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韓國沒什麼戰績,爲什麼卻能成爲戰國七雄呢?

韓國沒什麼戰績,爲什麼卻能成爲戰國七雄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韓國是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分割晉國之後建立起來的一個諸侯國,地處中原,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韓國是如何能登上戰國七雄榜單的?韓國的申不害變法一度將韓國推上了鼎盛,爲何沒能使韓國長久的強盛下去?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歷史上較爲璀璨而又混亂的時期,各個諸侯政權並起,天下大亂。也正是因爲這大亂之世,才造就了各種各樣的文化進步,也讓後人對這段時期的歷史更加有興趣。相比於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戰國時期反而顯得比較單調,主要便是七國混戰爭霸,這七國正是後世所說的“戰國七雄”。

《史記索隱》中記載:“六國者,韓、魏、趙、燕、楚、齊是也。與秦爲七國”。也就是說秦楚齊燕趙魏韓這七國並稱爲“戰國七雄”。然而,戰國時期並不是只有這七國,還有宋,衛,中山,魯,巴蜀等,甚至還有春秋時期的小霸鄭國。

七雄之中,大部分都在青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甚至都曾是戰國最強之國。像齊楚兩國,從春秋到戰國一直是大國的存在。像魏趙兩國,前者魏國,戰國第一個變法崛起的國家,甚至把秦國都打到函谷關內不敢東出,趙國也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建立最早的軍事化改革體系。

像秦國更不用說了,橫掃六合統一中原。這六國都在戰國時期強大輝煌過,偏偏其中的韓國,僅有一個“勁韓”之稱,並沒有什麼其他建樹,爲什麼也能被稱爲戰國七雄呢?

公元前453年,晉國上大夫之一韓康子韓虎與趙,魏三家聯手,滅智家智伯瑤,三分智地。大概50年後,韓康子的孫子韓虔被周威烈王冊封爲諸侯,史稱“韓景侯”。就此拉開了戰國的序幕,也因此韓國登上了戰國曆史的舞臺。

韓國沒什麼戰績,爲什麼卻能成爲戰國七雄呢?

滅鄭奠基礎

戰國時期最早一批被兼併的各個小國中,鄭國可謂是最耀眼有名的,在之前春秋時期可謂是一大‘小霸主’。還在三家分晉時,韓康子韓虎的謀士段規就曾獻言:未來三家分地,望主公必取成皋。而這個成皋在當時並不是所謂的富饒之地,取成皋的最終目的就是以此爲跳板,滅鄭。

由此可見,韓國早就有了滅鄭之心。公元前423年,鄭國當時的君主鄭共公去世,韓康子的兒子韓武子貫徹“趁你病要你命”的思想,發難鄭國,殺鄭幽公,擁立了個傀儡君王。鄭國就此失去了往日的小霸主的威風,逐漸落魄。

韓景侯韓虔繼位之後,不滿足於僅僅是挾持一個傀儡鄭國,直接把滅掉鄭國定爲國家的頭等大事。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使是沒落的鄭國在最後落山之前也是‘光芒四射’的。在最後的掙扎之下,公元前375年,歷經四代的努力,韓哀侯終於成功滅鄭,韓國攜滅鄭之風,遷都新鄭,奠定了戰國時期的大國基礎。

繼承過來的家底雄厚--鐵礦資源

韓國得地得位來自於晉國,晉國可是真正的春秋霸主之一,不像前面說的鄭國,鄭國只是一個小霸,還沒有到達霸主的地位。然而晉國可不一樣,晉國先祖是西周開國之君姬發與開國重臣姜子牙之女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在西周春秋那個重禮儀的時代,可謂是身世顯赫。

在春秋時,更是依靠打敗一代霸主楚國,秦國登上霸主之位的。甚至後世學者全祖望評春秋五霸時,晉國就佔了四席,分別是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可見晉國的強大程度。魏趙韓三國瓜分晉國之後,可謂是繼承了晉國的全部家底。韓國所分之地坐擁着當時最大的鐵礦產地---宜陽鐵山。

戰國時期,可以說是青銅到鐵器過渡的重要時期,大多數諸侯國的兵器製作都是用青銅作爲原材料。青銅雖然色澤光鮮,耐摩擦,但是比較脆弱,所鑄兵器大多數不能過長,易折。但是鐵就不一樣了,堅硬銳利,若是有較先進的冶鐵技術和足夠的鐵礦資源,可謂是輕鬆打造一支強勁的軍隊。然而這兩點,韓國偏偏都坐擁了。

戰國著名的縱橫謀略家蘇秦曾說:“韓地方九百餘裏,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 由此可見,一手握着宜陽鐵礦,一手掌控先進冶鐵技術的韓國可以說是天下的兵工廠,備受推崇。

當時的韓弩最大的射程達到了六百步,而後世宋代的“神臂弩”的射程也才達到這個地步,遠超當時以強弩著稱的秦國。強弩帶來的就是強兵,《戰國策》中曾概括性的描述韓國的軍力“精兵二十萬,廝屠十萬。”由此可以看出,韓國實際的軍兵作戰能力可謂是不弱於其他七雄之國。

繼承過來的家底雄厚--地理位置

韓國繼承的“家產”不僅有富饒的鐵礦和先進的冶鐵技術,還有地理位置。韓國所分土地之下,最著名的莫過於上黨高地。上黨是由羣山包圍起來的一座高地,地勢險要,境內還有長治,晉城兩座盆地,不僅易守難攻,還比較富饒,在韓國境內擔當了屏障加糧倉的重大責任。

