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三國時期蜀漢北伐爲何會失敗?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三國時期蜀漢北伐爲何會失敗?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說起這個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衆所周知,諸葛亮曾經在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這七年時間內多次出祁山攻打魏國,但是最終沒能夠擺脫失敗的命運,而諸葛亮最終也因積勞成疾,長嘆天命難違死於五丈原。當“三國迷”看到這裏的時候,相信許多人對於諸葛亮北伐的失敗抱有很大的遺憾,因爲在他們眼裏認爲諸葛亮代表的蜀漢纔是“正義”的一方,而曹魏政權卻是反面的人物。那麼諸葛亮北伐失敗,到底是因爲什麼呢?是天意難違還是歷史的必然呢?

三國時期蜀漢北伐爲何會失敗?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以作者的觀點來看諸葛亮北伐的失敗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首先蜀國的國力和物力根本支撐不起長期對魏國的戰爭。三國鼎立時期蜀漢佔據一州之地,而魏國卻佔據着北方最肥沃的四州土地,無論從人力、物力、財力上面都遠遠超過貧瘠的四川盆地。同時劉備討伐東吳失敗後蜀漢陷入了最艱難的時刻(元氣大傷),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曾寫到“益州疲弊”,由此看來諸葛亮在蜀漢元氣大傷後不選擇休養生息,而是七年之內六次出祁山率兵攻打魏國,其最終結果必然是勞民傷財、一無所獲。

其次蜀漢的地理環境無法支撐諸葛亮攻打魏國,在當時魏國已經穩固了北方的四州之地,而蜀漢也已經丟失了東部進攻曹魏的跳板(荊州),只能夠從西部的陳倉小道、子午谷、斜谷出兵。這樣崎嶇的路線不僅出兵比較困難、時間拖的長,而且後勤的輜重、補給等也會產生巨大的困難,所以說諸葛亮六次出祁山每次都是因爲糧道不暢而被迫退兵防守。

三國時期蜀漢北伐爲何會失敗?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第2張

最後蜀漢的人口和百姓的壓力支撐不起長期的戰爭,《隆中對》中曾寫到“西川和益州爲富庶之地”,而在些《出師表》時卻用“益州疲弊”來形容,可見在劉備統治下的四川百姓生活質量直線下降。據統計劉禪向鄧艾投降後,鄧艾曾經對蜀國的人口進行過統計,蜀漢的人口大約有九十四萬左右,而諸葛亮手中卻擁有着十多萬的兵馬,平均每9個人就要供養一個士兵(包括老人和小孩),由此看來這樣的生活壓力是由多大,沒有民心的支持自然是贏不了戰爭的。

從以上三點來看,無論從天時、地利、人和哪一方面來看諸葛亮都是不佔優勢的,所以他的失敗也是“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