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商朝時期的字是怎麼寫的?有哪些書寫工具?

商朝時期的字是怎麼寫的?有哪些書寫工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商朝時期的字是怎麼寫的?有哪些書寫工具?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毛筆是古人使用的一種寫字工具,也是非常常見的,現代也有很多學習書法的人使用毛筆。毛筆的歷史其實也是非常久遠的了,不過雖然有傳說是蒙恬發明的毛筆,但是事實證明,毛筆早在蒙恬之前就已經誕生並被人們使用了。我們知道商朝時期的甲骨文,基本上都是刻在龜殼上面的,但是商朝人又會用什麼來寫字呢?他們有沒有毛筆?

商朝時期的字是怎麼寫的?有哪些書寫工具?

今年是甲骨文發掘120週年。前段時間,記者隨“健康快車”親子探訪團,來到安陽殷墟博物館,實地感受三千多年前中華文明的神祕與魅力。

在殷墟博物館,甲骨文的元素隨處可見。博物館入口,就有一個石刻的甲骨文“福”字,通過字形,就能猜出“福”字的原始意思:一個人捧着酒杯,祭祀先祖。在早期文明中,酒器常作爲重要的禮器,參與莊重的祭祀儀典。殷墟出土的青銅器,有一多半就是酒器。

時光回到120年前。

1899年的一天,住在京城的金石學家王懿榮,因身患瘧疾,從藥店購回一味叫作“龍骨”的藥材。他不經意間在“龍骨”上面發現刻有一種類似於篆文的符號。憑藉多年對金石古物鑑定的敏感,他意識到很可能是一種上古時期的文字。於是他就將藥店中一切帶有刻痕的“龍骨”都買了回來。經過深入、細緻的研究,王懿榮辨認出“雨”、“日”、“山”、“水”等字,後來還發現了幾位商朝君王的名字。因此,他斷定,這些刻痕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代文字。

儘管在王懿榮去世多年後,才由羅振玉(後來的“甲骨四堂”之一)確定這些甲骨出土於河南安陽洹河之濱的小屯村,但自此之後,“一片甲骨驚天下”,小屯村開始引起世人的注目。人們不僅從這裏挖出更多的甲骨,由此形成了蔚爲壯觀的甲骨文研究,還挖掘出了一座商代都城遺址:殷墟。即便到現在,殷墟的考古挖掘工作仍然在繼續進行。

商朝時期的字是怎麼寫的?有哪些書寫工具? 第2張

殷墟博物館的甲骨文展示區域,有一件非常特別的文物:朱書玉戈。在一件白色的兵戈形玉器上,隱約可見幾個淡紅色的文字。仔細觀察,這些文字與甲骨文幾乎是出自同一種文字。根據專家的解讀,玉戈上的這幾個字表達了這樣的意思:某人在兆地抓了一人,進而獻俘或獻器於上級。

講解員介紹說,這件文物說明,商代文字已經非常成熟,甲骨文並不是商代文字的全部,當時社會生活中,人們在其他場合使用文字比甲骨文要豐富得多。另外,玉戈上的字呈紅色,說明它是用筆蘸着硃砂,先寫上去然後再刻的,寫字的筆很有可能就是毛筆。

三千多年前就有毛筆,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觀點。那麼商代有毛筆嗎?

記者採訪了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書法家楊頻。他說,目前出土最早的毛筆實物是戰國時期的,但是毛筆的使用肯定是很早之前就有了。1954年,在長沙市左家公山發掘的一座戰國楚墓裏,就出土了一隻毛筆實物。考古人員最初發掘出了一根竹管,後來清理時才發現,竹管裏面是一根保存完好的毛筆。這隻毛筆的筆桿用竹製成,筆毛採用上等的兔毫,筆桿的一端劈開幾道裂痕後,將筆夾在筆桿中。

商朝時期的字是怎麼寫的?有哪些書寫工具? 第3張

“儘管沒有發現商代使用毛筆的實物,但是商代及更早之前的文明階段,的確已經使用毛筆了,只是當時掌握文字的人少,使用的範圍相對較窄,主要集中在統治階層,再加上年代久遠保存困難,所以不容易有實物發現。”從目前的考古材料可以看到,作爲早期文明代表的彩陶,上面有些圖案,就有毛筆使用的痕跡,它們所呈現出來的圖案和線條,與樹枝等堅硬物體畫出來的圖案和線條是有區別的。

楊頻補充道,“冊”、“典”等字,在甲骨中的象形文字,就是簡牘的形狀,“這說明,商代的政令、律法條文以及貴族之間的契約等,都可能是寫在簡牘上。甲骨文主要用於占卜,在當時,寫簡牘或許比刻甲骨文更頻繁。”這也與朱書玉戈所展示的信息是契合的。

楊頻介紹,在殷墟發現的甲骨上,還有少數用硃砂寫成但還未刻的文字。這也說明,有一些甲骨文是用毛筆先寫再用青銅刀或者玉石刀刻上去的(刻刀在安陽都有出土實物)。“當然,用毛筆先寫再刻只是部分情況,很多甲骨都是直接鍥刻的,貞人經過練習,對字結構很熟練,一般都不需要先寫。”

關於甲骨文是先書後刻還是直接刻,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還存在過爭論。

商朝時期的字是怎麼寫的?有哪些書寫工具? 第4張

甲骨文研究專家董作賓(1895-1963),是甲骨文“先書而刻”觀點的代表人物。他曾在《殷墟文字乙編》序言裏以一片甲骨爲例,講述了他的觀點:這片甲骨正面左上角的文字是刻的,筆畫細而勁,背面右上角的文字未經鍥刻,筆畫肥而柔。背面還有四段文字寫完未刻,其中有“貞乎”二字,字體很粗。這都是先書後刻的一個實例。

另一位研究甲骨文的專家張秉權先生,也在考釋一枚甲骨時發現,這枚甲骨上有些字的旁邊,還可以看到這個字書寫時的痕跡,即在鍥刻這個字時,並未完全按照書寫時的粗細來刻。

而堅持“不書而刻”觀點的代表人物是著名文字學家陳夢家(1911-1966)。他認爲刻辭中有小如蠅頭的字,不容易先書後刻。胡厚宣(1911-1995)的看法則綜合了兩派的觀點。他認爲,“小字不書而刻,大字先書後刻。”在他看來,卜辭中的大字,因需要刻多次,才能完成,故必先寫而後刻。其中的小字,往往隨刀一刻,即可成文。

甲骨文先書後刻的說法和實物,爲商代使用毛筆提供了更多的證據,人們也期待更多實物的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