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秦晉餚之戰翻譯 秦晉餚之戰時間

秦晉餚之戰翻譯 秦晉餚之戰時間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晉餚之戰(崤之戰)是春秋時期發生在晉秦爭霸戰爭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派兵偷襲鄭國,後來因鄭有備而不得不退回,晉襄公率軍在晉國餚山隘道設伏全殲回師的秦軍,俘虜秦軍三帥。

  崤山在今河南省西部,屬秦嶺支脈,分東西兩崤,延伸黃河、洛水之間,長160餘公里,山勢自西南向東北走向,高峯有青崗山(1903m)和冠雲山(1666m)等。

  戰爭前因

  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周襄王二十二年、鄭文公四十三年、晉文公七年、秦穆公三十年)時,晉文公率兵入侵鄭國首都,進行武力包圍。而秦穆公也應晉文公所請,也率兵加入包圍行列。 而秦晉兩國圍兵於鄭的原因有二:

  鄭國當年對晉文公無禮。

  對晉國有貳心,私底下和楚國親近。

  當時,鄭國大夫佚之狐向鄭文公推薦燭之武去說服秦國退兵,鄭文公去請託燭之武,燭之武認爲自己年輕時就不受重用,直到老了,國家有難才任命他,所以不願意去。鄭文公先卑微地道歉,但卻以鄭國即將滅亡,會損害燭之武的身家性命,加以要脅。

  燭之武於是奔到秦營,主要說辭如下:

  鄭國滅亡對秦國沒有半點好處、只是單獨圖利晉國,使其增加領土。

秦晉餚之戰翻譯 秦晉餚之戰時間

  鄭國的地理位置在齊、楚、晉的邊境上,燭之武暗示秦穆公將來有一圖中原的野心時,鄭國是秦國的後勤中心。

  燭之武把利害說完後,再批晉國向來不守信用。當年晉惠公不守當年與秦穆公說好的條件,將焦(今河南陝縣附近)、瑕(今山西運城附近)兩城池送給秦國的事,暗示就算鄭國被滅了,秦國也拿不到好處。

  燭之武最後語重心長的說:晉國要擴張領土,首先吞併鄭國的時候,下一步就是對着你秦國的領土。

  而秦穆公聽後不僅答應退兵,甚至還派遣三位將軍:杞子、逢孫、楊孫三人率軍防衛鄭國;而晉文公的舅舅子犯知情後,請求攻擊秦軍,但是晉文公以不能恩將仇報、亦不能失去盟國等兩大理由拒絕,並隨之退兵。不過,可以想見的是:此事之後,秦晉兩國的邦交關係已然出現裂痕,並且亦爲以後的殽之戰埋下了伏筆。(春秋左氏傳稱此事爲:燭之武退秦師)

  戰事之前

  到了公元前628年(魯僖公三十二年、周襄王二十四年、鄭穆公元年、秦穆公三十一年、晉文公八年)冬季時,晉文公薨逝,公子歡繼位,是爲晉襄公。

  當時,秦將軍杞子派人從鄭國回秦國報告他被鄭穆公任命把守都城北門,並且認爲機不可失,若能發起大軍伐鄭,則必能拿下鄭國。秦穆公非常動心,卻又想與大臣們印證己見,於是請上大夫蹇叔來問話;沒想到蹇叔極力反對此一軍事行動,其反對理由有三:

  勞師遠征,曠日費時,敵軍必定得知此一消息而有所防備。

  勞師遠征,卻又一無所獲,軍心必定迷亂。

  勞師遠征,千里之遙,此一行動,不只敵軍,連它國都會得知消息,早已失去軍事行動所必需的隱密性。

  總而言之,就是 “師出無名” ,只會給有嫌隙的國家拿來擊打的藉口。

  但是秦穆公不聽,並派遣百里孟明、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將軍伐鄭(其中白乙丙是蹇叔之子,百里孟明是五羖大夫百里奚之子);蹇叔哭送軍隊,並嘆此軍一去,不見回鄉。又與其兒子哭泣並預言:‘晉國防禦軍隊一定在殽山,殽山有二座大山峯:南邊的大山峯,是夏朝天子皋的墳墓;北邊的大山峯,是周文王當年躲避風雨的地方。秦軍必盡喪於此,我會來殽山替你收屍。’等語,而秦軍亦就此東出伐鄭。左傳中稱此事爲:蹇叔哭師。

