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蘇古篤:納西族彈絃樂器,其發展歷史是怎麼樣的?

蘇古篤:納西族彈絃樂器,其發展歷史是怎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蘇古篤,又稱色古篤,漢語稱爲火布思、胡撥、琥珀,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納西族的彈絃樂器。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納西語蘇古篤是一定要學會的意思。流行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與普遍流行於新疆少數民族中的考布思以及西藏普遍流行的扎木聶是同族樂器;蘇古篤與扎木聶形式更爲一致,只是絃軸多少的差別罷了;在雲南省,滇中和滇南的漢族洞經樂隊中,從舊社會到現在,都有使用,漢語就稱爲胡撥。

發展歷史

蘇古篤是由北方蒙古族地區傳入的古老的彈絃樂器。公元13世紀中葉,麗江以北的白沙地方,曾經是納西土司木天王阿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相傳在南宋寶祐元年(公元1253年),蒙古忽必烈(即後來的元世祖)率兵遠征雲南大理,打到麗江時,木天王阿良率部投誠,並支援忽必烈向南進軍大理,兩人遂結爲好友。忽必烈凱旋迴師時,命軍中樂師創作《別時謝禮》樂曲十章,並把隨軍樂隊的樂師和全部樂器一併贈送給了木天王阿良,其中就有火不思。用這套樂器演奏的音樂,後來叫作“白沙細樂”,相當於民間的絲竹音樂。

蘇古篤:納西族彈絃樂器,其發展歷史是怎麼樣的?

在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纂修的《麗江府志略》中,有着關於這部納西族古典音樂的記載:“夷人各種,皆有歌曲跳躍歌舞,樂工稱‘細樂’。箏、笛、琵琶(擬爲火不思)諸器與漢制同。……相傳爲元人遺音。”火不思自南宋末年起,歷經元、明、清各代,一直在麗江一帶流傳,直到20世紀末的今天,納西族藝人演出此樂時,還穿戴着蒙古族的服裝 。如今,這種由歌、舞和器樂三部分組成的“白沙細樂”,主要以器樂爲主,樂隊由豎笛、橫笛、波 伯、蘇古篤、箏和胡琴等樂器組成。火不思由北方蒙古族向西南納西族流傳幾千裏,並長期應用、經久不衰,成爲我國曆史上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

蘇古篤在麗江一直流傳,建國初期,納西族藝人演出此樂時,還穿戴着蒙古族的服裝。這種由歌、舞和器樂三部分組成的白沙細樂。現主要以器樂爲主,樂隊由豎笛、橫笛、蘆管、蘇古篤、箏和胡琴等樂器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