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聖像畫特點 聖像畫定義

聖像畫特點 聖像畫定義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聖像畫,西方最主要的繪畫類型,是指以繪畫的方式表達神靈、聖人或神蹟,是宗教的藝術化表現形式,簡稱叫做聖像,最常見的聖象包括基督,瑪利亞,聖徒或天使,風格和肖像相似。

聖像畫特點 聖像畫定義

早期聖像畫

早自初期教會,信衆們已習慣利用一些符號(如方舟、魚、錨、餅等)或以聖經故事作爲主題的圖畫來表達信仰,這可在早期基督徒的地窟墓穴中找到大量的證據。自四世紀開始,一種新的基督徒「圖像」藝術出現,並漸漸取代了原來的古羅馬古希臘的藝術形式。這些圖像以二維度的繪畫方法,來表達耶穌基督、天主之母、其他聖人或一些救恩的事蹟。到了692年的特魯洛(Council of Trullo)會議時,圖像的地位及重要性正式被官方教會所承認,與會的東方主教們更頒令要以耶穌基督的人性形象來繪畫他,來表達道成肉身的教義,而不是用古代羔羊的形象。可能就在這時開始,聖像畫(Icon)一詞,便成了這類圖像藝術的統稱。

搗毀聖像運動

聖像畫的發展在歷史上亦並非一帆風順。公元726年,當時的東羅馬皇帝利奧三世受到了伊斯蘭教和希臘傳統精神主義的影響,頒佈諭旨,禁止教會尊崇聖像。自此,一場激烈的爭論便告展開,且很快便席捲整個東方教會,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搗毀聖像運動」。在這次事件中,大馬士革的聖若望、神學家迪奧多及宗主教尼西福出力很多,他們努力地解釋敬禮聖像畫的真正義意和與偶像祟拜之間的分別。在公元787年的第二屆尼西亞大公會議及843年的君士坦丁堡會議,與會的主教們一致決議「搗毀聖像運動」是異端行爲,毀像者的思想與教會的傳統和神學背道而馳。直至現在,東方教會仍在每年四旬期的第一主日舉行「正統信仰凱旋節日」,以慶祝聖像畫所代表著的正統教義。

8世紀到9世紀之間,726年皇帝利奧三世頒佈禁止崇拜偶像法令爲開端,至843年幼帝米海爾三世統治時期,攝政皇后提奧多拉頒佈反對破壞聖像的尼西亞法規爲止,持續了117年

參考文獻

外部鏈接

 參見

基督教藝術

佛教藝術:佛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