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大明援朝第一場戰役爲什麼慘敗?詳解其背後原因

大明援朝第一場戰役爲什麼慘敗?詳解其背後原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豐臣秀吉曾經爲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滿,在1591年5月決定對外發兵,那麼大明援朝第一場戰役爲什麼慘敗呢?今天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在明朝反覆蒐集情資與討論之際,遼東已經在1592年6月先派遣出寬奠堡副總兵都指揮佟養正率領8名飛騎傳信先渡江到朝鮮義州附近準備,分爲5撥,每撥須奔馳百里,遇到緊急軍情,迅速傳遞。恰巧倭將屯住在江沙,發數百名騎兵舉行操演,朝鮮大臣特地請明將前往偵查,有說:“若只如此,天兵一來,可以剿滅。”

明朝與朝鮮開始磋商基本的事務,首要需要解決的就是軍糧問題,因爲朝鮮無餉,所以明朝決定由中央直接撥餉給明軍,同時也先賞賜朝鮮國王2萬兩銀兩。只是糧食轉運不便,所以在明軍的立場是希望朝鮮能夠提供。但是朝鮮政府對於地方的掌控已經完全失控。地方官員很多因爲避難都逃亡無蹤,中央也不知道地方的詳情。

最終在1592年6月15日參將戴朝弁與遊擊史儒開始率軍渡江,《宣祖實錄》紀載一共是有1029名士兵、馬1093匹。在之前因爲朝鮮使臣已經回報說明軍分爲兩梯,首梯由初七日由史儒率領發兵,次梯則是初十日由王守官領兵發兵。

大明援朝第一場戰役爲什麼慘敗?詳解其背後原因

第一梯一渡江後朝鮮政府隨即一再催促出兵南下,並且還爲了軍隊的指揮權,明軍將領與朝鮮大臣起了小小的口角,不過明軍將領相當堅持要等全軍到齊纔出兵,可以看出明軍將領的確是老於戰陣,朝鮮的大臣則是因爲缺少軍事經驗與一再的失利而喪失了判斷力。

在丁末日原任參將郭夢徵與遊擊王守官率領500軍馬渡江回遼東,隔日17日,兩人又再度率軍渡河回朝鮮,共率領506名士兵與馬匹779匹,副總兵祖承訓也同時率軍到來,有軍隊1319名馬匹1529匹。相加之後就可以得知,遼東第一次發兵時共出兵2348人、馬匹2622匹,指揮官爲副總兵祖承訓,後勤調度則是由駐防在九連城的遼東總兵楊紹勳總理其事。

6月間朝鮮使節李德馨屢次上書明朝遼東巡撫郝傑,並在巡撫帳下日夜痛哭不走,遼東巡撫受其感動,遣副總兵祖承訓率騎兵兩千餘人渡鴨綠江救援朝鮮。

1592年7月17日黎明,祖副總兵長途奔襲以遊擊史儒、王守官等爲先鋒統軍進迫平壤城,史儒率領千總馬世龍、張國忠兩官先入城,手斬敵首10級,由於連夜大雨導致遼東軍火器失效,加上祖承訓不熟悉日軍戰法導致軍潰將亡,史儒遭到鐵炮命中而亡。軍隊潰散,祖承訓僅以身免,一日之內敗退過大定江,朝鮮急派兵曹參知沈喜壽往九連城,希望楊紹勳總兵能命令祖承訓暫時留守在朝鮮境內,但祖承訓撤退過速,已經渡過鴨綠江。

祖承訓在其後上呈給楊紹勳總兵的報告裏面,提及了數個問題:

1、糧草不繼,朝鮮無法提供足夠的糧草夠軍隊食用。

2、軍情不實,朝鮮情報指出平壤只有1000多名倭軍,實際交戰後估計倭軍有上萬人。

大明援朝第一場戰役爲什麼慘敗?詳解其背後原因 第2張

3、指揮權不專,朝鮮羣臣一直希望明軍能由朝鮮將領指揮,並且壓迫明軍在天時不利的情況下出兵。明軍對朝鮮軍缺乏信賴,祖承訓指出:同去平壤的還有500名的朝鮮軍,結果臨交戰時,400名朝鮮軍率先潰逃,剩下的100名則與對方有所交談。同時,明軍多有遭弓箭射傷與射死,根據朝鮮的情報,倭軍只有鐵炮與長劍,所以懷疑射箭的是朝鮮人。

經過朝鮮使臣的反覆申辯,楊紹勳總兵後來接受了朝鮮的解釋,也就是軍情是由朝鮮的節度使提供的,可能偵查有誤,關於射箭一事可能是因爲朝鮮兵器落入倭軍手中,或者是因爲有朝鮮人遭到俘虜,才受到倭軍指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