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東漢末年民不聊生,曹操用這3個創舉拯救百姓

東漢末年民不聊生,曹操用這3個創舉拯救百姓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漢末年,羣雄逐鹿,那是一個各方英雄施展才華的年代,也是一個民不聊生的年代,曹操,作爲“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有3個創舉,切切實實的改善了當時的民生環境

一、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自古以來,選拔人才一直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情。上古時期,部落首領挑選賢能之人帶領部落發展,後來發展到西周父死子繼,兩漢的察舉制和徵辟制,可見在選拔人才的道路上,古人一直在孜孜不卷的探索着。

東漢末年,察舉制和徵辟制早已腐朽,階級固化,各地的士族門閥在擴大影響力的同時,也忙着搞土地兼併,牢牢把握住人才晉升的渠道,好讓自己一直立於不敗之地。那時候,如果寒門子弟不投靠士族,不爲士族謀利,那他註定是沒用未來的,只要通過士族門閥,寒門出身的人才有出頭之日,所以說,人才不是爲皇帝所用,反而都變成了士族們爭權奪利的工具,長此以往,國家怎麼會好呢?

英明如曹操,當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爲了讓人才都爲國家所用,他開始打壓世家大族。他選拔人才不問出身,只看能力,看他能不能忠於國家。即使缺乏仁義孝悌等封建禮儀,也可以爲國效力。

去掉了那些虛僞的禮教,沒有了家族的相互庇護,曹操掌握了更多的人才。這些寒門子弟紛紛走上朝堂,幫助曹操鎮壓世家,防止世族大家影響中央權力。

至於軍事領域,于禁、張遼、張郃等將領都是寒門子弟。他們在曹操陣營中頗有建樹,深受他的信任。所謂士爲知己者死,他對寒門子弟的提拔有了豐厚的回報。

曹操在世時,前後三次發出“求賢令”,這種不拘一格求人才的態度,就能看出曹操他有多明白人才的重要性。

東漢末年民不聊生,曹操用這3個創舉拯救百姓

二、體諒百姓負擔,減免賦稅

當時世家大族的土地兼併已經到了一個可怕的地步,對於窮人進行了無盡的剝削。當他們逐漸強大後,就與官員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朝堂空降的大官對這些豪紳也要畏懼三分。

這種情況直接導致了中央權力的削弱。百姓要活命靠的是士族豪強,而不是朝廷。曹操無法忍受這種行爲,因此,他必須增強對當地基層的控制能力,這樣他才能集中力量,一統天下。

曹操先把寒門子弟安置在各地,作爲傳聲筒和監視豪強的眼睛。如果有一個豪強敢知法犯法,那麼曹操就會親自帶領士兵去征討,以達到法度嚴明,無人犯禁的效果。

此外,曹操還減少了人民的稅收,使他們的生活富裕幸福。百姓口袋裏有錢了,就不會支持地方豪強,而是堅定地支持朝廷的法令。就這樣,兩個策略同時進行,很快就解決了基層違法違紀的問題。

三、屯田產糧,訓練民兵

但是解決一個問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東漢末年,天下三分,曹操掌控的北方地區比較貧瘠,基本上都是一些黃土和荒地。

雖然秦漢時期北方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但是北方的曹魏相對於東吳和西蜀表現出了微弱的劣勢。東吳在長江三角洲有平原,莊稼一年兩熟甚至三熟,而劉備坐擁的成都平原也是一片沃土,不缺糧食。

曹操率軍打仗的時候,曾經多次出現糧草匱乏的問題,所以要想統一天下,就必須解決糧草問題。考慮到領土面積大,但種糧食的人遠遠不夠,於是他就推行了屯田制。

屯田制有效地解決了曹操面臨的困境,使得曹魏勢力超過了當時的其餘兩國。所謂屯田,就是士兵平時在田裏耕種,戰時響應國家號召,外出打仗。

東漢末年民不聊生,曹操用這3個創舉拯救百姓 第2張

兵農結合,不僅增加了戰士保家衛國的信念,也逐漸提高了曹魏政權的生產力水平。即使在今天,一些地區仍有兵民結合的方法,如中國的內蒙古、東北等地區。

綜上所述,不管曹操這個人物的爭議有多大,他發佈的這些措施都是利國利民的,歷史證明了他的眼光和抱負遠超常人,對於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東漢百姓來說,曹操的出現,無疑是一個救世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