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崇禎在國破之前把三個兒子分別送走,他兒子去哪裏了?

崇禎在國破之前把三個兒子分別送走,他兒子去哪裏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崇禎一生有七子六女,不過夭折了不少孩子,在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時,他把三個兒子分別送走,那麼他兒子去哪裏了?最後活下來了嗎?

1644年三月十八日清晨,李自成的起義軍圍攻京城,崇禎召集不來大臣上朝,他就明白大勢已去,大明要亡了,他爲了保存血脈特意將三個兒子派人送了出去。

送走兒子之後,崇禎就先命令妻子周皇后和袁貴妃自縊殉國,又讓哥哥天啓帝朱由校的妻子也就是皇嫂懿安張皇后自縊殉國。隨後崇禎又持劍親手刺死了年僅6歲的三女昭仁公主,在準備殺次女年僅15歲的長平公主時,由於長平公主揮臂擋劍被砍斷一臂,暈死過去,崇禎以爲她死了,就沒再理會。

後來長平公主僥倖活了下來,她和因體重超重壓斷繩子沒能自縊成功的袁貴妃都被清朝贍養起來,她們倆都在清朝順治時期去世。

在賜死妻子、嫂子又殺女之後,崇禎試圖在太監們的保護下突圍失敗,最終崇禎無奈之下帶着心腹太監王承恩跑到景山自縊殉國。

崇禎本以爲把三個兒子搶先送走就能保證他們平安,結果他的三個兒子最終還是全都落到了李自成手裏。

崇禎在國破之前把三個兒子分別送走,他兒子去哪裏了?

原來崇禎派太監王之心、慄宗周、王之俊三人護送三個兒子去靖難名將朱能的後人成國公朱純臣處,崇禎親自手書給朱純臣下旨命他總督京城兵馬,伺機護送三位皇子到南京再造大明。

但是李自成起義軍很快攻進了京城,朱純臣早已被義軍誅殺,當時起義軍已經在京城四處開始搜捕明朝皇室,王之心、慄宗周、王之俊護送着三名皇子出宮很快就遇到義軍盤查,王之心當場被義軍所殺,慄宗周和王之俊十分害怕,於是主動將三名皇子交給了起義軍,就這樣崇禎的三個兒子就被帶到了李自成面前。

朱慈烺畢竟是從小被當成大明接班人培養,十分有氣度,他見到李自成之後並不害怕,他的兩個弟弟在他的帶領下也都肅然不懼,李自成看他們兄弟三人最大的朱慈烺不過15歲,朱慈炯和朱慈炤分別只有12歲和11歲,這三個小娃娃居然絲毫沒有恐懼之色,讓李自成對他們刮目相看。

李自成特意爲嚇唬朱慈烺嚴厲地問他爲何朱明皇室會失去江山,朱慈烺則很淡定地回答奸臣誤國,還給李自成提醒,不要信任這些投降的明朝官員,這些人都是不忠不義之輩,反而會誤了李自成的大業,朱慈烺還要求李自成速速把自己和弟弟們都殺掉。

朱慈烺的回答讓李自成對他刮目相看,李自成沒有殺害朱慈烺三兄弟,而是告訴他們,稱他們都是無辜的孩子,自己是起義軍替天行道,不會加害他們。於是朱慈烺又向李自成提出要以帝王之禮安葬崇禎的要求,被李自成答允。崇禎和周皇后的屍體由此才能歸葬於明十三陵之中。

後來李自成派人去山海關與統率明朝精銳騎兵關寧鐵騎的總兵吳三桂談判,當時吳三桂得知太子朱慈烺還在世,於是以關寧鐵騎的實力要求李自成尊朱慈烺爲義興皇帝,並以朱慈烺的名義頒佈全國,宣佈明朝與李自成起義軍合力抗清。

結果後來由於李自成拷掠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於是吳李之間談判就崩盤了。李自成親率大軍前往山海關準備滅掉吳三桂,而吳三桂爲了抵禦李自成只得向清朝攝政王多爾袞投降,引清兵入關。

李自成在率軍攻打吳三桂時,爲了能要挾吳三桂,特意把朱慈烺三兄弟也帶在軍中,最後李自成的起義軍被吳三桂聯合清兵擊敗,在敗逃途中,朱慈烺三兄弟則趁亂逃跑了。不過由於三兄弟在逃跑中失散,因此三人最終結局也各不相同,下面就說一說三兄弟的各自結局。

