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三國同盟條約 三國同盟核心

三國同盟條約 三國同盟核心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同盟,1882年德奧意三國結成的祕密同盟,外文名Triple Alliance,又叫做德奧意三國同盟或者是同盟國,成立時間1882年5月20日,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了協約國陣營,三國同盟瓦解。

歷史背景

德國統一

13世紀以來,日耳曼就分裂成了幾百個小國,因爲一盤散沙而羸弱不振,而普魯士最初只是德意志諸邦國中的一個小邦,地域狹小,主要是霍亨索倫王朝在小漁村柏林附近的一些領地。在政治上,普魯士也沒有多少話語權。到19世紀下半期,普魯士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治理下,迅速強大起來,開始了統一日耳曼聯邦的進程。法國不願意看到日耳曼的統一,出來干預,因而於1870年爆發了普法戰爭。戰爭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

政策轉變

19世紀末,德國外交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拋棄了俾斯麥的“大陸政策”,開始推行對外擴張的“世界政策”。德皇威廉二世宣佈:“德國在古老歐洲的狹窄邊界以外有很多任務要完成。”德國的海軍大臣提爾皮茨堅持認爲,德國的工業化和海外征服“就像自然法則那樣不可抗拒”。威廉二世實行的“世界政策‘引起英國的恐慌,因爲大英帝國的生存基礎就是世界性貿易和對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德國的擴張,將損害英、俄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的利益。

形成過程

普法戰爭以後,德國與法國結下了不解之仇,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採取結盟政策來圍堵法國。他本來使德國和奧匈帝國、俄國結成了“三皇同盟”,可是後來俄國在巴爾幹半島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衝突,加上俄國內心也不希望德國強大起來,德國最終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爲盟友,締結德奧聯盟。與此同時,俾斯麥又看上了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有利益衝突的意大利,這樣德奧意三國就結成同盟。這個同盟條約與德奧同盟、三皇同盟同時存在,成爲俾斯麥同盟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三國同盟的締結標誌着歐洲列強兩大對峙軍事集團的一方初告形成。三國同盟的矛頭指向俄國和法國,隨着德國不斷擴張以及英、德矛盾日趨尖銳,英國協調了與法國和俄國的關係,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別與法國和俄國簽訂協約,最後形成了三國協約。意大利改善了同法國的關係。

三國同盟條約 三國同盟核心

  同盟條約

三國同盟條約主要內容:

①如意大利遭到法國進攻,德、奧兩國應全力援助,如德國遭受法國侵略,意大利也擔負同樣的義務。

②締約國的一國或兩國遭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大國(指法、俄)進攻,則締約3國應協同作戰。意大利對此附有一個保留條件:如英國攻擊德國或奧匈 ,意大利將不負援助自己盟國的義務 。

③當一大國(指俄國)攻擊締約國一方時,其他兩締約國應取善意的中立,即一旦發生俄、奧戰爭 ,意大利將保守中立。

條約有效期5年,1887年、1891年、1902年、1912年4次續訂,並增補了一些義務條款。

三國同盟條約 三國同盟核心 第2張

  三國歸宿

德國

《凡爾賽和約》共15部分440條,除第一部分是《國際聯盟盟約》外,其餘全是處置德國的條款,且十分苛刻。根據條約規定,德國要喪失掉原有領土的1/8和人口的1/10,以及16%的煤產地、半數的鋼鐵工業和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德國的軍事工業和軍隊組成等方面也頗受限制。德國總共被要求賠款1320億金馬克,在此之前應先交付200億金馬克等,並且德國要負擔其境內外國佔領軍的維持費用。

奧匈帝國

戰勝國與奧匈帝國的奧地利簽署《聖日耳曼條約》,奧匈帝國被劃分爲多個民族國家。

意大利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意大利爲自身利益,望風使舵,與協約國達成祕密協定,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協約國陣營 ,三國同盟瓦解。巴黎和會上,意大利以戰勝國身份參加。巴黎和會的最高會議就由美、法、英、意、日五強首腦和外長組成,一切重大問題都由其討論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