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漢中之戰時,如果曹操聽從了司馬懿和劉曄的建議會怎樣?

漢中之戰時,如果曹操聽從了司馬懿和劉曄的建議會怎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2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曹操奪取漢中,不聽司馬懿和劉曄的建議攻打益州,是不是他的失算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因留在漢中的軍隊遭到劉備的攻擊,夏侯淵被黃忠所殺,決定親自率領軍隊增援漢中。三月,曹操兵發斜谷,來到漢中。劉備採取了堅守防禦的策略,和曹操對峙。

曹操雖然幾經交戰,可是地形不利,沒辦法打開局面。這時發生了一個很有名的小插曲,就是“雞肋”的故事。當時有一天傳達口令,曹操看到晚飯有雞肋,便隨口說了口令是“雞肋”。他的謀士楊修聽到後,就安排手下打點行裝,準備回師。別人問楊修是何道理,楊修說,雞肋這個東西“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曹操對漢中已經感到和雞肋一樣,不久就會放棄爭奪,回師關東。曹操得知後,殺了楊修,但是還是撤軍回了關東。

漢中之戰時,如果曹操聽從了司馬懿和劉曄的建議會怎樣?

在這個時候,曹操不知道是否想起幾年前的情景。建安二十年,曹操出兵討伐張魯,奪取了漢中。在這之前一年,劉備也應劉璋的邀請入川,順勢奪取了益州。在這個時候,劉備和孫權還發生了湘水之爭。

在當時,孫權因爲劉備奪取了益州,就派人找孫權要歸還荊州。劉備回答說,要等自己奪取涼州之後,再歸還所有的荊州。孫權認爲這是劉備故意推脫,沒有歸還的誠意。於是孫權派呂蒙和魯肅出兵,奪取了零陵、長沙和桂陽三郡。劉備聞知,親自率領五萬人馬到荊州,和關羽一起對東吳進行爭奪。在得知曹操奪取漢中後,劉備怕曹操進攻蜀中,便和孫權議和,雙方以湘水爲界,平分荊州,重結盟好。

而曹操奪取漢中的時候,正是劉備率領益州的軍隊去荊州和孫權對陣的時候。這個時候,益州空虛,而曹操剛剛打下漢中,士氣正盛。當時,曹操的手下司馬懿和劉曄都向曹操建議,趁勢奪取益州。

司馬懿的意見是,劉備用欺詐的手段奪取益州,益州的人民還沒有完全歸附。在這個時候,劉備還遠征荊州,這個時機不可錯過,應該迅速進軍益州。而劉曄的建議也跟司馬懿相似,他也認爲劉備剛剛得到益州,衆心未附,而曹軍剛剛得到漢中,蜀中一定會十分震恐。趁這個機會進軍益州,可獲全勝。如果遲延,劉備有諸葛亮爲相,關羽、張飛爲將,蜀民安定下來,把守險要,那麼益州就不可侵犯了。今若不取,必爲後憂。

漢中之戰時,如果曹操聽從了司馬懿和劉曄的建議會怎樣? 第2張

曹操聽了司馬懿和劉曄的建議,但是卻沒有采納他們的建議。曹操留下夏侯淵率領張郃、徐晃等人鎮守漢中,自己班師回朝。果然,劉備回到蜀中後,就開始了對漢中的爭奪戰。夏侯淵戰死後,曹操雖然親自率領人馬前來爭奪,最後也只能鎩羽而歸。

在後來,有人評價曹操的漢中之戰時,認爲曹操當年沒有聽從司馬懿和劉曄的建議,如果曹操在奪取漢中後,趁劉備主力不在漢中,集中兵力攻打益州,就可能會奪取益州,那麼就不會出現後來再次出兵漢中,發出雞肋的哀嘆了。

但是,曹操在奪取漢中後撤軍是真的因爲失算嗎?作爲三國時期最卓越的軍事家,曹操會在當時貽誤戰機嗎?其實,司馬懿和劉曄向曹操的建議裏,有着他們的破綻。他們的建議只是着眼於益州一隅,並沒有從全局來考慮問題。

首先,司馬懿和劉曄認爲,劉備剛剛取得蜀中,衆心不附。這一是因爲劉備奪取益州的手段卑劣,讓蜀中的民衆看不起。二是佔據益州的時日尚短,恩義沒有能夠普及到大衆身上。如果曹軍攻打益州,會得到益州百姓的擁戴,劉備的統治會土崩瓦解。

漢中之戰時,如果曹操聽從了司馬懿和劉曄的建議會怎樣? 第3張

可是,我們從實際情況上來看,劉備奪取益州的手段是有些不光彩,可是,益州原來的君主劉璋闇弱,更是令人看不起。在劉備進軍益州的過程中,大批益州的軍政人員投降劉備就說明了這一點。而劉備在一入西川,就廣施恩義,拉攏當地百姓。在曹操佔領漢中前,劉備已經對蜀中百姓做了兩年的工作。所以說,司馬懿和劉曄的這一點依據是站不住腳的。

再說當時劉備遠征荊州,司馬懿和劉曄認爲益州空虛,這也是沒有根據的。劉備是一員老將,他剛剛奪下益州做根據地,當然要顧及它的安危。劉備率領一部分兵力前往荊州,但是還留下了諸葛亮坐鎮成都。在大將方面,也留有馬超等人。如果曹操進攻蜀中,諸葛亮憑藉險要的地形,足以抵抗曹操,等到劉備的到來。到那個時候,曹操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從上面來看,司馬懿和劉曄的建議在依據上站不住腳。而且,司馬懿和劉曄只是看到了劉備方面可能的有利條件,而沒有看到自己方面的不利條件。司馬懿和劉曄說劉備得益州時間短,百姓還沒有依附。可是,他們沒有看到,曹操才奪取漢中,時間比劉備的益州更短。而且當時張魯逃往巴中,尚未投降,漢中的百姓更是沒有依附曹操。

而且當時關隴不穩,北方少數民族武裝虎視眈眈,企圖入侵。劉備和孫權雖然暫時對峙,可以沒有進入戰爭狀態,矛盾還可以調和。如果曹操在益州陷入僵局,那麼就會給孫權以北進的可乘之機。曹操的根本重地就有可能遭受巨大的危險。

從這些方面考慮,曹操終於決定放棄攻打益州,收兵回師。後來的事情果然不出曹操的所料,劉備和孫權剛以湘水爲界,解決了爭端之後,孫權馬上集中兵力,在淮南發動了攻勢。多虧曹操預先做了準備,才挫敗了孫權的攻勢。

所以說,法正在後來評價曹操的行動時,做的判斷是比較公允的,他說,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匆忙的趕快北還,這不是因爲曹操的智計有缺陷,力量不足,肯定是內部有擔憂逼迫的緣故。

從以上的這些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曹操當年不採納司馬懿、劉曄的建議,放棄攻打益州,並不是失算,而是通盤考慮做出的明智的選擇。後來,曹操問劉曄如果採納他的建議怎麼樣,劉曄又改口說時機已失,不能進攻了,這就說明了一切。提建議好說,可是要實施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