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科學家發現南海珊瑚骨骼“記錄”中國近代戰爭

科學家發現南海珊瑚骨骼“記錄”中國近代戰爭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海的珊瑚骨骼與鴉片戰爭能扯上關係?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不僅能,而且高度吻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羿副教授與加拿大特倫特大學孫若愚博士合作,對過去200年我國南海珊瑚中汞含量進行研究,發現汞含量變化與一些重要戰爭密切相關,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達到頂峯。該研究成果以“中國南海北部二百年的珊瑚骨骼記錄了中國近代戰爭汞污染”爲題,近日發表在地學環境領域國際頂尖雜誌《環境科學與技術》上。

原來,珊瑚碳酸鈣骨骼在形成過程中,海水中汞離子能夠取代半徑類似的鈣離子,從而進入到珊瑚骨骼結構中。研究者通過複雜的化學流程,從海南島龍灣地區生長200年的珊瑚礁中分離出珊瑚骨骼中的“晶格結合態汞”,然後利用微量汞純化、分析技術,準確測得不同年份珊瑚骨骼中“晶格結合態汞”的含量。他們發現,在過去200多年間,珊瑚中汞的含量出現多個短暫而明顯的峯值:除了1980和1990年區間的峯值可能與中國南方沿海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有關外,其餘幾個峯值與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等重要戰爭在時間和戰爭規模上非常吻合。

科學家發現南海珊瑚骨骼“記錄”中國近代戰爭

他們查閱相關歷史資料和文獻發現,硝酸汞在19世紀初就開始大量應用到軍火和炸藥生產中,海戰時使用的彈藥可能會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汞。在海洋和大氣接觸面上,海水可以通過“海水噴霧”作用,釋放大量的氯原子和溴原子,從而快速氧化大氣中的汞,使其快速沉降到海洋中。沉降到海洋中的溶解態汞,通過珊瑚的鈣化作用進入到珊瑚的骨骼中,從而留下了永久的印記。

該研究一經發表便吸引了國際媒體的關注。《科學》雜誌“科學新聞”專欄詳細報道了該研究,並邀請了國際該領域相關的科學家進行廣泛討論。哈佛大學大氣化學家Horowitz博士受邀在美國《科學》雜誌評價該項工作時說:“該發現爲研究歷史時期大氣汞的行爲提供了新的視角。過去一直認爲汞在大氣中是一個長距離傳輸的元素,其大氣滯留時間達到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而現在正考慮把這個時間修改到月的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