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孫權爲什麼要殺關羽?難道他不怕劉備向他報復嗎?

孫權爲什麼要殺關羽?難道他不怕劉備向他報復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殺關羽是孫權呂蒙誰的主意,他們爲何要殺關羽,爲何敢殺關羽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三國時期,關羽的敗亡是一件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件,它完全改變了三國曆史的走向。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同時,孫權派呂蒙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關羽在荊州被襲後,從襄樊前線撤軍,想奪回荊州。誰知道,由於自己部下的家屬都在江陵,受到呂蒙的優待,失去了戰心。在撤軍途中,關羽的大軍離散。關羽無奈,只得走保麥城。後在突圍逃往西川的途中,關羽被東吳的伏兵在臨沮擒獲,隨即被殺。

孫權爲什麼要殺關羽?難道他不怕劉備向他報復嗎?

我們從歷史上沒有看到孫權強調不讓殺關羽的記載。倒是在《三國志》的註釋中,有段記載提到了關羽被擒後的東吳君臣的議論。說是在擒住關羽之後,孫權想要留下關羽的性命,好爲自己效力,抵抗曹操和劉備。但是,孫權的手下爭辯說,關羽這個人是個狼子,不能養活。如果不殺了他,日後必然是個禍害。當年曹操就是沒有殺了他,結果到後來自取禍患,被關羽逼得幾乎要遷都。今天抓到了關羽,哪能讓他還活着。於是孫權殺了關羽。

在《三國志》註釋中,對這段記載進行了批駁。說孫權派潘璋去截斷關羽的退路,等關羽到了就斬首。而且臨沮離江陵相距二三百里,這麼長的距離不立刻殺了關羽,哪還有時間去商議關羽的生死問題。以關羽對劉備的忠心,留下關羽的性命來抵抗曹操和劉備,更是不合情理。所以,這段記載不會是真實的。

《三國志》的這個註釋裏的批駁應該是正確的。我們從種種跡象來看,下令殺死關羽的人就是孫權,而呂蒙則是執行者和贊同者。在《三國志虞翻傳》裏我們也看到了一段記載,可以作爲佐證。史書中記載道:

關羽既敗,(孫)權使(虞)翻筮之,得兌下坎上,節,五爻變之臨,(虞)翻曰:“不出二日,必當斷頭。”果如(虞)翻言。(孫)權曰:“卿不及伏羲,可與東方朔爲比矣。”

孫權和虞翻的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孫權在關羽失敗後,讓虞翻占卜關羽的下場。虞翻占卜出來的結果是兩天內關羽就要身首異處。後來的事實發展如虞翻的所料。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到,孫權是要見到關羽死而甘心,哪裏會向部下強調不殺關羽。恰恰相反,下令殺關羽的就是孫權。

孫權爲什麼要殺關羽?難道他不怕劉備向他報復嗎? 第2張

那麼,我們瞭解了,要殺關羽的是孫權,那麼孫權爲什麼要殺關羽,他又爲什麼不怕劉備報復,敢殺關羽呢?

孫權要殺關羽的理由主要有兩個。一是對關羽的仇恨。關羽爲人傲慢,對東吳君臣根本就放不到眼裏。關羽看人主要的看這人的本事的。而看看東吳的戰績,周瑜在關羽截斷江陵後方的交通配合下,和曹仁爭奪一年纔拿下江陵。而孫權則是率領十萬大軍,在合肥被關羽的老朋友張遼,率領七千人馬打得狼狽逃竄,自己還險些喪命在逍遙津。

和曹操的軍隊經過長期征戰的關羽,看看東吳的戰績,對東吳的君臣是根本看不起的。而關羽還吃過東吳一次大虧,就是在湘水之爭的時候。東吳利用關羽沒有防備,用偷襲的辦法一舉拿下了三郡。這更是讓關羽對東吳深惡痛絕。所以關羽一說起東吳君臣就是東吳鼠輩,江東羣狗。在孫權爲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的時候,關羽斷然拒絕,還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這一切都讓孫權感到無比的羞辱,所以,只有殺了關羽也才能泄恨。

第二個原因是對關羽的懼怕。關羽的軍事能力在三國時期是首屈一指的。在襄樊之戰中,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迫使曹操想遷都避其鋒芒。關羽不但陸戰精通,還慣習水戰,他的水軍對東吳威脅太大。

如果讓關羽跑掉,等於是放虎歸山。如果他率領西川的軍隊前來報復,東吳很難應付。蜀漢位居上游,加上關羽的軍事才能,如果水陸並進,東吳很可能失敗。再加上東吳的統帥呂蒙身體不好,隨時可能病逝,如果呂蒙一死,東吳的軍事實力更加降低。出於自身安全這個目的,孫權必須除掉關羽。

那麼,孫權下決心殺死關羽,他就不怕劉備的報復嗎?我們從歷史上看,他還是害怕的,從他的所作所爲來看,孫權爲了應付劉備的報復,採取了多種手段,殺死關羽也是其中的一環。

孫權爲什麼要殺關羽?難道他不怕劉備向他報復嗎? 第3張

孫權在奪取荊州之前,做了嚴密的計劃。他在濡須口之戰後,就暗中派使者去曹操那裏,投降了曹操。死死拉住曹操,向曹操求和聯盟,是孫權偷襲荊州的前提條件。老奸巨猾的曹操當然沒有放過這個機會,同意了孫權的投降。

在奪取荊州前,孫權還和呂蒙對奪取荊州的戰略意圖進行了周密的探討。在選擇荊州還是徐州的戰略方向上,兩個人最終達成一致,選擇了奪取荊州,併爲此做出了周密的軍事部署。

在整個奪取荊州前後,孫權都是打着爲曹操效力的旗號,想把禍水引向曹操。他把關羽的首級送到曹操那裏報功,對外宣揚是聽了曹操的旨意。曹操則以厚葬關羽揭穿了孫權的謊言。孫權又上書曹操,勸曹操稱帝,想再次把劉備的矛頭引向曹操。而曹操則是看着信冷笑,說孫權是想把自己放在火上烤啊,沒有理睬孫權的建議,沒有上孫權的當。從這些種種事實來看,孫權還是害怕劉備的報復的。

不過,孫權在向曹操、曹丕低頭,免去了自己的後顧之憂。再加上關羽一死,東吳和蜀漢的軍事實力此消彼長,孫權認爲自己可以抵擋關羽的報復。所以,孫權下決心殺了關羽。

呂蒙在關羽之死的事件中,雖然不是主使者,只是一個執行者,但是他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他在繼承魯肅的職位,成爲東吳的都督後,順應孫權的心意,改變了魯肅的戰略。他只是着眼於東吳的防禦戰略,一心要奪取位居長江上游的荊州,根本就不顧聯合抗曹的大局。

雖然在呂蒙的指揮下,東吳幾乎兵不血刃的就奪取了荊州。這雖然在戰術上是一個成功的範例,可是在戰略上卻是徹底的失敗。東吳和蜀漢本來就是兩個弱國,只有聯合起來對抗曹魏纔有出路。可是在呂蒙的盲動下,東吳和蜀漢自相殘殺,使得曹魏坐得漁人之利。在此之後,曹魏更強,蜀漢和東吳更弱,天下的形勢再也無法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