崇禎在國破之前把三個兒子分別送走,他兒子去哪裏了? 第2張

隱居老君山出家的朱慈烺

由於朱慈烺逃跑之後下落不知所蹤,南明政權爲了滿清利用朱慈烺做文章,於是崇禎的堂兄朱由崧在南明登基稱帝后,就替朱慈烺發喪,稱其在清軍入關時被滿清殺害,並追諡朱慈烺爲獻慜太子,在魯王朱以海監國時期又改追諡朱慈烺爲悼皇帝。

但是現代老君山上出現了朱慈烺隱居當道士的事蹟,還有太子墓的出現,因此不少歷史學者認爲朱慈烺後來很可能逃跑到了老君山上當了道士隱居起來。

其實朱慈烺很有可能逃跑到老君山,歷史上崇禎在位期間曾多次派人到欒川開採銀礦,朱慈烺也跟隨崇禎來到過欒川縣,他對這裏應該比較熟悉。加上崇禎的爺爺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曾在欒川老君山敕建了金頂太清觀,所以朱慈烺是很可能逃亡到了這裏並在金頂太清觀出家當了道士。

按照老君山下太子墓中的碑文記載朱慈烺一直活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纔去世,終年51歲,現今老君山一帶還流傳着很多朱慈烺的傳說。

讓康熙頭疼的朱三太子朱慈炯

崇禎第三子朱慈炯在逃跑之後也是不知所蹤,不過誰也不會想到朱慈炯後來會成爲清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清聖祖康熙皇帝的噩夢。

在康熙一朝但凡爆發反清復明的起義,都會打出朱三太子朱慈炯的名號,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楊起隆假冒朱慈炯一案。

康熙十二年(1673年)爆發了以清朝平西王吳三桂爲首的三藩之亂,在三藩之亂爆發的同時,京城也爆發了朱三太子率起義軍企圖攻打紫禁城一事。

朱三太子攻打紫禁城的事情由於消息被泄露,因此還沒來得及攻打紫禁城,就已經被清朝政府給剿滅。但是組織者朱三太子朱慈炯卻沒有被抓住,此後一直在逃。

直到七年後也就是康熙十九年(1680年),潛逃七年之久的朱三太子在西安被撫遠大將軍圖海抓獲,隨即被押送京城審訊。

康熙爲了審理朱三太子,特意找來了前明舊臣和宮廷太監辨認,後經辨認才知道這個人並不是朱慈炯,在被戳穿之後,朱三太子才招供自己真名叫楊起隆。

原來這個楊起隆是無業遊民,自幼在京城長大,他和很多前明的宮廷老太監都很熟識,從他們那得知了崇禎和皇子們的生活習慣。

因此楊起隆後來看到三藩之亂導致天下大亂,於是他就萌發了趁亂冒充朱慈炯以反清復明爲口號來號召一些無業遊民還有漢八旗包衣奴才準備攻打紫禁城的想法。最終楊起隆被康熙下令凌遲處死。

雖然楊起隆被殺了,但是此後康熙時期爆發的福建漳州蔡演起義、江蘇太倉張念一起義、江南金和尚起義、浙江四明山起義,這些起義軍都打出了輔佐朱三太子反清復明的口號,朱慈炯就成了那個時期反清復明的金字招牌,讓康熙頭疼不已。

不過據清末民初的歷史學家孟森先生考證,康熙最後還是真正捕殺了朱慈炯。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時,康熙巡幸江南,康熙在南巡期間他又被人以朱三太子反清復明的名義行刺,康熙怒不可遏,於是命令全國各地的地方官暗中一定要加大力度排查朱慈炯的行蹤。

後來山東汶上縣當時已經75歲的教書先生王士元被當地官員盯上了,當地官員之所以重點排查王士元,就是因爲這個人給子孫後代起名字十分怪異,起的名字都是五行字旁的生僻字,字輩排行也都很像朱明皇室的字輩排行,所以地方官就把這個王士元抓了起來審訊。

審訊過程非常順利,王士元很坦然地交代自己就是崇禎皇帝第三子定王朱慈炯。原來當初朱慈炯在逃亡過程中被一名前明王姓官員所救,這名官員先帶他逃回了浙江餘姚老家,但是隨着後來清軍攻入江南,他們覺得不安全,於是就跑到了山東汶上縣定居。

