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三國時期蜀漢會滅亡到底是什麼原因?真相是什麼

三國時期蜀漢會滅亡到底是什麼原因?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63年,鄧艾攻下綿竹,直逼成都。後主劉禪投降,蜀漢滅亡。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對此,在筆者看來,蜀漢滅亡,這三個人難辭其咎,也即都需要爲蜀國的滅亡承擔一定的責任。

首先,在筆者看來,這三個人分別是劉禪、姜維、諸葛瞻。一方面,就後主劉禪來說,無疑是導致蜀國滅亡的重要因素。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在諸葛亮病逝後,後主劉禪雖然擁有了更大的權力,不過,因爲其繼續任用了蔣琬、費禕等諸葛亮指定的人才,這讓蜀國依然保持這比較平穩的局面。但是,景耀元年(258年),不僅蔣琬、費禕等人早已去世,可以制衡黃皓的鎮軍將軍陳祗也病死,這導致宦官黃皓開始干預朝政。

景耀五年(262年),姜維見黃皓肆無忌憚的擅攝朝政,啓奏劉禪將其處死,但劉禪不同意,姜維見黃皓在朝中枝連葉附,恐怕會對自己不利,右將軍閻宇又聯合一些人打算廢掉姜維。姜維對此感到非常害怕,於是請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宦官對於蜀國朝政的迫害,忠良的壓制,後主劉禪自然是難辭其咎的。

三國時期蜀漢會滅亡到底是什麼原因?真相是什麼

景耀六年(263年),姜維聽聞鍾會於關中治兵,於是上書給劉禪調兵遣將以作準備,但黃皓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的,於是劉禪也就沒當回事,導致蜀漢羣臣都不知道此事。衆所周知,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如果在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前,後主劉禪可以加強各地的戰備,做好各處關隘的防禦,就算不能改變蜀國滅亡的命運,但是,這也不會讓蜀國連幾個月的時間都堅持不下去。同年(263年),魏國攻打蜀漢,霍弋聽聞魏軍來伐,打算前往成都協助防守,劉禪以戰略已定,不聽其建議。

等到成都失守後,鎮守南中的霍弋身穿喪服,痛哭告祭三日。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後主劉禪准許霍弋帶兵前來救援的話,那麼,等到鄧艾兵臨成都時,很可能要遭遇霍弋率領的大軍,到時不僅蜀漢不會滅亡,很可能鄧艾都要有來無回了,這將直接改變魏滅蜀之戰的走向。因此,對於蜀國的滅亡,後主劉禪很可能要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

另一方面,對於姜維來說,作爲蜀國武將之首的大將軍,同樣是難辭其咎。姜維北伐,文學作品中稱爲九伐中原,是指三國時期蜀國大將軍姜維北伐曹魏的戰爭。《三國志》記載,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連年征戰,蜀漢的國力耗損過度。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姜維連續多年興師動衆,在一定程度上損耗了蜀國的國力,也促使司馬昭決定先消滅蜀漢,而不是東吳。

更爲關鍵的是,在蜀漢後期,大將軍姜維還命令漢中都督胡濟退駐延壽、監軍王含駐守樂城,護軍蔣斌駐守漢城。又在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等地建立軍營駐防。其實,斂軍聚谷之法,弊大利小,等於是自棄險要,自拆樊籬。對此,在筆者看來,姜維改變漢中之地的防禦策略,成爲鍾會可以迅速突破漢中防線的重要原因,也即這是一次失敗的調整。

三國時期蜀漢會滅亡到底是什麼原因?真相是什麼 第2張

最後,除了劉禪和姜維,諸葛亮之子諸葛瞻,也在一定程度了導致了蜀國的滅亡。公元263年,魏國徵西將軍鄧艾奇襲陰平(今甘肅文縣),自景谷道攻入。面對鄧艾大軍,諸葛瞻帶領尚書張遵(張飛之孫)、尚書郎黃崇(黃權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軍隊前往抵抗,不過,諸葛瞻到達涪縣後盤桓不前。對此,尚書郎黃崇多次勸他迅速搶佔險要地勢,不讓敵人進入平原,結果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采納他的意見,黃崇因爲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由此,非常明顯的是,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的猶豫不決,促使蜀軍延誤了戰機。鄧艾長驅直入,蜀軍前鋒被打敗,諸葛瞻退守綿竹。

在此基礎上,在綿竹之戰中,諸葛瞻又摒棄了佔據險要地勢,拖住鄧艾的合理策略,反而主動和鄧艾決戰,這導致諸葛瞻率領的蜀軍被擊敗。在綿竹之戰中,諸葛瞻、張遵等人戰死。諸葛瞻之子諸葛尚聽說軍敗後,嘆息說:“我們父子受了朝廷那麼多的恩惠,而沒有提早斬除黃皓,以致慘敗,還有什麼面目活下去呢?!”於是衝入陣內戰死。雖然諸葛瞻父子最終戰死沙場,但是,這並不能掩蓋諸葛瞻在防禦鄧艾上的失策,也即諸葛瞻同樣要爲蜀國滅亡承擔一定的責任。總的來說,在筆者看來,對於蜀漢滅亡,劉禪、姜維、諸葛瞻三人難辭其咎。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