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巴黎聖母院圖片 巴黎聖母院雨果

巴黎聖母院圖片 巴黎聖母院雨果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巴黎聖母院,歐洲文學文化地標建築、世界文化遺產,又名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巴黎聖母主教座堂,位於法蘭西共和國首都巴黎市中心城區,地處塞納河中央西堤島上,與巴黎市政廳和盧浮宮隔河相望。

歷史

巴黎聖母院圖片 巴黎聖母院雨果

巴黎聖母院夜間一景

巴黎聖母院圖片 巴黎聖母院雨果 第2張

  巴黎聖母院正面的玫瑰窗

前身

聖母院並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棟宗教性建築,根據教堂地底下挖掘出來的一些文物,該地點被作爲宗教用途的歷史,可以回溯到羅馬皇帝提庇留時代,在西堤島的東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來祭祀羅馬與高盧神祇的神殿。至於在此地址上所修築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則衆說紛紜,有說法認爲在4世紀時這裏修築了一座用來祭拜聖史蒂芬的大型教堂,但也有說法認爲教堂是在7世紀所建,但是使用了一些更早期時的建築要素,或有說法認爲教堂是在墨洛溫王朝的希爾德貝爾特一世(Childebert I)在528年時,以先前已經存在的教堂爲基礎進一步改建。

起造者

聖母院的前身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爲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爲這般的重要性,人們開始發現原有的聖史蒂芬教堂與它所承擔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經隨着時間而老舊,而開始思索重新修築教堂的必要性。1160年時,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發起教堂的重建計劃,並於1163年時埋下第一顆基石,象徵教堂開始興建。不過,關於到底是誰負責埋下聖母院的基石衆說紛紜,除了昴熙斯·德·蘇利是可能的人選外,也有說法認爲是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三世負責奠基。

財務支援

雖然在中世紀,教堂的修築通常都有當地統治者的介入與支持,但並沒有文件顯示聖母院興建時的法國統治者路易七世有真的主導這項工作。路易七世曾在1180年時捐款給教堂,而在教堂東北角小門“紅門”(Porte Rouge)的弧形頂飾(Tympanum)上屈膝跪着的皇家人像,傳統上被認爲是象徵聖路易國王(路易九世)與他的皇后普羅旺斯的瑪格利特(Queen Marguerite de Provence),這點間接暗示法國皇家可能還是有稍在此計劃中做出貢獻,但卻不能把教堂視爲是一座皇家建築。

真正作爲教堂修築過程中主要財務來源的,其實是一般民衆的捐獻與當地的教會分會,只不過因爲缺乏文獻,無法判斷教會是否在教堂建設初期就已定期地提供財務支援。目前只能知道的是在進入13世紀之後,他們開始在管理工地的事物上擔負重任,尤其是在主宮醫院(Hôtel-Dieu,聖母院附設的教堂醫院)的修建部分。

建築師

由於缺乏文獻,聖母院最早的一批建築師到底是誰,並沒有明確的記載。第一位有列名出來的建築師是尚·德·謝耶(Jean de Chelles),負責擴建教堂的北袖廳(Transept)。在1258年謝耶過世後,他的後繼者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則完成了教堂的南袖廳。之後皮耶·德·謝耶(Pierre de Chelles)接手將門龕改爲現今看到的模樣,而尚·哈維(Jean Ravy)則完成了唱詩班屏風。法國大革命時期,聖母院教堂蒙受了非常大的損害而曾經一度殘破,在19世紀,歐仁·維奧萊-勒-杜克(Eugène Viollet-le-Duc)負責全面整修教堂,因此今日我們見到的巴黎聖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來重新詮釋的。

