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尼古拉一世改革 尼古拉一世服毒自盡

尼古拉一世改革 尼古拉一世服毒自盡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尼古拉一世,俄羅斯帝國皇帝,又名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維奇,是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第十五位沙皇,俄羅斯帝國第十一位皇帝,外文名俄語叫做Николай I Павлович,生卒時間1796年7月6日—1855年3月2日。

簡介

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維奇(俄語:Николай I Павлович,1796年7月6日—1855年3月2日),史稱尼古拉一世(英語:Nicholas I),是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第十五位沙皇,俄羅斯帝國第十一位皇帝(1825年12月1日—1855年3月2日在位),保羅一世的第三子。因長兄亞歷山大一世死後無男嗣,次兄康斯坦丁大公放棄皇位繼承權,因此被立爲俄羅斯皇帝。1825年繼位時鎮壓具有自由主義思想的貴族軍官發動十二月黨人起義,此後他加強對自由思想和革命運動的鎮壓,設立了祕密警察第三廳。鎮壓波蘭1830年起義。

雖然尼古拉知道有必要對落後的農奴制度實施改革,但卻把改革限制在不與貴族利益發生衝突的範圍內。實施了幣制改革、法典編纂事業和國有農奴管理方式的改革。對外繼續推行神聖同盟的宗旨,和梅特涅合作,鎮壓歐洲自由主義、民族主義運動。1849年鎮壓匈牙利民族運動。爲擴大在黑海和高加索的統治權而與大英帝國、法國、奧斯曼帝國發生克里米亞戰爭。並在戰爭結束前去世。

尼古拉一世改革 尼古拉一世服毒自盡

  尼古拉一世

解放農奴

美國曆史學家Kliuchevsky博士指出,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俄羅斯農民的三個顯著的改變:

俄羅斯農奴的數量大幅減少生活環境改善,這是第一次急劇減少農奴的數量-他們在俄羅斯的人口所佔比例,根據不同的史料估計下降到57-58%,在1811年-1817年爲35-45%,在1857-1858年農奴以不再佔據多數的人口。

完善國家的農業制度改革,農奴其人數在1850年下半年達到約50%的人口的地位。這種改善是由於採取了負責對國有資產的管理。所有國家農民被分配到自己的的土地和土地的森林地區,建立了在農業欠收時提供農民援助,農民獲得了資金貸款和能夠開設穀物麪包店。此前這類商業活動一直是俄羅斯貴族的特權,而農奴不能從事商業活動,由於這些措施的結果,不僅增加了繁榮政府預算收入增加了15-20%,拖欠的稅款減少了一半,和減少了無地勞動者和流民。

在尼古拉一世任內通過了一些法律,以改善農奴的生活。例如地主被嚴格禁止出售農民(不含土地),而此前貴族是可以購買農奴的,並不能將農奴放逐到苦役(此前一直是標準的做法); 俄羅斯在1497年之前對農奴的遷徙自由沒有嚴格限制。農奴跟主人達成協議,比如農奴繳納相當於自己身價的贖金,地主同意,就可以解放他爲自由民。在1497年規定了只有在每年的尤里耶夫節(俄歷11月26日,西曆12月9日)農奴才可以贖身並且自由遷徙,且前提是向地主繳納贖身費。1581年取消了尤里耶夫節,至此農奴徹底失去了合法贖身的可能性。不過,依然存在着法律漏洞。法律規定,如果農奴逃跑,地主無法找到他,就自動默認他的農奴契約身份和主人的所有權失效。 1597年,地主有權追捕逃亡農奴的時限被擴大的5年,如果5年之內他都找不到,農奴才能自由。1607年,這一時限被擴大到15年。1649年,時限改爲終身無期限,至此,逃跑獲得自由的管道也被封鎖。此外,地主有權追捕不僅是農奴本身,還包括他們的後代抓回來繼續擔任農奴,如果地主能夠在法庭作證提供證據,證明這家人是他以前逃跑的農奴後代。不過,法律依然保護了一部分的農奴權利:農奴不可被未附帶土地的情況下出售(個別無土地出售屬於違法行爲)。農奴不可被剝奪住房,不可被趕出住房到大街上流浪。農奴有權向法庭上告主人,如果他遭到了主人的虐待或者主人侵犯了他的合法權利(擁有份地和住房)。主人不得對農奴進行會致死的虐待或者拷打,如果農奴被主人打死,主人應該向農奴的家屬支付賠償金。尼古拉一世的改革給了農奴自己的土地,開展商業和獲得人身自由並獲得自由遷移居住地的相對自由的權利。 此前,在彼得一世法律規定,其下所有的農民,出現在他所在的村莊30英里距離之外未經農努主人許可的證書,會認爲是一個逃犯,並且被懲處。

外交政策

尼古拉一世任內在1853年俄羅斯帝國的艦隊與土耳其作戰取得了勝利,保護了巴爾幹地區的東正教人口不受奧斯曼土耳其的入侵。

1825年軍官發動類似十月革命的前身十二月黨人起義,尼古拉對其採取嚴厲鎮壓措施。此後他加強對自由思想和革命運動的鎮壓,設立了祕密警察第三廳。鎮壓波蘭1830年起義。在1830年,全國霍亂流行,頗有世界末日之感,爲撫慰人心,提供一套意識型態對抗法國的共和革命思想,當時法國大革命之後貴族、神職人員遭到屠殺,超過50萬人喪生,國家內憂外患以及產生激進的左右兩派和雅各賓派的獨裁專政,以及拿破崙戰爭的動盪,由他的教育部長 烏瓦羅夫 提出君主專制,東正教,民族性理論。民族性是利用當時歐洲的浪漫主義風潮,稱俄羅斯人爲上帝選民,最能忍耐。

敗亡

尼古拉一世改革 尼古拉一世服毒自盡 第2張

  尼古拉一世

1853年,俄土戰爭爆發,俄羅斯海軍在帕維爾·斯捷潘諾維奇·納希莫夫海軍上將的出色指揮下,在錫諾普海戰重創土耳其軍隊,取得了輝煌的勝利。1853年俄土海戰也是戰爭史上最後一次帆船戰艦的大型海戰。1854年,英法聯軍開始干涉俄土戰爭,派出軍隊支援土耳其。俄羅斯因爲被落後的封建農奴制拖後腿,在技術裝備方面明顯落後於英法兩國,因而儘管俄軍官兵英勇奮戰,但仍節節敗退。1854年,英法聯軍在克里木半島強攻登陸,開始圍困塞瓦斯托波爾要塞。

1855年年初,克里米亞戰爭已經進行到關鍵時刻,俄羅斯帝國敗局已定,不甘受辱的尼古拉一世招來長子亞歷山大,無限感慨地對自己的繼承人說:“爲俄羅斯服務吧。我本想把最困難、最沉重的擔子挑起來,把—個和平的、一切安排就緒的、幸福的王國交給你,但上帝作了另一種安排。”2月18日午夜,尼古拉一世命令給莫斯科、基輔、華沙同時發報:“皇帝正在死去,並向所有的人道永別。”

家庭

1817年7月13日,尼古拉一世與普魯士的夏洛特公主結婚,她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與梅克倫堡-斯特雷利茨的路易絲公主的長女。此後她便被稱爲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尼古拉和夏洛特是遠親,都是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的後代。他們都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的玄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