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夜郎國是哪裏?李白真的去過夜郎國嗎?

夜郎國是哪裏?李白真的去過夜郎國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想知道夜郎國是哪裏?李白真的去過夜郎國嗎?其實李白是否到過夜郎按照現有資料是很難說得清楚的,今天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介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據《舊唐書》記載,李白在安史之亂中,懷着平亂的志願,曾爲永王李璘的幕僚。後因璘敗牽累,被判長期流放夜郎,可是中途卻遇赦東還。很多人根據這一記載,便斷明李白未到過夜郎。不過也有人不同意,認爲李白確是到過夜郎的。

首先,唐代夜郎縣在今日貴州省的石阡縣境內。根據明代萬曆年間的《貴州通志》卷17石阡府沿革記載,石阡是古代先秦時期禹貢荊樑的後裔,戰國的時候屬於楚國的管轄區域。秦時爲黔中的郡地,漢時夜郎縣又爲牂牁的郡地,東晉、宋以及南齊都分牂牁置於夜郎郡。到了唐初,有思、黔二州地。唐武德二年(619年)以信安、義泉及綏陽三縣並置都牢、洋川二縣,把夜郎改名爲義州。

夜郎國是哪裏?李白真的去過夜郎國嗎?

武德四年,以思州之寧夷縣置夷州義泉郡,即今府治。五年,更義州爲智州。貞觀元年(627年),廢郡這個稱號,省夜郎、神泉、豐樂等,改名以明陽、高富、思義等諸名隸屬婺州。之後,又三番五次更改夜郎之名。根據同一文獻史料的記載,石阡縣名曾經多次變更,漢時名爲夜郎,隋時名爲明陽,唐時又多次更名,分別爲義泉、夷州、義陽、義州、智州,元時才正名爲石阡。由此可探察,唐代時候的夜郎縣是在今石阡縣的西南部,可確定無疑。

其次,李白流寓在今石阡縣。也是根據明萬曆《貴州通志》卷17有關石阡府的記載,說唐代的李白流放夜郎時,曾經路過此地。《方輿勝覽》中載有蔡寬夫詩話,雲:“太白之從永王璘頗疑之。”還載有李白自己的詩賦一首,道:“半夜水軍來,半夜滿族旗。空名適自誤,迫脅上樓船。從賜五百金,棄之若浮煙。辭官不授賞,翻謫夜郎邊。”根據這些記載,應該來說李白確實曾到過夜郎,而且還遺有寓所。

在石阡這個地方,還遺留有明代修建的太白祠,《方輿勝覽》中有如下記載:“原與諸葛祠共名二賢祠,隆慶五年(1574年),提學秦淦另建。”同時還建有李白樓等紀念性的建築物,雖然這些建築始建於何時已經不可考,但是卻與李白流放夜郎的寓所,前後呼應,一併成爲李白到過石阡的歷史物證。

其三,有李白流放夜郎途中,及在夜郎所作的詩篇爲佐證。根據明萬曆年間的《貴州通志》卷24《藝文志》有關詩類的記載,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有《永華寺紀寄潯陽郡官》詩云:“朝別凌煙樓,瞑投永華寺。賢豪滿行舟,賓散予獨醉。願結九江流,添成萬行淚。寫意寄盧嶽,何當來此地。天命有所懸,安得苦愁思。”

又有李白贈給王昌齡的詩以及另一首《流夜郎題葵葉》雲:“悊君能衛足,嘆我遠移根。白日如分照,還歸守故園。”從這些詩篇中也可看出,這些都是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的所思所想,他歷經從“朝別凌煙樓”到“瞑投永華寺”,他“過五溪”,進入烏江,然後到了夜郎的西邊。到了夜郎,並以葵葉爲題,發出了“嘆我遠移根”的感慨,以及“還歸守故園”的期盼。

這些個詩句不僅明確點出了李白確實去過凌煙、永華寺以及烏江等這些地方,同時也點明瞭《流夜郎題葵葉》這首詩的確作於夜郎。而世人所熟悉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一佳作,便是李白在遇赦東還的旅途中內心的真實寫照。從這些詩作的字裏行間中,不難看出詩人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與東還江陵的旅途中有着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前者是悲愁交加,思念故人,後者則是彩雲滿天,順水輕舟,千里江陵,指日可還。

根據以上的種種考定,可認定詩人李白曾經到過夜郎。其滯留時間應該是在“楊花落儘子規啼”的陽春三月到葵花“悊君能衛足”的五六月間,大約經歷了兩三月。

還有人認爲李白不但到過夜郎,而且時間長達3年。周春元先生在《李白流放夜郎考》中考證了李白的三首詩,認爲李白的《竄夜郎於烏江留別宗十六璟》中的“烏江”其實就是今貴州的烏江。既然李白到了烏江,那麼他到過夜郎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李白還有《流夜郎半道承恩放還》詩,提到的“半道”從時間意義上理解,應是到達夜郎後才遇赦返還。

李白在多首詩中寫到了夜郎流放,常有“三年”、“三載”的記述,如“三載夜郎還,於茲鍊金骨”,當是他在夜郎生活了3年,並且還在鍛鍊身體的明證。在明清方誌記載中,有一些李白流放夜郎的遺蹟,如遵義府有懷白堂,桐梓縣新站鎮有太白樓,夜郎鄉有太白墳,這些都可說明李白到達了夜郎貶所。

夜郎國是哪裏?李白真的去過夜郎國嗎? 第2張

可是,宋代曾鞏在《李太白集後序》中說:“至巫山,遇赦得釋。”似乎認爲李白還未到夜郎時忽然有赦傳來,就掉頭回來了。此後明清學者也有這類觀點,其中清代學者王琦在他的《李太白年譜》中說李白並沒有到達夜郎。

有人指出,今貴州境內的有關遺蹟,均是明代以後的事,帶有傳說性質和紀念性質,這些只能說明李白的事蹟深入人心,但與李白是否到過夜郎並沒有因果關係。唐宋時期的烏江主要是指涪陵江、延江、巴江一帶,貴州烏江之名從元明以後纔有,因此並不能說詩中有烏江就到過夜郎。李白詩中愛用誇張手法,作品中的“三年”、“三載”之類的寫法是虛數,不是確切數,從李白生平事蹟來推斷,不可能李白在這裏住過三年。

李白還有一首《聞王昌齡入遷龍標遙有此寄》的詩云:“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主張李白到過夜郎者認爲這是李白在夜郎時的作品,但反對者認爲這是李白在流放夜郎以前創作的,從詩題上可知李白是在別的地方聽說王昌齡降職後寫好寄過去的。詩中“過五溪”和“夜郎西”僅是想像的大的地理方向,並不具體指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