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謝安簡介 謝安的典故

謝安簡介 謝安的典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謝安(謝太傅,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太常謝裒第三子,鎮西將軍謝尚從弟,東晉政治家、名士。

歷史上的謝安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他既能歸隱山林瀟灑與王羲之赴蘭亭會,也能英勇率軍8萬擊潰百萬敵軍贏得淝水之戰,從此青史留名。

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最混亂、社會最苦痛的時代,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的一個時代。處於獨尊地位的儒家思想受到衝擊,老莊道家思想融入其中,給士人的處世方式帶來很大變化,這樣的變化,被後世稱爲“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一詞出自魯迅的演講《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形容名士們“簡約雲澹,超然絕俗”。大政治家謝安(320—385)就是一位代表人物,他的一生集中體現了東晉時期“魏晉風度”的人格美。《世說新語》全書1100多條事蹟,涉及謝安的就有110多條,可見他在當時非同一般的影響力。難怪宗白華說:“謝安是東晉風流的主腦人物。”

謝安簡介 謝安的典故

  謝安 (中國東晉時期政治家)

 不慕權貴“遊手好閒”

在門閥制度盛行的東晉,謝氏是第一等高門,謝安之父謝裒(póu)官至太常。少年時期的謝安,在上層社會中已享有較高聲譽。《世說新語》中寫道,謝安4歲時,名士桓彝見到他,大爲讚賞,說:“這孩子風采神態清秀明達,將來不會比王東海(即東晉初年的名士王承)差。”

《顏氏家訓》有云:“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如何則祕書”。意思是說,在那個時代,門閥中人,小小年紀就能輕易得到祕書郎、著作郎這樣的清閒職位。然而謝安並不想憑藉出身去獵取高官厚祿,朝廷曾徵召他入司徒府,他以患病在身爲由推辭了。後來,朝廷又徵召他爲尚書郎、琅玡王友,謝安一概推辭。吏部尚書範汪舉薦他爲吏部郎,也被他寫信拒絕。

爲了遠離朝中叨擾,謝安乾脆隱居到會稽郡東山(今浙江紹興市上虞區),與王羲之、許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交遊。著名的蘭亭聚會,就有他在場。謝安曾與友人泛舟大海,忽然風起浪涌,衆人十分驚恐,謝安卻吟嘯自若。後來風浪更大了,他就慢悠悠地問:“如此大風,我們將如何返回呢?”衆人無不欽佩他寬宏鎮定的氣度。

可是妻子對謝安的“遊手好閒”感到不滿,嗔怪丈夫說,男人好像不應該只是待在家裏陪孩子玩吧?謝安回答,是呀,我恐怕要出山了。時逢謝安弟弟西中郎將、豫州刺史謝萬北伐前燕失利,被免爲庶人,謝家在朝中已經無人,權勢受到很大威脅。當時執政的會稽王司馬昱說:“安石(謝安字)既然能與人同樂,也必定能與人同憂,再徵召他,他肯定會應召。”果然,年屆不惑的謝安走出了東山,這就是“東山再起”一詞的由來。

施計阻止桓溫篡位

謝安仕途的第一站,是在大名鼎鼎的東晉徵西大將軍桓溫(312—373)帳下。桓溫具備軍事天賦,曾滅成漢政權、收復成都地區,甚至一度北伐到關中。但他的北伐之“志”乃是通過戰爭來提高聲望,爲改朝換代做鋪墊,這一野心遭到謝安等世家大族的堅決反對。兩年後,謝安離開桓溫幕府,出任吳興(今浙江湖州市)太守,後又調入中央,擔任吏部尚書、中護軍等要職。

一心想篡權的桓溫,於371年廢黜天子司馬奕爲海西公,理由是皇帝不育,現有子嗣皆爲後宮美人與他人私通所生,淆亂了皇統。同時,桓溫立司馬昱爲帝,是爲簡文帝。史書上說簡文帝“清虛寡慾,尤善玄言”“雖神識恬暢,然無濟世大略”,是名副其實的清談皇帝。謝安“以爲惠帝之流”,對簡文帝的評價也不高。在當時的世風之下,謝安能夠做出這種評論,“可謂拔乎流俗者也”。

有一次,謝安與左衛將軍王坦之去拜訪桓溫寵任的幕僚郗(音同吃)超。郗超權勢煊赫,朝中皆畏之,前來套近乎、走門路的人很多,謝王二人等到太陽偏西都未得接見。王坦之想走,謝安勸慰他說:“獨不能爲性命忍須臾邪?”史學家胡三省在這句話下面註釋說:“史言謝安於風流之中,能處事應物。”意思是謝安在放浪不羈的同時,也能妥善處理人事關係。

晚年的桓溫加快了禪讓的步伐,逼迫朝廷加其九錫,但謝安故意磨磨蹭蹭,把桓溫給拖死了。爲了避免桓溫的弟弟桓衝繼續幹預朝政,謝安又請來退位的崇德太后臨朝,這讓尚書令王彪之大惑不解:“令從嫂臨朝,示人君幼弱,豈所以光揚聖德乎!”只有胡三省明白謝安的心思,王彪之說的是大道理,謝安所行者時宜。審時度勢來處理問題,是謝安爲“真風流”的魅力所在。