  行軍之中

  到了公元前627年(魯僖公三十三年、周襄王二十五年、鄭穆公二年、秦穆公三十二年、晉襄公元年)春季時,秦軍行經周天子都城雒邑北門。依照周禮規定:“諸侯國軍隊無論攻擊目標爲何,只要行經周天子都城時,除了戰車駕駛員外,一律脫去頭盔全程下車步行”。當時秦軍確有照做,但後來,有三百輛戰車士兵走到一半又跳上車去了。周大夫王孫滿當時年紀雖小,但他卻經由秦軍的態度來向周襄王斷定秦師必敗。其推斷理由如下:

  將士態度太過輕佻,表示主帥會缺少謀略。

  將士缺乏禮節,表示主帥碰到事情就會很疏忽。

  之後,秦軍路過滑國時,鄭國商人 弦高要到雒邑做生意而遇到秦軍,他見鄭國將有滅亡之虞,於是一面派使者回去向鄭國報告,另一方面用四張熟牛皮及十二條牛犒賞秦軍;一邊拖延秦軍行軍時日、另一邊讓鄭國儘早得知而有所防備、更能誤導秦軍認爲鄭國已經做好防衛措施。而鄭穆公得到消息後,便派人偵查秦軍駐所,發現秦軍束矢載弓、磨治兵器、餵飽馬匹,一付隨時準備開戰的模樣(此即爲成語厲兵秣馬的由來)。於是派大夫皇武子去慰勞駐鄭的秦軍,並言及可到鄭國“原圃” 狩獵一些鹿肉當糧食用云云。杞子知道後,認爲事蹟敗露,即與逢孫、楊孫三人逃出鄭國。杞子逃到齊國,逢孫、楊孫就逃到宋國。而秦國遠征軍主帥百里孟明得知消息後,認爲戰機已失、不能繼續伐鄭,於是轉而去討滅滑國後,率軍回秦。春秋左氏傳中稱此事爲:秦師入滑,弦高犒師。

  秦晉決裂:殽山大戰

  同時在另一方面,晉國在得知消息後,在正卿中軍將原軫的強力主導下,晉襄公以姜戎的部隊爲班底,率軍出征。並以樑弘駕駛兵車,大夫萊駒當車右(侍衛);而稍早之前,下軍將欒枝曾以先代國君新喪(依照周禮規定:父親若逝世,子女需守孝三年,併名之‘斬衰’)、秦君之恩未報爲由力阻,但是大夫原軫以秦國對晉國未曾派遣使者致哀、意圖攻打晉國的同宗國(晉國和鄭國皆是‘姬姓’,周天子後裔)這兩項理由認爲:秦國已經先失去儀禮,不用再想着“報恩”這一回事了;並且以:‘一天放縱敵人,會造成後代子孫好幾代的災禍,我們是爲後代子孫謀畫!’爲由勸服大夫欒枝,並讓晉襄公出兵討伐迴歸的秦軍。

  終於,在同年夏四月辛巳日,秦、晉兩軍於殽山遭遇併發生會戰,結果秦軍全軍覆沒,並且百里孟明、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將軍亦遭晉軍俘虜;此一結果,正應了蹇叔所言。秦國經此大敗,元氣大傷,精銳喪失殆盡,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向東發展。

  戰後發展

  戰後,晉國朝廷正在討論如何處理秦軍俘虜的問題;但是,在太后文嬴(秦穆公之女、晉文公重耳之王后)的強力干預之下,晉襄公不得已將百里孟明、西乞術、白乙丙等三位將領釋放回秦國。雖然,在先軫的強烈諫言之下 (他甚至不顧君臣的禮節而當場吐口水) ,晉襄公立即派將軍陽處父率兵將三位秦國將軍追回來,但卻爲時已晚;而秦軍主帥百里孟明在黃河渡船上向晉軍放話:“如果因爲晉君的恩惠而受到我國君赦免,三年後將要來‘報答晉君的恩惠’。” (反諷,意指“領兵報仇”) 當這三位將軍回秦國後,秦穆公穿着白色衣服在郊外迎接軍隊,並且怪罪自己不聽蹇叔勸阻而有此大敗。

  此戰結果,雖然以晉國勝利、秦國失敗告終;但是,秦國自此戰後,因東進道路一直被晉國阻撓,於是轉而西向用兵,征服蠻夷,結果“兼國十二,稱霸西戎”,爲秦國日後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這就是李斯在《諫逐客書》上所稱讚穆公多進人才,不問國籍、種族、出身,用以勸諫秦始皇應用人才。);至於晉國,卻因此而淪入“內有權臣亂政、公卿大夫相殘並地,外與楚國爭霸、窮兵黷武的窘境”,亦埋下了日後韓、趙、魏三家分晉的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