此後朱慈炯就改姓爲王,並起名爲王士元,這個名字也是原是王的諧音,他還認這名王姓官員爲父親,二人以父子相稱。

崇禎在國破之前把三個兒子分別送走,他兒子去哪裏了? 第3張

後來朱慈炯一直隱姓埋名以教書爲生,朱慈炯娶妻生子之後,他不忍背棄祖宗宗譜,加上他以爲改姓爲王也不會再引人注意。於是他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給明成祖朱棣這一脈定下的字輩中“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以自己“慈”字輩的下一輩“和”字以及第三個字的“土”字偏旁部首給兒子起名字。

就這樣已經75歲的朱慈炯及他的子孫都被押到京城交由康熙親審,但是康熙卻堅持不承認朱慈炯的身份,原因就是清朝爲了安撫天下漢人之心,曾承諾將奉朱明皇室後裔爲王爵,奉養朱明皇室後裔。

但是把前朝皇室後裔留下來總是定時炸彈,尤其朱慈炯的朱三太子名號還這麼有號召力。所以康熙堅決不承認王士元就是朱慈炯,以冒充明朝皇室爲罪名,將王士元及其子孫後代全部處斬。

後來經歷史學家孟森先生考證,康熙就是故意不承認朱慈炯身份,他想借機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所以才把王士元全家滿門全部誅殺,否則僅一個冒充明朝皇室罪名也不至於牽扯滿門老幼,這就是康熙做下的殺人滅口之事。

歸根到底朱三太子在康熙時期能成爲反清復明的金字招牌,還這麼有號召力,還在於南明最先給真正的太子朱慈烺發喪,這樣一來朱慈烺不管是失蹤還是怎麼着,在名義上就已經沒了,而朱慈烺這個大太子沒了之後,朱慈炯這三個太子就比較名正言順了,加上朱慈炯一直找不到蹤跡,所以在康熙時期朱三太子朱慈炯就成了反清復明的金字招牌。

隱居貴州子孫後代繁衍至今的朱慈炤

在2000年經貴州明史學家蘭東興教授考證,認定在貴州遵義巷口鎮發現的清朝康熙時期鄒公夫妻合葬墓的墓主人系崇禎皇帝第四子定王朱慈炤夫妻合葬墓。

原來當年朱慈炤趁亂逃跑之後,在逃亡的路上遇到了明朝吏部侍郎鄒元標之子鄒之麟,朱慈炤得到了鄒之麟的救助。

鄒之麟先是帶朱慈炤跑到了自己的老家江西吉安,但是由於清軍後來很快攻到了江南,鄒之麟擔心朱慈炤會被查出來,於是又不遠千里帶他奔赴大西南,跑到了貴州遵義定居。

此後朱慈炤認鄒之麟爲父,改名爲鄒啓貴,他和鄒之麟就這樣在巷口鎮定居,以農耕爲生。

而朱慈炤所生的後人也都放棄了明朝皇室的字輩名字,朱慈炤一輩子隱姓埋名結婚生子都沒有被發現,他在臨死時向子孫交代了自己實爲崇禎帝第四子朱慈炤,並告誡子孫後人不可外泄身份,而身份的傳承只能長輩臨死時口述傳承。

同時朱慈炤在臨死時還定下祖訓任何情況下鄒姓後人都不得與朱姓通婚,並把當初他逃跑時隨身攜帶永王玉印傳給了長子這一支,讓長房這一支珍惜信物傳承下去。

朱慈炤去世後他的後人不敢給他的墳墓立碑,因此在清朝朱慈炤的墳墓只是一處墳堆,直到民國時期,清政府被徹底推翻,鄒氏後人纔敢給朱慈炤立下了墓碑。

直到現代,朱慈炤的後人已經在貴州遵義繁衍生根,到目前爲止已經傳承了十三代,現今遵義鄒姓後人300餘人共分6支,分居遵義各地,這些鄒姓後人皆爲朱慈炤後裔。每年清明節遵義各支的鄒姓後人都會齊聚在巷口鎮,爲祖先鄒啓貴也就是朱慈炤掃墓,朱慈炤的永王印信至今還在長房這一支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