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曹操懷疑司馬懿嗎,他爲什麼沒有殺了司馬懿?史料中是如何記載的?

曹操懷疑司馬懿嗎,他爲什麼沒有殺了司馬懿?史料中是如何記載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曹操,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在《晉書 宣帝紀》的記載裏,曹操可不止是懷疑司馬懿,甚至到了要殺害司馬懿的地步。

曹操懷疑司馬懿有不臣之心的歷史記載來自於史書《晉書 宣帝紀》,記載如下: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這段記載就是網上流傳已久的狼顧之相和三馬食槽兩個事件的來源。

曹操懷疑司馬懿嗎,他爲什麼沒有殺了司馬懿?史料中是如何記載的?

但是這段記載在《晉書 宣帝紀》的最後一段,在司馬懿評語的前面。也就是說這段記載是在正文記敘司馬懿的一生結束後,唐代編史者採納的一個說法寫在後面,更像是一個編史者的一個議論,但是從實際上講,並不是很可靠的史料,更像是一個坊間流傳關於開國皇帝的奇聞異事

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看一個《晉書 宣帝紀》的例子:司馬懿是如何加入曹氏政權的。

按照《晉書 宣帝紀》的記載:

魏武帝爲司空,聞而闢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及魏武爲丞相,又闢爲文學掾,敕行者曰:"若覆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

在《晉書》的文字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司馬懿的形象:他不願意放棄儒生的忠貞思想,他也沒有意願去投靠專權跋扈的曹操,只是在曹操以生命作爲要挾的情況下,他被迫加入曹氏政權,成爲曹操丞相府的文學掾。

現實與《晉書》的描述差距很大。

第一,曹操雖然擁立漢獻帝,但是曹操開闢了自己的幕府,也就是丞相府,丞相府的官吏是隸屬曹操的私人勢力,這與許昌漢朝的朝廷官員是不一樣的。漢朝朝廷官員是漢官,曹操自己的官吏是曹氏幕府的成員,兩者是有差距的,也就是說,司馬懿一開始是以曹操幕府的官員身份出現。

我們要知道東漢士人還殘留着封建忠君的思想,也就是周朝時期的思想,即忠於自己的主君。東漢時代高級官僚有權力征闢自己的下屬,比如地方郡守下屬的很多官僚都是自己收集的,這些下屬官僚對於徵辟自己的高級官僚有着濃烈的忠君思想,對於洛陽的皇帝反而可能沒有那麼忠誠,正所謂“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我可以引用東漢末年的公孫瓚爲例子。公孫瓚曾經爲遼西劉太守的郡吏,劉太守犯事被廷尉府捉拿送往洛陽時,公孫瓚一路跟隨。此後劉太守被流放日南郡,公孫瓚臨別時還說道:

昔爲人子,今爲人臣,當詣日南。日南瘴氣,或恐不還,與先人辭於此。

公孫瓚自稱爲劉太守的臣子,可以看到那個時代人們心中的觀念。

曹操懷疑司馬懿嗎,他爲什麼沒有殺了司馬懿?史料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2張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司馬懿一開始是作爲曹操私屬的臣子身份登上歷史舞臺,此後也一直在曹操幕府中效力,按照東漢傳統觀念,他應該視曹操爲主君,這是政治身份決定。

第二,在另外一篇文獻記載裏,司馬懿可不是受到死亡威脅才接受曹操徵辟的。

《北堂書鈔》中引用的《魏略》佚文對於此事的記載:

晉宣帝好學,曹洪自以麄疏,欲屈自輔帝,帝恥往訪,乃託病拄杖。洪恨之,以語太祖,太祖闢帝,乃投杖而應命也。

曹洪徵辟司馬懿時,司馬懿待價而沽,曹操徵辟司馬懿時,司馬懿欣喜若狂,丟了手杖就去奉命,熱衷於功利名祿的形象躍然而出。

事實上司馬懿很有可能就是這樣的人物。司馬懿所在的河內司馬家與曹操的家族聯繫十分緊密。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推薦曹操擔任洛陽北部尉,此後在曹操控制的漢朝朝廷任職。司馬懿大哥司馬朗在建安初年就被曹魏闢爲司空掾屬,作爲司馬防二子的司馬懿沒有理由去反對曹操。

