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山東王薄孟讓起義:隋末一系列農民起義的發起點

山東王薄孟讓起義:隋末一系列農民起義的發起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隋朝末年,山東、河北一帶士族門閥勢力比較強大,土地兼併嚴重,豪強地主佔有大量隱戶,流亡農民很多。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開通運河,調發了大量的山東民工。而山東地區的封建官吏和士族地主,變本加厲地壓榨百姓。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山東、河南等地發生大水災,淹沒30餘郡;第二年,山東又發生大旱災,加上流行疫癧,災情極其嚴重。天災人禍使得富庶的山東大地滿目瘡痍。

隋朝末年,山東、河北一帶士族門閥勢力比較強大,土地兼併嚴重,豪強地主佔有大量隱戶,流亡農民很多。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開通運河,調發了大量的山東民工。而山東地區的封建官吏和士族地主,變本加厲地壓榨百姓。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山東、河南等地發生大水災,淹沒30餘郡;第二年,山東又發生大旱災,加上流行疫癧,災情極其嚴重。天災人禍使得富庶的山東大地滿目瘡痍。更爲嚴重的是,隋煬帝數次東征高句麗,都把山東作爲進攻高句麗的人力、物力供應基地,在這一帶增置軍府,掃地爲兵,強壯男子大多被徵發當兵。在東萊造船的勞役和負擔,以及向河北運糧的差役等,這些沉重的負擔統統壓到了山東人民的頭上。在這種殘酷的役使和士族土地壓榨之下,山東人民無路尋生,不斷髮生反抗的呼聲。《資治通鑑》卷181隋大業七年記載的情況最清楚地反映出這一時期的社會狀況:“自去歲謀討高句麗,詔山東置府,令養馬以供軍役。又發民夫運米,積於瀘河、懷遠二鎮,車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過半,耕稼失時,田疇多荒。加之饑饉,谷修踊貴,東北邊尤甚,鬥米直數百錢。所運米或粗惡,令民糴而償之。又發鹿車伕六十餘萬,二人共推米三石,道途險遠,不足充餱糧,至鎮,無可輸,皆懼罪亡命。重以官吏貪殘,因緣侵漁,百姓困窮,財力俱竭,安居則不勝凍餒,死期交急,剽掠則猶得誕生,於是始相聚爲羣盜。”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山東人民武裝暴動,點燃了反抗隋王朝的烈火,引發了中國歷史上規模巨大的全國農民大起義。當時山東的起義自北而南、自西而東,聲勢最爲浩大。

山東王薄孟讓起義:隋末一系列農民起義的發起點

大業七年(公元611年),鄒平人王薄,在長白山(今山東章丘、鄒平境內)正式舉行起義。王薄的義旗剛一樹起,山東各地紛紛響應。平原富豪劉霸道於豆子坑(在今山東惠民地區)起兵,聚衆10餘萬,號稱“阿舅軍”。漳南(今山東武城漳南鎮)人孫安祖殺死縣令,在同鄉竇建德的幫助下,會集數百人在高雞泊(在今平原境內)起義。竇建德因暗助起義軍,全家被官府所殺,他便隻身投入起義軍行列。不久他聚集了孫安祖的餘衆,將起義軍發展到萬餘人,並向河北一帶擴充力量。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山東農民起義的烈火更加旺盛。正月,平原杜彥冰、王潤等聚衆起義,攻克平原郡。同郡人李德逸彙集數萬人,亦號稱“阿舅軍”。二月,濟北(今山東茌平)人韓進聚衆數萬人起義。三月,濟陰(今山東曹縣)人孟海公起義,也有衆數萬人。北海人郭方預,自號盧公,組建義兵3萬。還有齊郡(今濟南)孟讓、平原郝孝德也擁有幾萬人的起義隊伍。五月至十月間,濟北甄寶車、濟陰吳海流也都先後舉起義旗。山東各地的起義鬥爭匯成了反抗隋朝暴政的燎原之火,聲勢浩大,不可阻擋。大業十年(公元614年)以後,山東農民起義繼續高漲。宋世謨起義,攻下了琅琊郡。孟讓以長白山爲根據地,向南進展,有衆10餘萬人。齊郡左孝友佔據蹲狗山,也發展到10萬人。此外,小股勢力的農民軍也是山頭林立,遍佈了整個山東地區。起義軍的烽火把隋王朝在山東的地方官府燒了個淨光。據統計資料顯示,隋朝末年全國農民起義共爆發126次之多,而山東就有31起,佔全國總數的25%強,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王薄領導的起義,竇建德與劉黑闥領導的起義,張金稱、劉霸道等領導的起義,郭方預、綦恭順、楊元等領導的起義,徐圓明、孟海公、盧明月等領導的起義等。

