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朝初期與日本的外交關係是怎麼樣的?

明朝初期與日本的外交關係是怎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忽必烈曾經發兵征伐日本,導致日本念念不忘,於是終元之世,日本不與中國同好。那麼明朝初期與日本的外交關係是怎麼樣的?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本站小編一起看下去。

明朝開國以後朱元璋就派使臣持國書去日本、高麗、安南、占城四國,意思是宣告:元朝已經滅亡,現在中國是大明王朝,你們諸國趕緊奉大明爲“正朔”來朝貢。高麗、安南、占城三國都很順從,立刻遣使赴明稱臣朝賀,惟獨日本沒有任何反應。

令朱元璋更爲惱火的是,不但日本人不來朝稱臣,而且“乘中國未定,日本率以零服寇掠沿海”。同時,被朱元璋消滅的張士誠、方明珍等殘部多逃亡海上,佔據島嶼,勾引倭寇出沒海上擄掠財貨,遼寧、山東、福建、浙江、廣東,“濱海之地,無歲不受其害”。

明朝初期與日本的外交關係是怎麼樣的?

後來朱元璋喝令“日本國王”:“不取締倭寇,就發兵把你抓起來!”結果,使者被日本人砍了腦袋。

朱元璋聽到使者被斬時的怒火,不亞於當年的忽必烈。而在朱元璋眼裏,日本就是個“國王無道民爲賊”的跳樑小醜——君臣平時光着腳,說話像青蛙叫。

面對“怒日本特甚”,朱元璋忍下了惡氣,從此以後對日本使者一概亂棍打出,朝貢也一概拒絕接受,與日本不相往來。同時,朱元璋把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小琉球、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占城國、蘇門答剌、西洋國、爪窪國、湓亨國、白花國、三弗齊國、渤泥國等15國列爲“不徵諸夷”,寫入《祖訓》,告誡子孫:這些蠻夷國家如果不主動挑釁,不許征伐。

1370年(洪武三年)朱元璋派遣萊州知府趙秩遠赴日本。日本王良懷經過趙秩的闡釋明處外交政策打消了顧慮。不就良懷派遣僧人祖來跟隨趙秩回中國向朱元璋進表箋。公元1371年(洪武四年)朱元璋派遣僧人祖闡、克勒等八人送日使歸國,從此明朝和日本建立了外交關係。

第一次接觸日本斬殺朱元璋來使,明朝建國後,國內外環境十分嚴峻,除了北方還存在元朝殘餘勢力的威脅外,周邊國家因曾受元朝武力征討而心有餘悸,對剛成立的明朝充滿警覺,而中日關係尤其緊張。

此前百年間,中日基本處於敵對狀態。在滅了南宋之後,忽必烈先後於1274年和1281年兩次對日本海上用兵,使自隋唐以來一直密切友好的兩國關係由此交惡,日本對中國的態度由先前的敬仰崇拜轉爲敵視。

蒙古入侵也間接引發了日本國內的危機,隨着鎌倉幕府滅亡,大量武士淪爲浪人,其中一大部分成爲倭寇,勾結中國海盜和不法商人流竄到東南沿海劫掠作亂,成爲明代東南海上一大禍害。朱元璋即位後迫切與日本恢復邦交,一大原因也是希望兩國攜手消除“倭亂”,維護東亞海域的和平與穩定。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楊載攜詔書出使日本,通告洪武登基的消息,同時譴責倭寇騷擾我東南沿海,命日方嚴加取締並早來稱臣朝貢,否則將出師討伐云云,口氣相當強硬。由於對當時日本國情缺乏瞭解,此次遣使遭遇重大挫折。

楊載一行按照傳統的赴日航線,從寧波出發後在日本九州上岸,本應送到京都天皇朝廷的詔書,卻落入九州懷良親王手中。此時,正值日本南北朝時期。九州是南朝的勢力範圍,由後醍醐天皇之子徵西大將軍懷良親王掌控。

明朝初期與日本的外交關係是怎麼樣的? 第2張

由於長期戰亂,日本對中國發生的政權更替同樣不明所以。朱元璋充滿威脅意味的詔諭喚起了日本人的同仇敵愾,以爲又是一次“元寇襲來”的前奏。執掌九州十年之久軍勢方熾的懷良親王對朱元璋的詔諭嗤之以鼻,囚禁了楊載、吳文華等使臣,斬殺了5名隨員。

首次外交受挫,並沒有使朱元璋放棄進一步的努力。洪武三年(1370年),他再次遣使日本。此行明朝做了較爲紮實的準備,特地選派山東萊州同知趙秩出任使節——因山東沿海是倭亂重災區,以趙秩爲正使可以勝任對日交涉禁倭事宜,而且詔諭上也多了委婉之語。這次出使相對順利,懷良親王對明朝的態度有所轉變,其後派遣僧人祖來赴明奉表稱臣,進貢馬匹和方物,並送還被倭寇擄掠的浙江沿海百姓70人。

日本來朝,使朱元璋大爲欣慰,但邦交併沒有由此確立,因爲明使沒有見到正牌的“日本國王”,兩次三番打交道的懷良親王只是地方首腦,並不能代表日本朝廷。而正在經受南北戰亂的日本也根本無力制止愈演愈烈的倭寇活動,這也令明朝大失所望。此後雙方爲打開外交僵局做了種種嘗試,但最終都沒有實質性的突破。

1387年10月,寧波衛所指揮林賢被捕,經審查他與六年前因謀反案被誅殺的胡惟庸有交集,連帶牽扯出前日本使者瑤藏主有資助胡、林謀反的嫌疑,這使朱元璋對日本更加嫌惡,斷然中止一切往來,並全力實行海禁。原本舉步維艱的中日關係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