從歷史看,司馬家族對於以漢獻帝爲代表東漢帝國的忠誠度也不是很高,司馬懿還在曹丕篡位時位列勸進表的大員之一,這一切說明司馬懿對於東漢並不忠心,反而一直與曹氏家族緊密聯繫。

我們可以依照歷史文獻推斷出司馬懿加入曹氏政權並非受到曹操的脅迫,反而是心甘情願的,更有可能是爲了功名利祿。

再回到曹操懷疑司馬懿的問題上來。鷹視狼顧和三馬食槽也是類似的問題,主要爲了構建司馬懿不願意“曲節”侍奉曹氏的形象。

《晉書》雖然是唐朝房玄齡主導編撰的,但是其史料來源是晉朝時期大量歷史學者編寫的晉朝史書,劉知己《史通 古今正史》記載到:

皇家貞觀中有詔,以前後晉史十有八家,製作雖多,未能盡善,乃敕史官更加篆錄,採正典與雜說數十餘部,兼引僞史十六國書,爲紀十,志二十,列傳七十,載記三十,並序例目錄,合爲百三十二卷。自是言晉史者,皆棄其舊本,競從新撰者焉。

而晉朝人在編寫本朝歷史必然會對於開國皇帝有所隱晦,這是晉朝當時歷史環境所導致的情況。所以《晉書 宣帝紀》的某些橋段本身就值得商榷。尤其是曹操彷彿先知一般知道司馬懿謀朝篡位的這一段,我們看到的版本是:老奸巨猾的曹操在知曉司馬懿有野心的情況下,居然放任司馬懿做大,最終導致了司馬懿的謀朝篡位。

曹操懷疑司馬懿嗎,他爲什麼沒有殺了司馬懿?史料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3張

如果熟悉三國後期史,我們也可以知道司馬懿成爲曹魏頂級官僚是在魏明帝時期。

在曹操時代,司馬懿取得最高政治地位只是曹操幕府的一個軍事參謀,曹操一生東征西討,既要對付內部來自許昌漢廷的反叛者,又要對付劉備、孫權等外敵,司馬懿還真的不值得曹操對付。但是在曹操建立魏國之後,司馬懿得到了太子曹丕的賞識,由此受到曹丕的信用。

在曹丕時代,司馬懿位列勸進大臣行列,魏朝建立後,司馬懿成爲宰相,類似於蕭何一般鎮守後方,在曹丕征討孫吳時爲軍隊提供物資,曹丕去世後,司馬懿任輔政大臣,由此進入曹魏帝國的頂級官僚行列。

在曹睿時代,司馬懿得以染指軍權。曹魏的軍權一直掌握在宗室曹氏—夏侯氏兩大家族手中。在曹丕去世時,輔政大臣分別是陳羣、司馬懿、曹休、曹真。曹休和曹真正是宗室武人的代表。

但是很可惜的是,在魏明帝時代,曹休、曹真、陳羣分別在太和二年(228)、太和五年(232年)、青龍四年(236)去世,司馬懿成爲唯一的輔政大臣,在朝廷的地位十分崇高。

但是曹真在病重去世後,魏明帝爲了防備諸葛亮的不斷進攻,在宗室無人的情況下,引用司馬懿總督陝西軍事,司馬懿由此獲得關中地區的軍政大權。但是作爲地方將領,在魏明帝身富力強的情況下,司馬懿依舊無法染指最高權利。

魏景初二年(238),司馬懿和曹爽受顧命重任,輔佐齊王曹芳繼位。此時多年的征戰和四朝元老的身份使得司馬懿在朝廷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他自然被曹魏元老視爲自己的領袖和代表。

曹爽專權時對於曹魏元老大肆排斥,曹魏元老寄希望於司馬懿來改善自己的地位,這纔有了高平陵政變,司馬懿一擊擊敗曹爽,在控制中樞之後,地方大致安穩,唯有淮南地區的王凌發動叛亂,在司馬懿去世後,淮南接連兩次叛亂,成爲司馬家族的心腹之患。

曹操懷疑司馬懿嗎,他爲什麼沒有殺了司馬懿?史料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4張

縱觀司馬懿的一生,41歲之前他一直在曹操手下做事,直到曹操的晚年才成爲曹操的一個軍事顧問,從實際上講,曹操不可能去對付司馬懿這樣的人,作爲曹魏政治集團的首腦人物,曹操的敵人有很多,益州的劉備,江東的孫權,東漢的忠漢人士等等,沒有必要對於身邊的一個小小軍事顧問過多關心。

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問題:爲什麼晉朝人要編造曹操懷疑乃至要殺害司馬懿的事實呢?

