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中古拉丁文字變體歷史 中古拉丁文字變體歷史百科

中古拉丁文字變體歷史 中古拉丁文字變體歷史百科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古拉丁文字變體,指的是拉丁文字在歐洲大陸傳播的過程中書寫差異帶來的各種文字變體,時間是在歐洲中世紀時期。這些變體在現代一般都已廢止不再使用、又或改成爲了帶附點的文字。

中古拉丁文字變體歷史 中古拉丁文字變體歷史百科

前卡洛林時期

卡洛林小寫字體

在卡洛林文藝復興期間,由於學習讀寫拉丁文成了教士們的必修課,而古典拉丁文的弊端又成爲了他們學習的最大障礙。基於這種情況,查理大帝下令對古典拉丁文進行改革。在阿爾古因(又譯阿爾昆)及其學生弗雷吉茲的努力下,改革的結果是出現了用大寫字母作爲一個句子的開頭,句子的結尾用句點結束。這種新的書寫方式,改變了古典拉丁文句子與句子之間不分的書寫習慣。與此同時,卡洛林小寫字體(Carolingian minuscule)亦在這段時期成型。這種字體整齊秀麗,簡便易學,影響巨大。

公元12世紀,卡洛林小寫字體在其外貌發生了變化,採納了粗黑體的文字型態。

 參考資料

參看

卡洛林體G

海島體G

半r(ꝛ, r rotunda)

長s(ſ, long s)

Ȝ(yogh)

卡洛林文藝復興

其他中古拉丁文字書體

Beneventan script

Gaelic script

前加洛林時期書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