但是韓國的地理位置卻有一些尷尬,但是正好是這尷尬之地,使韓國更有了一些些資本。韓國屬於四戰之地,北西臨魏國,東瀕秦國,南接楚國,而這三大國,均是虎狼強國,戰國最愛戰爭的三國都於韓國接壤。一旦發生爭霸中原的重要戰爭,必定波及韓國之地。

乍一看韓國地理位置極其不好,可以說是日夜擔驚受怕,不得安寧。但是仔細一想,正是這樣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韓國的七雄地位。戰國中後期,由於秦國的強勢崛起,齊秦兩國東西互相對峙,其餘五國爲求生存,時而聯合秦國對抗齊國,時而聯合齊國對抗秦國,而最喜歡幹這事的就是魏韓趙三國。

韓國佔據着四戰之地,由此不管是聯齊還是聯秦,都需要經過韓地。再加上韓國的兵工廠地位和諸國之間勾心鬥角,所以沒人膽敢滅韓,直到秦始皇霸氣登場,橫掃六合時,韓國才被滅亡。

勉強的變法強國--申不害變法

戰國時期最著名的就是變法強國,“變法”是戰國七雄中共通點,可以說是當時的潮流,未經變法之國都被早早滅國,更別提掛上“戰國七雄”的威名了。公元前355年,韓昭侯任命申不害變法,申不害以“術”治國,在變法的短短十幾年時間裏,韓國國家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兵力也依託變法和鐵礦資源變得更加強盛,足以擁有擴張土地的實力。

即使申不害的變法最後失敗了,但是也將韓國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使韓國沒像其他諸侯國一樣在戰國車輪的碾壓下灰飛煙滅。韓國雖然沒逃脫秦始皇的一統之劍,但是憑藉着各種微末的優勢再加上不停的依靠合縱連橫,轉移六國注意力,得以撐到最後一批被消滅的諸侯國,更是登上了“戰國七雄”的榜單。

韓國沒什麼戰績,爲什麼卻能成爲戰國七雄呢? 第2張

在戰國的歷史上,韓國相對於齊、秦等大國來說,相對要弱小一些。可即便如此,韓國能夠在戰國這個混亂的時代生存下去,同韓國君主臣子的治理,有着很大的關係。

尤其是歷史上著名的“申不害變法”,更是將韓國的國勢,一度推上了鼎盛。根據史料的相關記載“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由此可見,“申不害變法”對於處在戰亂不斷時代的韓國來說,有着很現實的歷史意義。

作爲法家的另一位代表性人物,申不害主掌韓政的歲月中,韓國的國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們都知道的是,處在中原地區的韓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四戰之地的存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弱小的韓國在相當長的時間裏,都要嘗試依附於強大的魏國而存在。

而也就是在“申不害變法”之後,韓國的國力才名副其實的開始躋身於七雄的行列。可是,韓國的強盛並沒有太長的時間,在申不害死後,韓國則又重新回到了過去的老路上。那麼,戰國曆史上的“申不害變法”,爲何沒能使韓國長久的強盛下去?

首先,說到戰國時期的韓國,我們便不得不提到韓國在地緣上的巨大缺憾,因爲正是地緣上的缺憾,使得韓國註定不會長久的強盛下去。同魏國一樣的四戰之地,自然不必多說。而四戰之地僅是地緣上的一個寬泛的總結,實際上戰國時期韓國的地緣環境,要遠比我們想象中的惡劣。

戰國的韓國,疆域大體可以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爲部分爲上黨地區,第二部分爲宜陽一帶,第三部分則爲滅鄭後的新鄭地區。這個時候我們便能發現,韓國的國土,呈一個狹長的形狀,戰國初期的魏國一度形成了東西夾擊韓國的態勢。尤其是,韓國同上黨地區的聯繫,很容易便被切斷。

同時,韓國所擁有的地域,雖然皆爲險要的地區,但是山地的衆多,使得韓國的農業生產水平,相對於戰國的大國,並不佔據任何優勢。同時,上黨地區同新鄭的聯繫並不緊密,使得上黨更像是一個孤懸於外的存在。

歷史上秦取上黨,僅是切斷了新鄭同上黨的聯繫便已經做到。因爲,如果韓國大軍北上救援上黨的話,秦軍則會兵鋒直指韓都新鄭。由此可見,地緣戰略上的始終被動,使得韓國根本不具備一個強國的根基,正是這樣的情況下,“申不害變法”並不能有效根治韓國在地緣戰略上的劣勢。

當然,韓國無法持續的強盛,同“申不害變法”本身,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是因爲,不同於“商鞅變法”從本質上又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邁進,“申不害變法”並沒有觸及變法的根本。在申不害執韓政期間,所講求的同秦國的講求法度並不一樣,而是講求“術變”。

這個“術變”而是以權術的方式,提升君子的威信,以此來制衡羣臣。並且,通過術治的方式,達到選賢舉能的方式。這樣的情況,雖然使得韓國在短時間內強盛了起來,但是隨着君主與申不害的離世,因爲未能觸及根本,使得這場變法最終無疾而終。

反觀“商鞅變法”則有很大的不同,因爲涉及的基本層面,即便秦孝公、商鞅離世。秦國的變法,並沒有因此而受到影響。並且,因爲地緣戰略上的強勢,使得秦國能夠用相當長的時間,來沉澱變法的成果,而韓國卻並不能做到這一點。

戰國曆史上韓國的“申不害變法”,完全可以當做是韓國的一次的“曇花一現”。因爲,“申不害變法”雖然使得韓國在短時間內,國勢得以增強,但並沒有使韓國得以長期的強盛下去。而也就是“申不害變法”之後,韓國則又重新走回了過去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