那我們要知道司馬懿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司馬懿出生於東漢典型的儒學士族家庭,是一個自幼學習儒家經典的士人,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東漢儒生,儒家信仰可以說對於司馬懿的影響很大。但是司馬懿的一生恰恰違背了自己儒家信仰,也拋棄了家族的傳承的儒家精神。

儒家最重要的宗旨便是忠君。在東漢時期有“君無道,臣子可以拋棄”的原則,所以有很多隱逸的儒生,造成這種情況的是東漢的政治上宦官與外戚當權,國家政治的腐敗是的士人受到極大的摧殘,兩次黨錮之禍被迫害的士人不計其數,所以很多士人學習上古賢人當起了隱士。

司馬懿作爲東漢末年的儒生,按照道理他應該對漢朝君主漢獻帝效忠,假如他對於東漢政治失望透頂,那麼司馬懿也可以學習龐德公,司馬徽做一名隱士。司馬懿選擇第三條路加入了曹魏政權,加入曹魏政權之後,司馬懿也沒有像大哥司馬朗選擇效忠曹魏,成爲一代良吏。

他在曹丕和曹睿的信用下成長爲魏國的軍政大員,吃着曹氏的俸祿,卻背叛曹魏,他與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三代廢立君主,最後弒殺君主,完成了篡國大業。這很顯然與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準則相違背,儒家的傳統道德被司馬懿拋棄得一乾二淨。

在晉朝建立之後,一個難題就出現了:如何用儒家道德來解釋司馬懿的行爲?一個王朝的建立需要一個政治認同和道德重建,因爲這有利於加強君主對於國家的統治,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說就是,我們需要編造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裏要彰顯君主家族的神聖,以此神話皇帝及其家族,這樣人們纔會自願臣服於君主家族。

漢朝的開國之君劉邦的傳奇故事是劉邦是龍與人的兒子,這顯然與普通百姓是人之子的檔次不一樣,龍在古代社會觀念中顯然比人要更加具有力量和智慧,劉邦作爲龍子絕對比普通人的兒子更加具有力量和智慧,他的後裔作爲龍的後裔顯然是要比其他人更加具有力量和智慧,如此塑造了劉氏家族天生具有力量和智慧的觀念,這樣其他人在觀念上更容易臣服,在實際行動上以下犯上的行爲就會少很多,這可比軍事征服更加有效。

曹操懷疑司馬懿嗎,他爲什麼沒有殺了司馬懿?史料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5張

但是在司馬懿的身上就無法塑造這種神話,作爲儒家士族,他的身份足夠顯貴,在東漢士族中也是歷任二千石的高級官僚世家,他的祖先甚至可以追溯到漢朝開國初年與劉邦同是諸侯王的司馬卬,但是司馬懿的行爲用儒家的精神道德卻無法解釋。

鑑於司馬懿在司馬懿和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在篡位的過程中大行殺伐,這種不忠的政治污點無法洗刷,晉朝人只好捏造這些奇聞異事來塑造司馬懿的光輝形象:這纔有了曹操無聊派刺客暗殺司馬懿的荒誕情節,還有夢見三馬食槽的奇幻場景。晉朝的儒生當然構建這兩個故事,除了證明一開始司馬懿不是真心效忠曹氏,還證明曹操一直在迫害司馬懿的事實,這實際上也暗藏了晉朝儒生的小心思。

儒家經典《孟子》中的《離婁篇》記載孟子跟齊宣王說過的一番話: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在晉朝儒生的故事裏,司馬懿是被曹操迫害的臣子,他自然把曹魏看做自己的生死仇敵,以至於有了後來的高平陵政變和謀朝篡位。

但是這個故事很顯然無法使得晉朝人信服,或者說司馬懿的故事很容易讓晉朝及其統治下的人生出不臣之心,在晉朝此後政治和戰爭之中,涌現出了無數把司馬懿視作偶像的強臣,無論是司馬家族的宗室親王,還在地方的強藩武將,而且背叛成爲此後五百年的出現最多的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