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駝鹿歷史 駝鹿歷史百科

駝鹿歷史 駝鹿歷史百科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駝鹿,鹿科駝鹿屬下的動物統稱,又叫做麋﹑犴,罕達犴,堪達犴,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動物,駝鹿屬下共有2個物種8個亞種。

駝鹿歷史 駝鹿歷史百科

名稱

駝鹿的名稱取意於其肩高於臀,與駱駝相似。又稱堪達罕、犴達罕、犴,均來自滿語“ᡴᠠᠨᡩᠠᡥᠠᠨ”(轉寫:kandahan)。 駝鹿在北美洲稱爲“moose”(源於東阿布納基語的“moz”),而在歐洲稱爲“elk”(“elk”在北美洲被用來稱呼加拿大馬鹿)。

棲息地及分佈

駝鹿一般出沒於北半球溫帶至亞北極氣候的針葉林及混交林。在中國,它們僅分佈在大興安嶺及小興安嶺北部。在北美洲,它們分佈在加拿大、阿拉斯加、新英格蘭的大部分地區、洛磯山脈、明尼蘇達州東北部、密歇根上半島及蘇必略湖的皇家島,最南可以到達科羅拉多州。

駝鹿於1904年成功引入紐芬蘭島,現時已成爲當地的最多的有蹄類,但在聖羅倫斯灣的安蒂科斯蒂島則未能成功。於1910年引入新西蘭峽灣的十隻駝鹿相信已經消失。不過在新西蘭仍有人稱見過駝鹿,但真實情況仍有待考究。

特徵

鹿角

雄性駝鹿的鹿角是從頭顱骨中線兩側向橫伸出的圓柱樑,在很短的距離後分叉成耙子狀。角的底叉平向,可以是簡單的直叉,或是分支成兩或三叉。

在北西伯利亞的駝鹿亞種A. a. bedfordiae的鹿角後端分成三叉,並非平向。歐洲駝鹿的角則是分叉成闊掌形,底部有一大叉,邊緣有一些細小的叉子。斯堪的納維亞駝鹿的鹿角更爲簡單,像東西伯利亞族羣。美洲駝鹿的掌形鹿角比斯堪的納維亞駝鹿的更爲明顯。駝鹿中最大的是阿拉斯加駝鹿,站立時高2米,鹿角闊1.8米。

雄性駝鹿在交配季節後會掉下鹿角,以保存能量過冬。新的鹿角會於春天再長出來,約需3-5個月才能完全長成,是世界上生長最快的動物器官。鹿角上有一層皮,當完全長成後就會脫下。

雄性駝鹿若被閹割,不論是因意外或化學方式,它會快速的捨棄現有的鹿角,並長出一對不同形狀及終身不會脫落的鹿角。這對獨特的鹿角是因努伊特人及其他美洲原住民的神話及傳說源頭。

體型

成年駝鹿平均肩高1.5-1.8米。雄性重380-535公斤,而雌性則重270-360公斤。

天敵

少有敵人可以危害完全成長的駝鹿,但狼羣的出現仍可能會造成危險,尤其是對雌性及幼鹿。東北虎及灰熊亦是會獵食駝鹿,但灰熊似乎會吃駝鹿的腐肉多於親自殺死駝鹿。

食用肉

駝鹿在多國皆是可合法獵殺的獵物。駝鹿肉的味像嬌嫩的牛肉,但更有味,有時則像小牛肉。駝鹿肉與紅肉比較有相似的蛋白質水平,低脂肪,而脂肪基本是多元不飽和脂肪。

在芬蘭發現駝鹿肉、肝臟及腎臟有鎘成分。過分食用駝鹿肉及內臟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與人類的關係

歷史

歐洲的岩石雕刻和石洞壁畫顯示,駝鹿在石器時代開始被人類捕獵。瑞典阿爾比發掘現場,公元前6000年前的木屋遺蹟中發現了鹿角,顯示北歐早有人類獵鹿活動了。在斯堪的納維亞北部,亦曾發現用作捕鹿的陷阱。這些陷阱最大達4米長及7米闊,深2米,以樹枝及樹葉遮蓋僞裝。兩側徙斜及用木板圍封,避免駝鹿從中逃走。陷阱一般都是大量的,橫跨駝鹿出沒地方超過幾公里,另外亦有木圍欄來引駝鹿中伏。在挪威的陷阱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700年。這種方法捕捉駝鹿非常有效,雖然挪威政府已於16世紀限制使用,但到了19世紀仍有使用這種方法。

作爲食物

交通意外

  挪威的駝鹿出沒警示牌

駝鹿的身體結構在交通意外中,往往會造成駝鹿本身及駕駛者死亡。因爲駝鹿在被車撞倒時,它較細的四肢會被撞斷,沉重的身體會撞向擋風玻璃,從而對駕駛者有一定危險。當碰撞時,安全氣囊未必能像平時般彈出。在斯堪的納維亞的汽車測試中就有一項麋鹿測試。這項目是要測試汽車在高速下作出S轉向的性能,是爲了要避開與駝鹿時仍能控制汽車。

在駝鹿出沒的地方會有駝鹿的警告牌,以提醒避免碰撞駝鹿。在瑞典、挪威及芬蘭的警告牌是呈三角形的,很多紀念品都會以此爲圖案。於1990年代中期,瑞典就發行了三角形的駝鹿警告牌郵票。在加拿大紐奔馳域,由於經常發生因駝鹿造成的交通意外,故在高速公路上已像瑞典、挪威及芬蘭般設置圍網,防止駝鹿的進入。

馴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蘇聯曾研究馴養駝鹿。於1949年就曾成立駝鹿牧場,飼養了小數的駝鹿,並就其行爲特徵進行選育。自1963年,這項計劃在科斯特羅馬繼續進行,於2003年就有33匹馴養駝鹿。雖然這項計劃並非商業性,但都能從售賣駝鹿奶予參觀人士而獲得一些利潤。這項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對駝鹿的生理及行爲的研究,並提供馴養動物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