建造

巴黎聖母院圖片 巴黎聖母院雨果 第3張

  聖母院正面

在聖母院的修建計劃中,新的建物要比原建物東移,以便在教堂前方騰出一個可以作爲遊行用途的廣場。爲達到此點,昴熙斯主教將一個原本是孤立在西堤島東邊的小島與本島相連,以填土的方式產生出可以建築教堂的用地。除此之外他也拆建了不少屋舍,以便能鋪設一條全新的街道“新聖母院路”(Rue Neuve Notre-Dame),這條六米寬的街道是中世紀時巴黎最大的一條街。至於主教宅邸與教堂附設的醫院(主宮醫院),則因爲島上用地不足之故,被迫遷移到塞納河南岸。

在教堂的平面上,承襲自老教堂的基本格局,聖母院被設計成有五個縱艙(Nave)的規劃,包括一箇中艙與兩側各兩個的翼艙。但相對的,整棟建築的尺度規模都放大許多,教堂全長128米,光是中艙就有12.5米寬,而整座教堂的全寬則爲40米,穹頂(Vault)則爲33米寬。

教堂的第一顆基石是1163年奠下,屬於唱詩班席結構的一部分,開工後教堂的修築速度非常快,因此在1182年教皇的使者獻出了新的祭壇之後,聖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一直到這階段後,工人們纔開始將舊的教堂拆除(中古時代,舊教堂並不會在新教堂起建初期就拆除,以延續教堂日常的宗教性運作)。之後聖母院一共更換了四位姓名不可考的建築師,逐漸的將哥特式建築招牌的肋拱式大跨距穹頂完成,教堂雙塔造型的正面(Façade)一直到進入13世紀以後、在第三任建築師的手上才動工,並在1220年代時,由第四位建築師與艙頂部分接合、一同完成。

原本哥特式建築在鐘塔的頂端,還會設計有尖塔在其上,但因爲尖塔的工程難度過高,在法蘭西島地區的這麼多座哥特式教堂中,實際上將尖塔完成而且沒有在之後毀壞傾倒的教堂,數量極少。聖母院雖然在剛開始時的確有計劃要興建尖塔,但卻沒有付諸實行,因此從某個角度,我們可以說縱是過了幾百年,聖母院仍然一直處於未完工的狀態,雖然實際上後人並沒有真的想將這部分原案補建上去的打算。

在聖母院完工後一直到18世紀這段漫長的時光中,教堂被進一步改裝的次數與幅度並不多,僅有在1698年時,在路易十四世的要求下,赫伯·德·科特(Robert de Cotte,凡爾賽宮教堂的建築師)將唱詩班席附近進行了改裝以符合當時的審美標準。除此之外還有18世紀時,在教會的要求下,蘇弗洛(flot,萬神殿的建築師)將教堂正面中央的門口擴大,以便能讓大型的遊行列隊或是擡轎之類的事物能夠直接穿門而入。然而,以上的這些改變,全在19世紀維優雷·勒·杜克的修復工程中,以尊重中古時期設計原味的理由給全部恢復,只留下了極少的蛛絲馬跡。

反倒是,在18世紀中期爲了改善教堂內的採光,教會方面拆除了原本造於中世紀時的老式花窗玻璃,改爲單一塊玻璃面積較大但是圖樣較欠缺複雜華麗感的新式透明玻璃,僅有教堂西、北、南三面的玫瑰窗部分,保留了原始設計。

巴黎聖母院圖片 巴黎聖母院雨果 第4張

  巴黎聖母院建築邊的石像鬼

政治見證者

巴黎聖母院圖片 巴黎聖母院雨果 第5張

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自己拿起皇冠戴到頭上,然後再爲跪在地上的約瑟芬加冕爲皇后。

1302年,腓力四世在此召開第一次全國三級會議。

1430年,亨利六世在此加冕。

1455年,教廷在此爲聖女貞德召開平反訴訟會。

1789年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聖母院遭到褻瀆與破壞。

1802年,拿破崙又重新賦予巴黎聖母院宗教之職。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在此加冕。

1944年,自由法國收復巴黎後,戴高樂將軍在此感謝聖母的庇佑。

1996年,法國前總統密特朗逝世,百餘國家代表在此爲他舉行追思彌撒。

相關作品

維克多·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有時譯爲《鐘樓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