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唐朝怪談:弟弟科考失利,母親打的卻是哥哥

唐朝怪談:弟弟科考失利,母親打的卻是哥哥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科舉考試,是古代朝廷選拔官吏的全國性考試,通常分爲地方上的鄉試、中央的省試與殿試。鄉試第一名爲“解元”,中央省試爲“省元”,殿試第一名爲“狀元”。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隋朝大業元年,科舉制橫空出世,併成爲了寒門學子功成名就、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之一。

科舉制在古代中國延續了1300年,直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暨1905年,才被廢止。

自科舉制推行以後,通過科舉取得功名走上仕途的學子不勝枚舉,在科舉考試中不幸失利的書生士子也不計其數。

這不免萌生出了許多關於科舉和應試考生們的故事。其中不乏奇聞怪談,在茶餘飯後被百姓們津津樂道。

有一個怪談被後人嘖嘖稱奇。在這個故事中,考不上舉人的是弟弟,但考試失利後母親卻揍哥哥,這是爲什麼呢?

唐朝怪談:弟弟科考失利,母親打的卻是哥哥

01、弟弟落榜哥哥捱打

唐憲宗年間,有一個大官名叫李景讓,李景讓家裏有兩個弟弟,二弟叫李景溫,三弟叫李景莊。

李景讓和他的二弟李景溫從小頗有才華又刻苦讀書,因此,兩人先後順利通過科舉考試,入朝爲官。

但是,李景讓的三弟李景莊,卻經常考試失利,李景莊嘗試了多次,也沒能考上進士。

但李景莊卻十分執着,每三年一次的科考他都要參加,一直從唐憲宗時期考到了唐宣宗時期還是沒考上。

李景讓的母親鄭氏對小兒子的未來憂心忡忡,她嘗試說服年過半百、已當上權臣的大兒子李景讓。

希望李景讓能幫弟弟一把,爲弟弟疏通關係,讓李景莊也能考取功名,入朝爲官。

一向孝順的李景讓拒絕了母親的要求,他說,朝廷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員,就是出於選賢舉能的考量,如果通過走後門破壞了規矩、違背了舉辦考試的初衷。

不僅讓科舉考試本身失去了公道,還讓無能之輩混入了國家治理的隊伍,這樣做堅決不行。

母親鄭氏不是個不講道理之人,她知道李景讓言之在理,也就沒有繼續步步緊逼。但是,當小兒子李景莊在科舉考試中再次名落孫山之時,又難免感到生氣。

不僅氣小兒子不爭氣,也氣大兒子沒有做到兄友弟恭,因此,一腔怒火無處發泄的鄭氏對着不肯幫助自己親弟弟的李景讓一頓教訓。

這就演變成了弟弟考試落榜,哥哥捱揍的情況

唐朝怪談:弟弟科考失利,母親打的卻是哥哥 第2張

漸漸地,李景讓家裏的“怪事”被流傳開來,滿朝文武都知道了李景讓捱打的原因。

在李景莊多次落榜後,宰相終於看不下去了,他對負責科考的官員說,這一年就把李景莊錄取了吧,要不然他的大哥又要捱打了。

於是,經過一番波折,李景莊終於在宰相的幫助下考中了進士,李景讓捱打的日子也終於結束了。

02、打兒子也是在救兒子

其實,李景讓的母親鄭氏是一個聰明且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婦人。

李景讓小的時候,曾經下過一場大雨。這場大雨沖塌了李家後院的院牆,露出了一個裝滿了錢財的大坑。

李景讓兄弟三人十分高興,正準備把錢拿出來花,卻被母親鄭氏阻止了。鄭氏告訴兒子,不勞而獲會招致災殃,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學有所成,走上正途。

因此,在鄭氏的堅持下,李景讓和弟弟們將被大雨衝出來的錢重新埋在了原來的地方,並在上方修築了新的院牆。

鄭氏督導兒子們鑽研學業的同時,也告訴他們入朝爲官一定要清正廉潔,絕不徇私枉法。

在李景讓上任浙西觀察使的時候,遇到一名私自談論造反的將領,李景讓下令要軍法處置這名將領。

但李景讓也沒有想到的是,執行軍法的人下手太重,竟然將頂嘴的將領活活打死了。

唐朝怪談:弟弟科考失利,母親打的卻是哥哥 第3張

士兵們看到隊中枉死了戰友,憤憤不平,他們組織鬧事,嚷嚷着要向李景讓討個說法。

鄭氏聽說此事急中生智,她在士兵們對李景讓下手之前趕到了朝堂,當衆以母親的身份斥責了李景讓。

鄭氏破口大罵,說李景讓辜負了天子的信任,他的所作所爲讓自己的母親蒙羞,愧對正直忠烈的祖宗。

鄭氏甚至親自上手,脫掉了李景讓的褲子,舉着柺杖抽打李景讓的屁股。

在場的人看到鄭氏真的將年過半百的李景讓按在地上打,也傻了眼,他們只能放棄鬧事,上前拉開了這對母子,並勸說鄭氏放過李景讓。

原本鬧得沸沸揚揚的事件就這樣被鄭氏化解了,李景讓沒有受到其他懲罰,繼續當他的大官。

所以,鄭氏通過打哥哥的方式讓弟弟考取功名,也許並不只是爲了泄憤,而是有她自己的考量。

最後,鄭氏也確實得償所願,在保住大兒子名聲的同時,讓小兒子考取了功名。

03、母親教導有方李景讓三兄弟功成名就

鄭氏的三個兒子在她的諄諄教導下,長大後都十分有出息,且爲人正直。

李景讓的官職一路從御史大夫做到了西川節度使,最後官至太子少保、分司東都。李景讓死後,還被追封了太子太保,賜予諡號“孝”。

不經仕途平步青雲李景讓還頗有文學造詣,他是唐朝中期的書法家。

據《新唐書·李景讓傳》記載,李景讓的行書足以和古代的書法家媲美,受到許多人的追捧和收藏。

唐朝怪談:弟弟科考失利,母親打的卻是哥哥 第4張

李景讓的一首詩《寄華州周侍郎立秋日奉詔祭嶽詩》兩篇文章《望春宮賦》《南瀆大江廣源公廟記》和一聯殘句被收錄進了《全唐詩》,爲後人所傳頌。

後人對李景讓的人品讚譽有加,稱道他清醒寡慾、廉潔奉公。

最後李景讓終老於老家洛陽,在李景讓72歲高齡去世的時候,他的家裏沒有因爲當了一輩子官積攢下財物。

李景讓的二弟李景溫也是一名以美政聞名的官員,曾經當過諫議大夫、福建觀察使、華州刺史和尚書右丞。

李景讓好不容易考上進士的三弟李景莊也當上了刑部侍郎。

04、小結

父母是孩子三觀形成是第一任老師,是他們模仿的對象,原生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十分重要。

正因爲鄭氏秀外慧中、爲人正直且善於教導孩子,她的兒子們才能在她的教誨中成長爲剛正不阿、對國家有用的棟樑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