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喬治·戈登·拜倫歷史 喬治·戈登·拜倫歷史百科

喬治·戈登·拜倫歷史 喬治·戈登·拜倫歷史百科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喬治·戈登·拜倫,第六代拜倫男爵,英國詩人,劇作家,獨領風騷的浪漫主義文學泰斗。世襲男爵,人稱“拜倫勳爵”(Lord Byron)。生卒時間1788年1月22日-1824年4月19日。

簡介

喬治·戈登·拜倫,第六代拜倫男爵(George Gordon Byron, 6th Baron Byron,1788年1月22日-1824年4月19日),中文又譯“擺倫”,出生於英格蘭倫敦,逝世於希臘,英國詩人、革命家,獨領風騷的浪漫主義文學泰斗。世襲男爵,人稱“拜倫勳爵”(Lord Byron)。拜倫著名的作品有長篇的《唐璜》及《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以及短篇作品《她舉步娉婷》。

生平

1788年1月22日,拜倫出生於倫敦的一個衰落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沒落的貴族,在拜倫出生不久他父親就遺棄家庭不知所蹤,拜倫跟隨母親孤兒寡母在蘇格蘭過着節衣縮食的清貧生活。 拜倫先天性的跛足,而他的母親性情乖戾、喜怒無常,這兩方面的原因使得他形成了孤僻和憂鬱的性格。 10歲時,拜倫繼承了伯祖父的男爵爵位,於是和母親移居到諾丁漢郡的世襲領地生活。 諾丁漢郡是當時英國的工業重郡,也是工人運動中心之一,他在這裏瞭解和熟悉了工人的苦難生活和被剝削和壓迫的命運,他對工人們的遭遇給予了深深地同情,立志武裝鬥爭,爲勞苦大衆爭取社會權益。

1805年,拜倫從中學畢業,進入劍橋大學主修文學和歷史。 大學時期,他對啓蒙思想家的著作極其感興趣,狂熱研讀伏爾泰和盧梭的作品,並且開始自己創作詩歌。 1807年,拜倫出版了詩集《懶散的時刻》,這是他的處女作,拜倫透過詩集表達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貴族生活的厭倦和鄙視,很快詩集在社會上受到消極浪漫主義刊物的攻擊和奚落。 1809年,面對接踵而至的攻擊和謾罵,拜倫寫出長詩《英國詩人和蘇格蘭評論家》回擊攻擊者,卻意外地揭開了積極浪漫主義對抗消極浪漫主義的序幕,長詩也使得拜倫在英國詩歌文壇中初露鋒芒。

1809年,拜倫在劍橋大學畢業,因爲貴族世襲制,使得他在上議院獲得了議員的資格。 6月,拜倫開始出國遊玩,他先後到葡萄牙、西班牙、馬耳他島、阿爾巴尼亞、希臘和土耳其等地方。 1811年7月,拜倫回到了英國,拜倫的這次旅遊擴展了他的政治視野,也豐富了他的寫作素材,他親眼目睹了歐洲被壓迫民族爲自己的自由和獨立而鬥爭的場面,也瞭解到英國在歐洲大陸明爭暗鬥不光彩的一面。

1812年,拜倫發表了長詩《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第一、二章,詩歌立刻轟動文壇,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聲譽。 同時,英國國內的盧德運動也在洶涌蓬勃,2月,上議院通過了毀壞機器的工人必須判處死刑的法案,拜倫雖然在議會上爲工人們的權益而辯護,但是無濟於事,憤怒的拜倫回到家中,發表了諷刺詩《反對破壞機器法案》。 4月,拜倫在國會發表演說,支持愛爾蘭獨立,同時發表了《給一位哭泣的貴婦人》。 1813年,拜倫陸續發表了《異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1814年,拜倫發表了《溫莎的詩藝》、《海盜》、《萊拉》,1816年,拜倫發表了《柯林斯的圍攻》、《巴里西納》和《路德分子歌》,這些詩歌總稱爲“《東方敘事詩》”,並且塑造了出文學史上“拜倫式的英雄”佳話;雖然詩歌爲拜倫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但是由於他的思想和英國政壇的思想截然相反,他受到了政客和上流社會的攻擊和謾罵。 1816年,上流社會以他和妻子離婚的事情炒作和攻擊,使得他被迫黯然離開故土。

拜倫來到了比利時,親自去了滑鐵盧戰場,隨後去了瑞士,並且在日內瓦認識了珀西·比希·雪萊,兩人結下了深切的友誼,雪萊的詩歌精神影響了拜倫,這時期,他創作了《普羅米修斯》、《錫雍的囚徒》和《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第三章,同時由於歐洲各地的戰場和人民的苦難遭遇,拜倫灰心失望到了極點,他創作了悲觀主義詩歌《曼弗雷特》。

1816年下半年,拜倫去了意大利,他投入到了燒炭黨人的運動中,並且成爲地方組織的領袖。 同時創作了《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第四章、《馬力諾·法裏埃羅》、《該隱》、《審判的幻景》、《青銅世紀》和《唐璜》,這時期他的創作達到了輝煌。 不久之後,燒炭黨人的革命活動失敗,1823年7月,拜倫離開意大利去了希臘,加入到了反抗奧斯曼奴役的希臘獨立戰爭,他擔任希臘一個軍隊的司令,每天忙着爲希臘軍隊籌集物資,購買先進武器,調節內部糾紛,過度的勞累和奔波使得他的身體健康惡化,在一次行軍途中,拜倫遇到了暴風雨,經過風雨吹打的拜倫從此一病不起,1824年4月19日,拜倫因治療無效病逝於希臘軍隊的軍帳中。 臨終時,拜倫的遺囑說道:“我的財產,我的精力都獻給了希臘的獨立戰爭,現在連生命也獻上吧!”希臘政府爲拜倫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儀式。

