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冬宮簡介 冬宮內部

冬宮簡介 冬宮內部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冬宮,俄羅斯文物博物館,外文名Winter Palace,地點是在聖彼得堡宮殿廣場(宮殿濱河街34號),建立時間初建於1754年至1762年。是俄羅斯國家博物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六宮殿建築羣”中的一個宮殿。

歷史沿革

冬宮初建於1754年至1762年,是18世紀中葉俄國新古典主義建築藝術最偉大的紀念物。

19世紀中葉,當時的俄國有一項特別的法律規定,聖彼得堡市所有的建築物,除教堂外,都要低於冬宮。

1837年一場大火將其焚燬。

1838年至1839年重建。

冬宮簡介 冬宮內部

  冬宮

1905年沙皇政府槍殺前往冬宮請願羣衆的“流血星期日”事件,就發生在冬宮前面的廣場上。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參加十月革命的起義羣衆攻下冬宮,在這裏逮捕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各部部長,這座昔日皇宮回到人民手中。

2020年3月17日,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自3月18日開始對遊客無限期關閉。

 建築特點

冬宮簡介 冬宮內部 第2張

  冬宮一隅

冬宮是昔日沙皇皇宮,現爲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該宮由意大利著名建築師巴託洛米奧·拉斯特雷利設計,是18世紀中葉俄國新古典主義建築的傑出典範。

冬宮的亞歷山大柱於1830年至1839年建成,以紀念1812年亞歷山大一世率俄軍戰勝拿破崙軍隊這一偉績。

冬宮面向涅瓦河,中央稍爲突出,有3道拱形鐵門,入口處有阿特拉斯巨神羣像。宮殿四周有兩排柱廊,氣勢雄偉。宮內以各色大理石、孔雀石、石青石、斑石、碧玉鑲嵌;以包金、鍍銅裝璜;以各種質地的雕塑、壁畫、繡帷裝飾。

冬宮廣場

冬宮廣場的氣魄和規模令人吃驚,它的全部建築非常和諧。所有建築物,是在不同時代、不同建築師用不同風格建造的。爲紀念戰勝拿破崙,在廣場中央樹立了一根亞歷山大紀念柱,高47.5米,直徑4米,重600 噸,用整塊花崗石製成,不用任何支撐,只靠自身重量屹立在基石上,它的頂尖上是手持十字架的天使,天使雙腳踩着一條蛇,這是戰勝敵人的象徵。

藝術珍藏

冬宮簡介 冬宮內部 第3張

  寶座大廳

該館最早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館。1764年,葉卡捷琳娜二世從柏林購進倫伯朗、魯本斯等人的250幅繪畫,存放在冬宮(法語,意爲“隱宮”),該館由此而得名。爲了彰顯權勢,葉卡特琳娜二世在位的34年間(1762-1796),不斷大量的收購擁藏各種類別的藝術品,包括1萬6000枚的硬幣與紀念章。她在位的頭十年便購置了約2000幅畫。她的圖書館裏的3萬8000冊書籍則反映了她嚴肅的閱讀生涯——她讀伏爾泰,也讀盧梭作品,並與伏爾泰保持通信多年,一直到後者於1778年逝世爲止。凱特琳過後將他7000冊的藏書買下來。隨着收藏品的增多,從1764至1789年先後建造了小艾爾米塔什和大艾爾米塔什。

東方藝術館擁有公元前4000年以來的展品16萬件其中有幾千件古埃及的文物,如石棺、木乃伊、浮雕、紙莎草紙文獻、祭祀用品和科普特人的紡織品,世界上最大的伊朗銀器,以及巴比倫、亞述、土耳其等國的文物。

遠東藝術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的中國文物和藝術品,其中有200多件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公元1世紀的珍稀絲綢和繡品,敦煌千佛洞的雕塑和壁畫的樣品,以及中國的瓷器、琺琅、漆器、山水和仕女圖。包括3000幅的中國年畫及在泰國以外最多量的泰國雕塑。

西歐藝術館是最早設立的展館,佔有120展廳,主要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素描、雕塑。世界留傳至今的達芬奇的油畫總計不過十幅, 《柏諾瓦的聖母》 和 《聖母麗達》 就陳列在這裏。拉斐爾的《科涅斯塔比勒聖母》和《聖家族》、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品《蜷縮成一團的小男孩》,都是該館的珍品。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雕像、花瓶等文物,陳列在20多個大廳裏。艾爾米塔什的建築和內部裝飾頗有特色,拼花地板光亮鑑人,藝術家具精緻耐用,各種寶石花瓶、鑲有寶石的落地燈和桌子有400件左右。

博物館的珍藏數量浩瀚,據說若想走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約350間開放的展廳,行程約計22公里之長。

冬宮簡介 冬宮內部 第4張

  冬日的冬宮

相關發展

冬宮簡介 冬宮內部 第5張

  夕陽照耀下的冬宮

2005年IBM公司與俄羅斯冬宮博物館經多年合作,利用強大的技術手段讓古老的藝術遺產重新煥發新的生命。向世人展示互聯網的巨大潛力,將俄羅斯冬宮博物館舉世無雙的藝術珍寶帶給全世界。 俄羅斯冬宮博物館館長米哈伊爾·皮奧特洛夫斯基博士說:“我們很自豪地向冬宮的參觀者奉獻一個值得關注的新項目,它不僅展示獨特的藝術珍藏和沙皇寢宮,而且是當今尖端的電腦技術和非凡的歷史藝術遺產相結合的典範。”

十月革命

冬宮簡介 冬宮內部 第6張

  富麗堂皇的冬宮

十月革命(又稱布爾什維克革命、俄國共產革命等)是1917年俄國革命經歷了二月革命後的第二個階段。十月革命發生於1917年11月7日(儒略曆10月25日)。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及組織普遍認爲,十月革命是經列寧和托洛茨基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武裝起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三個無產階級政權──蘇維埃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第一個是巴黎公社無產階級政權,第二個是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革命推翻了以克倫斯基爲領導的資產階級俄國臨時政府,爲1918-1920的俄國內戰和1922年蘇聯成立奠定了基礎。

根據前蘇聯和中共官方的宣傳: 晚上在阿芙樂爾巡洋艦上起義成功的士兵用炮轟擊冬宮,而且在冬宮發生了激烈的武裝衝突。而蘇聯解體之後研究資料表明,當晚在冬宮附近並未發生武裝衝突,守衛冬宮的僅有一個婦女營和一個士官生營,在人羣的衝擊之下很快就投降了。冬宮的防衛長官帕裏琴斯基自己打開了冬宮大門,並把他們帶到了臨時政府部長們正在開會的地方。而阿芙樂爾巡洋艦正在大修,沒有裝彈也沒有人員。被臨時任命的阿芙樂爾號的政委別雷舍夫僅僅向冬宮打了幾發空彈(沒有彈頭)。起義當晚,彼得格勒軍事革命委員會發布《關於臨時政府被推翻的通告》稱:起義“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