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王薄領導起義後,多次擊敗官軍。大業九年(公元613年),王薄又率兵進攻魯郡(今山東兗州),起初取得一些勝利,但由於麻痹輕敵,結果爲隋齊郡丞張須陀所部突襲,被殺數千人。後來王薄重新集結力量,北渡黃河,來到臨邑(今山東臨邑)。張須陀追至,王薄與其決戰,又遭重創,有5000人被殺,損失牲畜以萬計。在這之後,王薄又與宣雅、郝孝德等義軍共10餘萬人進攻章丘(今山東章丘),張須陀又親率步騎2萬迎擊,起義軍再遭失敗。以後數年,王薄主要轉戰于山東北部沿海一帶,與其他起義軍互相支援,共同抗隋。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反賊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縊弒隋煬帝擁兵北上,於次年保於聊城(今山東聊城西北)。唐遣淮安王李神通圍攻聊城,宇文化及派人引王薄入城,共同守禦。神通攻城不克,引軍而退,竇建德又率軍來攻,而且攻勢很猛,王薄開城門放竇建德入城。建德入城後,擒殺宇文化及。這年三月,王薄擁其地降唐。四月,唐任命王薄爲齊州總管(駐歷城,今山東濟南)。武德四年,王薄勸說青(治今山東青州)、萊(治今山東萊州)、密(治今山東諸城)諸州降唐,諸州都表示同意。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王薄與唐宋州總管盛彥師共同攻擊須昌(今山東東平東須城鎮西北),徵糧於潭州(治今山東歷城東平陵城),刺史李義滿閉倉不給,彥師將其下獄。攻克須昌後,王薄因事赴潭州,李義滿之侄李武意將其刺殺。

竇建德是貝州漳南(今山東武城漳南鎮)人。隋煬帝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徵高句麗時,建德被選爲二百人長,其同縣人孫安祖也因驍勇被選爲徵士。當時山東一帶水患十分嚴重,安祖家遭難,安祖向縣令請求免徵租稅未獲允許,反遭凌辱,安祖殺死縣令,逃往建德處,建德建議安祖聚衆起義,安祖於是召集貧窮百姓數百人進入高雞泊(今山東武城縣北)舉起了義旗。當時與孫安祖同時起義的還有鄃縣(今山東夏津)人張金稱領導的起義軍,他們活動於河曲(清河之曲,在今河北清河境內)中;蓨縣(今河北景縣)人高士達領導的起義軍,活動在清河境內。日益高漲的起義軍運動,使當地的郡縣官吏感到慌恐和不安,他們懷疑竇建德與這些起義軍有來往,於是將其全家殺死。建德無比憤怒,於是率部下200人逃歸高士達。高士達自稱東海公,任命建德爲司兵。後來孫安祖被張金稱殺死,其兵數千人都投奔了竇建德。竇建德勢力逐漸強盛起來,兵力達到萬餘人,並以高雞泊爲基地展開活動。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隋朝涿郡通守郭絢率兵萬餘人來討伐高士達。高士達將兵權全部交給竇建德。竇建德請高士達看守輜重,自己挑選精兵2000人迎擊郭絢。竇建德詐稱自己背叛了高士達,要投降郭絢,並派人向郭絢下降書,表示願爲前驅,討擊高士達。而郭絢不知是計,遂率兵跟隨竇建德來到長河縣(治今山東德州市東)境內,建德乘其不備,大破郭絢軍隊,殺死數千人,繳獲馬匹千餘匹。郭絢僅率數十騎逃走,竇建德率兵追趕到平原(今山東平原)境內,將郭絢殺死,並斬其首級獻與高士達。竇建德兵勢得到進一步加強。

