了哪三件事情,導致心腹謀士皆棄他而去?

劉璋做錯了哪三件事情,導致心腹謀士皆棄他而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益州牧”劉璋到底做錯了什麼,爲何他麾下的心腹謀士皆棄他而去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214年,漢末軍閥強人劉備統兵包圍了成都城,益州牧劉璋見大勢已去,又不忍成都的老百姓遭受戰火殺戮的“茶毒”,便帶着下屬,打開城門,向劉備投降。

戰後,劉備爲了安撫劉璋,將其遷往公安,並將劉璋作爲益州牧師擁有的財物全部歸還於他,使得劉璋這份漢末軍閥人物能夠體面的“退場”。

《後漢書》:十九年,進圍成都,數十日,城中有精兵三萬人,谷支一年,吏民鹹欲拒戰。璋言:“父子在州二十餘歲,無恩德以加百姓,而攻戰三載,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開城出降,羣下莫不流涕。備遷璋於公安,歸其財寶,後以病卒。

劉璋是漢室宗親,其父是漢末軍閥人物劉焉,劉璋和其父親劉焉差距不小,是一個見識短,性格懦弱,沒有主見之人。

劉璋做錯了哪三件事情,導致心腹謀士皆棄他而去?

劉焉病逝後不久,劉璋承襲了益州牧,當時益州官吏趙韙見劉璋年輕,缺乏威信謀略,便在巴中收買人心,聚攏兵勇,發動叛亂,而劉璋面對這樣的局面,卻束手無策,只能夠聽天由命。

就在這危難之際,劉璋父親劉焉生前收容的荊州、三輔流民建立的“東州兵”力挽狂瀾,才使得這場兵變危機被平息了下去。

但是這次兵變危機結束後沒多久,先前依附於劉焉的張魯見劉焉已死,便擁兵自重,割地自立,不再聽從劉璋的號令,劉璋爲此十分憤怒,大罵張魯乃是一個背信棄義之徒,當即就派遣大將龐羲舉益州之兵去往漢中攻打張魯,但是張魯在漢中經營多年,已經成勢,龐羲率軍前去,被張魯內外夾擊,敗退而走。

劉璋見無法擊敗張魯,只能夠接受張魯割地自立的結局,與此同時,中原之地羣雄逐鹿,激戰正酣,而作爲益州牧的劉璋選擇守好自己的一幕三分地,苟且偷安,成爲漢末軍閥中的“中立人物”。

我們回顧歷史,就會發現益州牧劉璋麾下的心腹謀士張鬆,法正等人先後背叛了劉璋,爲劉備所用,那麼“益州牧”劉璋到底做錯了什麼?會令他麾下的心腹謀士皆棄他而去呢!

筆者認爲“益州牧”劉璋做錯了三件事情,導致他麾下的心腹謀士皆棄他而去,這三件事情分別是:

第一,劉璋向“國之奸賊”曹操示好,令張鬆,法正等心腹謀士與其離心離德。

曹操名爲朝廷丞相,實爲“國之奸賊”,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之事,成爲他的詬病之處,受其天下豪傑異士的唾棄。

公元208年,劉璋派遣張鬆以益州使者的身份出使曹操處,張鬆到了曹操駐軍的地方後,沒有受到曹操的接待,被冷落到一邊,這就使得張鬆的自尊心受到了打擊,爲此忿忿不平。

劉璋做錯了哪三件事情,導致心腹謀士皆棄他而去? 第2張

本身張鬆就對曹操心生厭惡之心,而這一次作爲益州使者他又受到了曹操的輕視,這就使得張鬆越發痛恨曹操這位“國之奸賊”。

與此同時,張鬆對於自己的主公劉璋也並不看好,他認爲劉璋向曹操這位“國之奸賊”示好,無疑就是在與虎謀皮,自尋死路,於是乎,想到這一點,張鬆便開始與口碑良好的劉備進行接觸,最終成爲劉備的內應,爲劉備所用。

《後漢書》:十三年,曹操自將徵荊州,璋乃遣使致敬。操加璋振威將軍,兄瑁平寇將軍。璋因遣別駕從事張鬆詣操,而操不相接禮。鬆懷恨而還,勸璋絕曹氏,而結好劉備。璋從之。

而法正這位謀士早就對劉璋示好曹操之事,是深惡痛絕的,他爲了日後的出路,和張鬆達成了協議,密謀擁護劉備入益州,成爲益州新主。

劉璋做錯了哪三件事情,導致心腹謀士皆棄他而去? 第3張

第二,不聽心腹幕僚相勸,剛愎自用,導致心腹謀士皆棄劉璋而去。

益州牧劉璋在張鬆等人的設計之下,決定邀請同爲皇室宗親的劉備領兵來到益州之境進行駐防。

但是這個決定剛一下發,就遭到劉璋麾下幕僚將士們的強烈反對,幕僚黃權對劉璋苦口婆心地說道:主公,劉備乃當世之豪傑,素有勇猛之名,現在您將他請入益州之地,若以上下級的關係來指揮他,恐令他十分不自在,如果將他當成與您平起平坐的賓客,那麼一國不容二君,一旦劉備在益州站穩腳跟,逐漸做大,主公你的境遇就危險了啊。

《三國志·卷四十三·蜀書十三·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權諫曰:“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閉境,以待河清。”璋不聽,竟遣使迎先主,出權爲廣漢長。

但是益州牧劉璋剛妄自由,根本不聽,不僅派謀士法正去往益州邊境迎接劉備率軍入川,還將黃權外放到外地爲官。

而另一位謀士王累態度更是堅決,他爲了勸醒劉璋,直接將自己倒掛在成都城的大門之上,以此來勸解劉璋勿要放劉備入川,但是劉璋不爲所動,一意孤行,還是令法正引劉備大軍入川。

劉璋做錯了哪三件事情,導致心腹謀士皆棄他而去? 第4張

王累獲悉消息後,氣憤不已,當即選擇在成都大門前自盡,以此來“明志”。

益州牧劉璋不聽人言,剛愎自用的做法,令麾下的心腹謀士與其離心離德,最終紛紛倒向了引兵入川的劉備。

第三,劉璋頭腦迂腐,拒絕良策,導致兵敗成爲定局。

劉備入川后不久,他與張鬆密謀西川之事最終暴露,益州牧劉璋爲此和劉備徹底撕破臉破,兵戎相見。

而雙方戰事的初期,益州牧劉璋由於佔據“地利”的優勢,一直牢牢地把控着戰事的主動性,當時,幕僚鄭度向劉璋建議道:主公,劉備麾下兵士不多,軍心不穩,後勤補給也跟不上,如果我們能夠截斷劉備大軍的糧道,劉備必定會撤軍而走,到時候,我們趁勝追擊,必定能夠將大敗劉備大軍,將其生擒。

但是益州牧劉璋頭腦迂腐,不懂變通,拒絕了這個良策,使得劉備在法正等人的幫助之下,及時解決了後勤問題,使得劉璋錯失了最好的戰機,被劉備一鼓作氣,直搗黃龍,攻到了劉璋的大本營成都。

而劉璋麾下的那些心腹幕僚們見劉璋是一個如此迂腐,不懂變通之人,紛紛選擇與劉璋劃清界限,不再爲其出謀劃策,使得劉璋最終不得不開城向劉備投降。

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劉璋麾下的謀士接棄他而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劉璋的性格,劉璋能力一般,卻不聽人言,剛愎自用,導致自己兵敗,成爲一個受人唾棄的漢末軍閥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