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夏朝、胡夏、西夏這三代之夏的名稱是怎麼來的?爲什麼要叫“夏”?

夏朝、胡夏、西夏這三代之夏的名稱是怎麼來的?爲什麼要叫“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夏朝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夏”早在“周”以來、“漢”以前的歷史長河中,便是我們族羣的一個曾用統稱,根據胡鴻先生在《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一書中的論述,“夏”最早極有可能是“周人”用來自居的政治共同體統稱,所謂“諸夏”、“中夏”是也,它的對應面是不在周式統治秩序內的所謂“夷狄”。至於那個商以前的“夏”,不排除它是早期國家(夏朝)、部落盟主(夏后氏)、上古族羣(夏人)中任何一個可能性,它的文明發展程度,應當最多與“早商”相當。

夏朝、胡夏、西夏這三代之夏的名稱是怎麼來的?爲什麼要叫“夏”?

至於這個三代之夏的得名,寒鯤更傾向於是“夏部族圖騰的轉化”,就像其他古國名(古地名)的來歷一樣。至於那些更像是“形容美好”的詞義(唐之宏大、魏之巍峨、夏之華美),難免是後世附會渲染之詞,在沒有充分證據證明的前提下,難免求之過深,不宜奉爲圭臬。

不過,“夏”字本身也有“西方”的含義,周人自稱諸夏、中夏乃至夏盟,既有可能是在繼承商前之夏部族在河洛(斟鄩)、河東地區(夏墟)的號召力,也有可能是以“西方伯長”政治地位自居的後續。當然,也有可能是相對於“商”偏居在西方的“夏”本身,與方位“西”在詞義上重合的結果。

夏朝、胡夏、西夏這三代之夏的名稱是怎麼來的?爲什麼要叫“夏”? 第2張

夏之攀附:胡夏

“夏”作爲一個族羣統稱級別的語詞,經過周秦漢之間千餘年的層累渲染,以及西周城邦共同體與秦漢大一統帝國的兩度持久性、系統性的“認同建構”,徹底成爲“華夏文明共同體”的簡稱,並配合上“用夏變夷”的文化策略,爲早期的東亞世界的各個晚熟族羣,提供了一套足以實現“文明進化”的捷徑。(詳見胡鴻先生《能夏則大漸慕華風》一書論述)

赫連勃勃之胡夏國號的出現,便是這一現象的表徵,雖然赫連勃勃未必在具體執政舉措中表現出多少漢化的傾向,但他以《史記》中對於當時天下各族皆炎黃與三代之後的“擬製”爲“媒介”,把自己的統治合法性附着在“匈奴乃夏族後裔”上,從而實現自身對於關隴漢民的政治影響力倍增,卻是毋庸置疑的“夷狄一方,用夏變夷”策略的初步展現。

至於“胡夏”之“胡”,是漢魏時期對匈奴族羣的慣用稱呼之一,也就是說,此處的“胡”,並非泛指所有北族,而是取其指代“匈奴”之狹義。

夏朝、胡夏、西夏這三代之夏的名稱是怎麼來的?爲什麼要叫“夏”? 第3張

夏之迴響:西夏

自從胡夏在今天陝蒙交界的統萬城附近奠都以來,在俗稱地名與行政區劃名上的“夏”便在黃河幾字區域落戶了,它就是由統萬鎮改制而來的夏州(431年)。有趣的是,同樣是北魏王朝,又在河東安邑之地,於公元494年設置了夏縣,兩個夏地便由此在拓跋鮮卑的治下開始“落實”到中國歷史地理流變的沿革之中。

李元昊的西夏王朝,之所以自稱爲夏(也有邦泥定國、白高大夏國、西朝等自稱),便是一種來自地名上的延續。李元昊祖上一向是割據今陝蒙交界地區(夏地)的党項族裔節度使——定難軍節度使,又稱夏綏(銀)節度使,自李思恭參與平定黃巢以來便盤踞曾經的胡夏核心地區(夏州、綏州、銀州、宥州、靜州),長達一百餘年,受李唐賜姓的李思恭甚至得了一個夏國公的爵號,所以李元昊的“夏”國號,有這麼一層地緣因素在。

西夏之西,既是當時夏政權對於自身的自稱之一(西朝)所致,也是其地理位置所致,所以便有了“西夏”這一合稱作爲該政權區別於其他政權的標準簡稱。

至於西夏建國之後,以興慶爲都,並最終導致了“夏”作爲一個地名的西遷(從橫山到西套),給元以降的西套平原留下了“寧夏”的稱呼(元滅西夏而定名“寧夏”,類似於北魏-唐對於統萬城一帶曾定名爲“平夏”),這就是“國名”與“地名”相互影響並導致遷移的又一歷史地理層面顯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