就在這時,隋朝廷派遣太僕卿楊義臣打敗了張金稱,張金稱的餘部大部分都投奔了竇建德。楊義臣又追兵來到平原,想乘勝打入高雞泊,擊敗竇建德。竇建德分析形勢,建議高士達暫不交兵,避其鋒芒,疲其將士,然後再出兵討擊。但高士達不聽竇建德勸言,留下竇建德堅守堡壘,自己率兵與楊義臣交戰,結果高士達兵敗被殺。楊義臣又乘勝進擊竇建德的軍隊,建德軍大部分潰散,建德本人率百餘騎逃到饒陽(今河北饒陽)。沒過多久,楊義臣退兵,建德率兵又回到平原,召集散亡士卒,人數迅速增加,勢力不斷增強,竇建德自稱將軍。不久,他的勢力就發展到10萬多人。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竇建德在樂壽(今河北獻縣)稱長樂王,年號丁丑,設置各級官吏進行管理。後在河間(今河北河間)一戰,殲滅隋涿郡留守薛世雄的軍隊3萬多人,並攻下河北大部分郡縣。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竇建德又攻聊城(今山東聊城西北),生擒隋將宇文化及等。同年,建德又率兵相繼攻克邢(今河北邢臺)、沼(今河北永年東南)、相(今河南安陽)、趙(今河北隆堯東)等州及黎陽(今河南浚縣東),並建都洛州;又降服齊(今山東濟南)、濟(今山東茌平西南)、兗(治今山東兗州)等州。武德四年初,攻佔曹州(治今山東曹縣西北)。武德四年三月,又接連攻下管州(今河南鄭縣)及滎陽(今河南滎陽)、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屯兵於虎牢關(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鎮)以東。後與唐軍交戰,因麻痹輕敵被唐軍打敗。當年七月被殺。

竇建德犧牲後,其部將劉黑闥繼續進行起義鬥爭。劉黑闥也是貝州漳南人,少時與竇建德是朋友。他曾參加瓦崗起義軍,瓦崗軍失敗後,他輾轉投奔了竇建德起義軍。此人多謀善戰,驍勇無比。竇建德起義軍失敗後,他與竇建德其餘部將再度起義,並號召各地起兵響應。武德四年八月,黑闥率兵攻克俞縣(今山東夏津)。不久又相繼攻克歷亭(隋分俞縣置)、洛州、相州等地,半年之內基本收復了當年竇建德所控制的地區。當時佔據兗州、齊州一帶的徐圓朗起義軍也歸附了劉黑闥。劉黑闥的再度起義,給當時新建立的唐王朝造成嚴重的威脅,於是唐朝廷幾次派遣兵將前往鎮壓,起義軍儘管英勇奮戰,但最後還是失敗了。劉黑闥也於武德六年正月被殺。

隋朝末年山東地區的農民起義軍還有張金稱、劉霸道等領導的起義軍,北海郭方預、綦公順、楊原等領導的起義軍,徐圓朗、孟海公、盧明月等領導的山東西部農民起義軍等。

張金稱是貝州邰縣(今山東夏津)人,於大業七年(公元611年)聚衆起義,很快勢力就發展到幾萬人,最初活動於鄃縣與清河之曲(約在今河北清河境內),曾屢敗官軍。後又聯合郝孝德、孫寶雅、高士達等起義軍,屢攻河北郡縣和河南黎陽等縣。大業十二年,又攻佔平恩(今河北丘縣西)、武安(今河北武安)、鉅鹿(今河北鉅鹿)、清河等縣。後來在與隋太僕卿楊義臣的決戰中兵敗,被隋清河郡丞楊善會殺害。

在今天山東北部地區與張金稱大致同時起義的還有劉霸道、郝孝德、格謙、孫寶雅等起義軍。劉霸道是平原郡(治今山東陵縣)人。大業七年,他擁衆起義,以豆子坑(今山東惠民)爲根據地,其隊伍迅速發展到10萬多人。郝孝德也是平原人,大業九年他聚衆1萬多人起義,曾與王薄、孫寶雅等義軍聯合,攻打章丘,被隋齊郡丞張須陀擊敗。後轉戰於黃河以北,屢敗隋軍。後投奔瓦崗軍。格謙是厭次(今山東無棣南)人,他在大業九年率衆起義,到大業十二年時,隊伍發展到10萬人,也以豆子坑爲根據地,屢破隋軍。後被隋將王世充打殺害。孫生雅爲渤海(治今山東陽信)人,他也在大業九年率衆起義,隊伍很快發展到10萬人,也以豆子坑爲根據地,稱齊王。曾聯合王薄、郝孝德等義軍南攻章丘,又與張金稱、高士達等合兵攻破隋軍黎陽糧倉。後又轉戰於河北一帶,屢敗隋軍。此外,在今山東北部地區,還有杜彥冰、王潤領導的一支起義軍,曾攻破平原郡。