謝安簡介 謝安的典故 第2張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名留史冊

桓溫的難題解決後,謝安迎來了真正的考驗——淝水之戰。

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率領百萬大軍南下,征討東晉。謝安領軍抵禦入侵,手上的王牌勁旅是北府兵。所謂北府,是相對於西府而言。東晉時代稱位於荊襄上游的軍府爲西府,位於首都揚州北部江北地區的軍府爲北府。曾經,揚州是政治和經濟中心,荊州是軍事中心,至謝安執政,開始注意發展揚州的軍事力量,擴充北府兵。

戰前,謝安以宰相身份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諸軍事,任命侄子謝玄在江北前線監領軍事工作,組建軍隊。於是,安置在南徐州(今江蘇鎮江)和南兗州(今江蘇揚州)的軍隊紛紛應募入伍,其中就包括劉牢之等一批驍勇善戰之人。這些流民戰鬥力強盛,敵人畏之。

8月,苻堅從長安出發,戎卒60餘萬,騎27萬,旗鼓相望,前後千里。一個月後,苻融等先遣軍共計30萬到達潁口,東晉則派出了徵虜大將軍謝石、前鋒都督謝玄等統領的8萬軍隊迎敵。兩個月後,苻融攻下壽陽(今安徽壽縣),秦衛將軍樑成率軍5萬直逼洛澗(由南向北流入淮河的一條支流),沿淮河佈防,以阻止謝石、謝玄大軍。符堅聞前方得手,留下重兵,自引輕騎八千,日夜兼程趕到壽陽。此時,東晉方面的前鋒劉牢之帥精兵五千人進軍洛澗,渡河攻擊樑成,大破之,樑成陣亡。於是,謝石等帥諸軍水陸繼進,逼近淝水。

符堅望見晉兵部陣嚴整,又望見八公山上的草木,誤以爲是晉兵,心想晉軍並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樣孱弱,開始憂懼起來。這時候,東晉提議秦兵稍作後退,以便晉軍過河進行決戰。秦軍有人反對後退,苻堅則認爲可以將計就計,待東晉軍渡河一半,秦軍再乘機回擊,一定可以大勝。沒料到,秦兵在退卻的過程中喪失了鬥志,一退而不可止。苻融騎在馬上揚鞭阻止,被晉兵擊殺了。失去了前線的統帥,秦軍更是潰不成軍,逃跑者聽到風聲鶴唳,皆以爲晉兵追來,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苻堅狼狽逃回了長安。

謝安簡介 謝安的典故 第3張

  謝安

功高被疑主動辭官

前方將士打了勝仗,這邊謝安正在與客人對弈。捷報傳來,他只看了一眼,然後繼續下棋。客人忍不住問他信上寫了什麼,他淡淡地說,是淝水前線的消息,小夥子們打贏了。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辭以後,謝安才抑制不住心頭的喜悅,舞躍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齒都碰斷了。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案例。它的勝利,一個重要原因是謝安從容穩健、處變不驚的領導能力,在整個戰爭籌劃和人事安排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場勝利使謝安的聲望達到了頂點,進拜太保。

通常情況下,對外戰爭的勝利,會讓內部產生權力煊赫的軍事人物。可是,淝水之戰卻沒有出現這種情況,這與謝安的胸襟氣度和運籌帷幄有關。荊州刺史桓衝去世後,荊(今湖北江陵)、江(今江西九江市)二州刺史之位空缺,謝玄功勳卓著,時論以爲應該讓他出任。但謝安以大局爲重,覺得自己既已執政,再讓侄子鎮守荊州、掌控西府,恐爲朝廷所疑;若讓桓氏家族繼任,又怕引發不平。經過深思熟慮,謝安以桓石民爲荊州刺史,改桓伊爲江州刺史,命桓石虔爲豫州刺史。這樣一來,三桓據三州,彼此無恐,局面穩定了下來。

穩定國內後,乘着北方混亂,謝安於384年組織了大規模的北伐,收復了山東、河南、四川的大批領土,把東晉的北方邊界推向了黃河,包括舊都洛陽在內的黃河以南地區都納入了版圖。由此可見,謝安的名士風流充分吸收了儒道思想的精華,進能建功立業,退可吟詠田園。

然而,樹大招風的道理亙古不變,不論謝安如何平衡勢力,終究還是遭到了猜忌,只能主動辭去宰相職務。隨後,東晉孝武帝用御弟司馬道子取代謝安執政。在一次酒宴上,桓伊借酒唱道:“爲君既不易,爲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其實是借曹植的《怨歌行》爲謝安鳴不平。晉孝武帝一聽,臉就紅了。此後不久,謝安去世,比戰敗逃亡的苻堅還早了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