死後

  1826年的拜倫像

隨後,丁尼生向英國國內傳達了拜倫的死訊 , 而希臘人也爲其舉辦了國葬,把他當作一位英雄來看待。 希臘的大詩人狄俄尼索斯·索洛莫斯專門爲拜倫寫下了輓詩,即《拜倫之死》。

拜倫的遺體經過防腐處理保存了下來。有一種說法是他的心臟被取出留在了邁索隆吉翁 ,但可以肯定的是,其遺體的大部分都在其男僕提塔(Tita)的護送下送囘了英格蘭,並打算葬於西敏寺。然而,西敏寺卻以拜倫“道德敗壞”爲由拒絕了這一請求 。拜倫的遺體抵達倫敦的那一日,有很多人前去瞻仰 。他最終葬於諾丁漢郡哈克諾的聖抹大拉教堂(Church of St. Mary Magdalene),希臘國王贈予的大理石墓碑立於其墓前。

拜倫的朋友們籌集了一千鎊爲他製造雕像,這座雕像耗時十年乃成。但1834年雕成之後,大英博物館、聖保羅大教堂、西敏寺和國家美術館都拒絕展出此作,久經波折之後,由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將其置於自家的圖書館裏 。在拜倫死去145年後的1969年,另一座拜倫的雕像才放入西敏寺。

健康及外貌

性傾向

學者們對拜倫的性傾向仍沒有共識,伯恩哈德·傑克遜(Bernhard Jackson)的結論是:“拜倫的性傾向一直是一個難題,更不要說所引起的爭議和話題,由於證據含糊不清、矛盾而且寥寥無幾,任何想要討論此議題的人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推測” ,不過克朗普頓(Crompton)認爲“在拜倫那個時代,除了拜倫同夥的一小羣人之外,其他人不知道拜倫是雙性戀。”

先天缺陷

拜倫一出生右腳就有畸形,通常被稱爲“ 馬蹄內翻足 ( 英語 : club foot ) ”,有些現代的醫學家認爲這是小兒麻痹症的結果,也有些學者認爲是骨骼的 發育不良 ( 英語 : Dysplasia ) 。不論原因爲何,這都使得拜倫跛行,並帶來一軰子心理及身體的痛苦,尤其是幼年時痛苦且無效的“治療”更加重了跛行 。

體格

喬治·戈登·拜倫歷史 喬治·戈登·拜倫歷史百科

  理查德·韋斯托爾繪製的肖像畫,日期不明

拜倫成年時的身高爲174公分,體重則在60公斤及89公斤之間。拜倫以其美貌聞名,曾爲了髮型晚上戴棉芯捲髮 。拜倫是拳擊手、騎師及傑出的游泳選手。他參加了前職業拳擊冠軍約翰“紳士”傑克遜在邦德街房間的付費拳擊課程,並記錄訓練會議的內容,在他的信和日記中稱傑克遜爲“拳擊界的皇帝” 。

拜倫和其他的作家(例如他的朋友 霍布豪斯 ( 英語 : John Hobhouse, 1st Baron Broughton ) )仔細地描述拜倫的飲食習慣。拜倫在就讀劍橋時實行嚴格的節食以控制其體重,拜倫的運動量很大,而且穿許多衣服使自己出汗。日常生活中拜倫多半隻吃素食,常常幾天只靠乾的餅乾及白葡萄酒維生。偶爾他會吃大量的肉和甜點。高爾特和其他人都描述拜倫喜歡暴力的運動,霍布豪斯認爲那是他腳畸形的疼痛使得身體不易活動,因此也造成他的體重問題 。

作品

《 懶散的時刻 ( 英語 : Hours of Idleness ) 》,1807年

《 英國詩人和蘇格蘭評論家 ( 英語 : English_Bards_and_Scotch_Reviewers ) 》,1809年

《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1812年到1816年

《反對破壞機器法案》、《給一位哭泣的貴婦人》,1812年

《 異教徒 ( 英語 : The_Giaour ) 》、《阿比道斯的新娘》,1813年

《溫莎的詩藝》、《海盜》、《萊拉》,1814年

《柯林斯的圍攻》、《巴里西納》、《路德分子歌》,1816年上半年

《普羅米修斯》、《錫雍的囚徒》、《曼弗雷特》,1816年下半年

《馬力諾·法裏埃羅》、《該隱》、《審判的幻景》、《青銅世紀》、《唐璜》,1817年

評價

中國文學家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說道:“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是一派詩人的宗主”文章第四節到第九節對拜倫的詩歌表示了高度的讚譽。

相關影視

《 拜倫風流史 ( 英語 : The Bad Lord Byron ) 》(英國,1949)

《 紅杏癡魂 ( 英語 : Lady Caroline Lamb (film) ) 》(英國、意大利,1972)

《魂斷仲夏夜》(英國,1986)

《 魔幻之城 ( 英語 : Rowing with the Wind ) 》(西班牙,1988)

《 仲夏情狂 ( 英語 : Haunted Summer ) 》(美國,1988)

《Byron, Ballad for a Daemon》(希臘、俄羅斯,1992)

BBC迷你影集《拜倫》(英國,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