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海上之盟是什麼時候的事 海上之盟過程與結果

海上之盟是什麼時候的事 海上之盟過程與結果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發生在金國初期的海上之盟是歷史上一個重要的事件。海上之盟共持續12年,這一事件的發生不僅加快了北宋和遼國的滅亡,同時也使金國變得強大起來。海上之盟是由北宋最先提出的,北宋之所以會提出這一結盟政策,是與海上之盟背景息息相關。  

海上之盟是什麼時候的事 海上之盟過程與結果

北宋在中原建國後,一直擔心遼國會對自己形成威脅。當時遼國十分強大,並位於北宋的北方,時常侵犯北宋領土。長此以往,北宋和遼國形成了敵對局面,北宋一直將遼國看成心腹之患,而遼國也一心想要吞併北宋。

公元1004年,宋真宗趙恆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因爲北宋和遼國都不具備滅掉對方的能力,所以只能通過盟約來約束對方。澶淵之盟簽訂之後,兩國維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公元1115年,位於遼國東北方向的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率兵反抗遼國,並建立了金國。此時宋徽宗認爲遼國國勢迅速下滑,北宋和金國聯盟必定能滅掉遼國。

在蔡京等人的主持下,北宋向金國主動示好,宋徽宗想要藉助和完顏打骨打合作的機會收回被遼國佔領的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位於長城以南,常年被遼國所控制,從地理位置來說,燕雲十六州十分重要,所以這也成爲北宋提出建立海上之盟背景之一。在北宋努力之下,宋金兩國簽訂了海上之盟。海上之盟簽訂後,宋金兩國合作滅掉了遼國,但是不幸的是宋朝也迎來了末路。

 海上之盟是什麼時候的

海上之盟是北宋與金國簽訂的盟約,雙方目的都是爲了滅掉遼國。海上之盟成立時間需要從金國建立開始說起。1115年,也就是宋徽宗年間,當時女真部落處於遼國北方,完顏阿骨打率兵攻打遼國,遼國因不敵金國,便節節敗退。隨後,完顏阿骨打趁機建立了金國。  

海上之盟是什麼時候的事 海上之盟過程與結果 第2張

宋徽宗一心想要和金國合作打擊遼國以收復被遼國霸佔200多年的燕雲十六州。1118年,北宋徽宗派遣馬植從山東蓬萊渡海和金國談判建立盟約一事。金國瞭解北宋意圖後,便和北宋一直保持友好往來的關係。兩年之後,即1120年,北宋朝廷再次派遣馬植前往金國商量海上盟約相關事宜。在雙方商議下決定,北宋和金國各自按照自己的攻擊路線派兵攻打遼國,金軍佔領內蒙古寧城境,而北宋佔領北京和山西大同。

除此之外,北宋爲了拉攏金國,還決定將每年給遼國的歲幣都交給金國,並且金國也承諾將燕雲十六州還給北宋。北宋經過長達數年的艱苦談判,最終和金國簽訂海上之盟。宣和二年,在馬植和金國使節“五來二去”幾經周折之後,海上之盟最終簽訂。

馬植從金國回到汴京,瞬間成爲宋徽宗的心腹大臣,而北宋和金國也正式成爲對付遼國的盟友。金太祖完顏打骨打統治金國期間,北宋和金國一直保持友好往來。自金太祖去世後,金國和北宋漸漸反目,由此海上之盟也破裂了。

海上之盟過程

宋金海上之盟,是指北宋末年,北宋與金國之間締結的的共同夾攻遼國的軍事合作盟約。盟約簽訂之時因宋金雙方在地理上受遼國阻隔而無法進行陸上接觸,所以需要在海上往來,故因此而得名。據說簽訂海上之盟過程十分繁複,當時,因兩國朝野均存在反對之聲而導致談判過程非常艱苦,然而此盟約的歷史影響亦十分顯著,當被後世所銘記。  

海上之盟是什麼時候的事 海上之盟過程與結果 第3張

具體來說,簽訂海上之盟過程主要分爲三步,而率先拋出橄欖枝的,乃是當時的北宋統治者——宋徽宗趙佶。

公元1118年,適逢北宋的重元年,在享受了澶淵之盟帶來的戰爭福利多年之後,遼國已現頹勢,精明的宋主看到了遼弱金強的國際形勢後,萌生了聯金滅遼的軍事構想,遂派使臣從海陸前往金國,與金國君主密謀軍事聯合事宜。至此之後,金宋之間的外事活動日益頻繁起來,雙方圍繞這個核心戰略思想進行了多次私下會談,基本確立了雙方的“合作”意向。

由此可見,海上之盟過程的第一步,進行得很順利,在共同的利益面前,兩國形成戰略同盟的構想,獲得了雙方的首肯。

然而此時,宋朝朝野之中以太宰鄭居中爲首的反對派的聲音卻日漸高漲,致使談判一度陷入了僵局。公元1120年,宋徽宗命趙良嗣再次使金,商議盟約事宜,依然未果。數年後幾經周折,纔算完成了整個海上之盟的簽訂過程。

海上之盟簽訂後,金宋雖然合力消滅遼國,然而這對北宋來說僅僅是悲劇的開始。

遼國一亡,北宋脣亡齒寒。強大的金國隨即發兵徵宋,終於釀成靖康之禍,繼而將北宋推向了滅亡的境地。

海上之盟結果

海上之盟,是指北宋末年,宋徽宗爲滅遼國,主動與金國簽訂的聯金滅遼軍事盟約。海上之盟結果固然導致了遼國的覆滅,然而也爲北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實爲北宋決策者的一項重大的對外政策失誤。  

海上之盟是什麼時候的事 海上之盟過程與結果 第4張

宋徽宗眼見遼國日漸衰落,遂興起了趁火打劫的念頭,想要藉由金國的兵力一舉將宿敵遼國永遠從地圖上抹去。於是,自重和元年起,宋徽宗便多次派口才出衆的使節馬植遠渡重洋與金國相談滅遼事宜,甚至不顧朝中諸多有識之士反對的聲音,一意孤行。至宣和二年,海上之盟結果是簽訂了,細節也談妥了,隨即便是雙方出兵,夾攻遼國,通過慘烈的戰爭,果然達到了一舉消滅遼國的戰略目的。

據說此一戰,金兵勢如破竹,在攻打中京的戰鬥中取得了大捷,而宋軍卻遭遇了慘敗,致使宋軍戰鬥力弱的情況被金國洞悉,金國在消滅了北宋的天然屏障——遼國之後,立刻揮師南下。宋徽宗猝不及防間,北宋已遭滅頂之災。

以後世的眼光來看,海上之盟締結之前,宋、金、遼三國的關係正處在特殊而微妙的時期,尤其是宋遼之間,更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這三者的關係若能處理好,宋國完全有可能當一回得利漁翁。然而這份榮耀卻註定不可能屬於宋徽宗這等智慧的君主,因此,海上之盟結果儘管如他所願,後果卻絕對出乎其意料之外。

本將聯金滅遼定爲國策,極力排除衆議促成海上之盟的宋徽宗,在算計他人之餘全然忘記了“脣亡齒寒”的古訓,最終還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