郭方預是北海郡(治今山東青州)人,他於大業九年起義,隊伍很快發展到了3萬人,曾攻陷北海郡城。後被隋齊郡丞張須陀打敗。

綦公順也是北海郡人,他於大業末年在本郡起義,曾率兵3萬人圍攻郡城。後與隋明經劉蘭成聯合作戰,攻陷郡城。公順的兵力日益強盛。隋大業十三年李密爲瓦崗寨主後,綦公順率衆歸附。後瓦崗軍失敗,李密降唐,公順也隨之投降唐朝。武德二年,唐以公順爲濰州總管(今山東濰坊)。

楊厚也是在大業末年起義,曾攻打北海縣(今山東濰坊),雖未攻克北海,但給隋軍以沉重打擊,後被隋煬帝派兵擊敗。

徐圓朗是魯郡(今山東兗州)人,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聚衆起義,曾先攻佔東平郡(今山東鄆城東),然後分兵各地,佔據了琅琊(今山東臨沂)以西、東平以南的地區,隊伍發展到兩萬多人。李密爲瓦崗寨主之後,圓朗歸附李密。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密被王世充打敗後,李密降唐,圓朗投奔竇建德(也可說是歸降王世充)。圓朗後被唐朝廷封爲魯郡公、兗州總管。武德四年,劉黑闥在河北起義,圓朗暗中與之聯合。不久扣留唐朝廷命官,舉兵反唐,兗、鄆、陳等8州都擁兵響應,紛紛殺死唐朝地方官吏,勢力大增。他們曾攻克楚丘(治今山東曹縣東南)。武德五年,唐秦王李世民破劉黑闥之後,又進兵攻打徐圓朗,接連攻克10多座城池。後唐朝廷又繼續派兵進攻徐圓朗,圓朗寡不敵衆,棄城而走,結果被“野人”所殺。

孟海公爲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人,他在大業九年率兵起義,以周橋(在今山東曹縣東北)爲根據地,攻佔曹(即濟陰)、戴(治今山東成武)二州,人數迅速發展到3萬。武德三年,竇建德率大軍進攻海公。次年建德攻克周橋,俘獲孟海公。同年,竇建德又被李世民擊敗而被俘,孟海公與竇建德一起被殺害。

盧明月是涿郡(治今北京市西南)人,他於大業十年率起義軍10多萬人屯踞祝阿(今山東長清東北)。隋齊郡丞張須陀率兵前來鎮壓,張須陀設計使盧明月大敗。大業十一年,明月又聚衆10多萬人,先後攻打陳州(今河南淮陽)、汝州(今河南臨汝)等地。此後便轉戰河南、淮北一帶,隊伍也發展到40萬人。大業十三年,起義軍被王世充率兵鎮壓,盧明月被殺,餘衆潰散。

此外,在今山東西部地區,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農民起義軍。如呂明星領導的起義軍;大業九年,濟北韓進洛、甄寶車的聚衆起義;大業九年濟陰(治今山東曹縣西北)吳海流領導的起義;大業末年兗州方與(治今山東魚臺北)張善安領導的起義;還有濟陰房伯獻的起義、濟北張青特的起義等。

除上述一些主要地區、主要農民起義軍以外,據史書記載,還有其他一些農民起義隊伍,他們是:大業九年爆發的杜伏威領導的起義軍,起義後進入長白山,與左君行領導的起義軍聯合,後轉戰到淮南地區,成爲江淮地區最大的一支農民起義軍。後被唐軍鎮壓。齊郡人孟讓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後曾一度與王薄起義軍聯合,攻佔長白山。後也轉戰到淮南地區,隊伍發展到10萬多人,後被隋將王世充擊敗,他北投瓦崗軍。東海丞(今山東棗莊)李子通領導的農民起義,起初他也參加長白山起義軍左才相部,後獨立,半年內隊伍發展到1萬多人,也轉戰到淮南地區。左才相領導的起義軍,先以長白山爲根據地,後轉戰到淮北一帶。另外還有:裴長才在齊郡附近領導的農民起義,顏宣政在齊郡一帶領導的農民起義,彭孝纔在東海郡(治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海州鎮)領導的起義軍於大業十年轉戰沂水(今山東沂水)一帶,宋世謨領導的起義,彭城張大彪領導的起義,東海人盧公暹領導的農民起義,齊郡人左孝友領導的農民起義,文登(今山東文登)淳于難領導的起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