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三國時期蜀漢一共發動了多少次北伐?有何目的?

三國時期蜀漢一共發動了多少次北伐?有何目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很多人都不瞭解,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自228年起,諸葛亮一共有過五次北伐,其中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廣爲流傳的“六出祁山”,其實包括了一次魏軍主動進攻漢中,諸葛亮率軍迎戰,但雙方並未交戰,後世概而言之,說成“六出祁山”。

諸葛亮死後,姜維成爲蜀國軍方領袖,自238年起,一共進行了11次北伐。其中,姜維最後一次北伐是262年,蜀國滅亡之前的一年。

諸葛亮與姜維兩人一共進行了16次北伐,但歷史上的蜀國,人口稀少只有百餘萬,還不到魏國四分之一,以蜀國國力根本難以平定魏國,而且持續北伐又嚴重損耗國力,這種“無用功,卻損耗蜀國國力”的北伐,以諸葛亮與姜維眼光,不可能發現不了其中的危害,既然如此爲何諸葛亮與姜維還在不停的北伐,他們真實的目的何在?

在人多就是力量的三國時代,魏國、吳國、蜀國人口差距很大,其中蜀國最弱,可謂是“弱不禁風”。

1,《文獻通考·卷十》記載:魏武據中原,劉備割巴蜀,孫權盡有江東之地,三國鼎立,戰爭不息,魏氏戶663423戶,人口443萬人。

2,《文獻通考·卷十》記載:280年吳國滅亡時,東吳有53萬戶,官吏3.2萬,士兵23萬,男女人口230萬,後宮5000人,因此總人口大約256萬。

3,《晉書》等記載,221年時蜀國有20萬戶90萬人,263年蜀國滅亡時一共有108.2萬人,其中戶數28萬、民數94萬、帶甲將士10.2萬、官吏4萬。

以上人口屬於在冊人口,實際人口肯定遠不止這一些,但管中窺豹可知,蜀國的確是三國之中最弱的一個,人口還不到魏國的四分之一。以如此孱弱的國力,別說幾乎不可能平定魏國了,可能反而會讓自己越打越弱,因爲蜀國經不起一場大敗,而魏國失敗多次也不會傷筋動骨,以諸葛亮的才華,不會看不到這一點,也不會天真的認爲“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既然如此爲何還不停的北伐?

諸葛亮北伐的首要目標,其實不是消滅魏國,而是攻佔涼州,所謂“得蜀取隴”。

三國時期蜀漢一共發動了多少次北伐?有何目的?

1,如果只是自保,蜀國儘管佔據荊益二州,但戰略迴旋空間較小,一旦魏軍突破天險,蜀國核心就暴露在魏國兵鋒之下,逃都沒有地方逃。

2,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蜀國北伐只能“出秦川”,但出秦川卻非常艱險,只有穿子午谷、過褒斜道這兩條路。而從隴右涼州出秦川,卻是一條平坦大道,因此諸葛亮北伐首先是爲了取隴右。魏延子午谷奇謀,諸葛亮並非不懂,而是認爲太難,更重要的是諸葛亮知道蜀國太弱,經不起失敗,不能輕易冒險。

3,秦隴脣齒相連,取隴可打破魏國得隴望蜀的美夢。

4,隴右居民多習武,善射騎,強悍勇敢善戰,且纔多將廣、良馬衆多,另外土肥地廣,糧食豐盈爲蜀師補充軍糧。總之,諸葛亮一旦成功圖謀隴右,不僅改寫蜀國戰略居民,更能大幅度增強蜀國力量。

通過漢中之戰,蜀國奪取漢中,一旦諸葛亮再取隴右,使蜀、漢、隴連成一片,蜀國不僅擁有更大戰略空間,還能增強國防安全與國力,更能開啓“出秦川”的坦途,此後再請孫權“以同盟之義,命將北征,共清中原”,形成抗魏半包圍圈,就會改變蜀漢僅據川蜀偏僻一隅、遠離秦川中原,勢孤力單的局面。

其實,蜀國這一戰略早已存在,劉備很早就把涼州列入獵取版圖之中。劉備在世時,孫權派遣諸葛瑾索要荊州,劉備回覆是“吾方圖涼州,涼州定,凡盡以荊州還吳耳。”漢中之戰後,馬超投降劉備之後,重用馬超是爲了“西和諸戎”,取其涼州,再挺進中原。

因此,諸葛亮五次北伐,與姜維十一次北伐,總體目標不是北伐平天下,而是圖謀隴右。比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自己親率主力進攻祁山(甘肅西和縣西北),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派遣魏延、吳懿西入羌中等,姜維也多次出兵攻打隴右。

諸葛亮與姜維不停北伐的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們熟知的“以攻代守”。

曹操在位時,208年南征爆發赤壁之戰,213年南征在濡須口與孫權會戰,217年南征又與孫權戰於濡須口;曹丕在位時,222年、 224年、225年三徵東吳;曹睿繼位之後,於228年三路攻吳,雙方爆發石亭之戰,魏國大敗;252年,司馬昭率軍7萬在時隔24年之後又一次南征。通過這些歷史可見,魏國平天下戰略應該是“先平東吳”。

三國時期蜀漢一共發動了多少次北伐?有何目的? 第2張

三國之中蜀國最弱,其次纔是東吳孫權,但令人奇怪的是,魏國爲何不先打蜀國,先解決最弱的一個,而是一直南征吳國?筆者認爲,其中原因很多,但有一點是諸葛亮與姜維的不停北伐,讓魏國不得不戰略防守蜀國。

由於西川地險民強,易守難攻,但僅僅死守,未必不會出現疏漏,而以攻代守,積極北伐,不僅消耗魏國實力,也能讓魏國疲於應付,這樣才能實現“以漢中爲屏障,保衛成都的安全”的戰略。

除了以上兩個戰略目標之外,諸葛亮與姜維北伐目的也有所不同。

諸葛亮在位時,大權在握,蜀國幾乎是他一人說了算,可以按照戰略規劃行事,但諸葛亮死後,蜀國朝廷漸漸被奸臣把持,尤其是備受劉禪信任的黃皓。

董允在世時,每一次見到黃皓都嚴厲批評,讓黃皓不敢爲非作歹,所謂“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於皓。皓畏允,不敢爲非。終允之世,皓位不過黃門丞”。董允去世(246年)之後,朝中便無人控制黃皓爲非作歹了,甚至於黃皓因爲嫉恨黃皓,屢屢想奪去姜維的兵權,然後加以謀害。

姜維深知其中利害,一直不敢放棄兵權,而保住兵權的唯一方法就是領兵出戰。因此,除了爲以上兩個戰略服務的北伐之外,姜維11次北伐中還存在保護兵權的目的,尤其蜀國滅亡之前一年的262年北伐,純粹就是爲了保住兵權。

可惜的是,北伐是一把雙刃劍,蜀國不停北伐,卻沒能實現最重要的戰略目標,反而讓蜀國不堪重負、兵困民疲,耗損國力至巨,以至263年被魏國輕鬆滅亡。其實,在最後一次北伐進行時,廖化就勸告姜維休整軍隊,認爲“連年征伐,軍民不寧,兼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閒之輩”,建議勿“強欲行難爲之事”。

魏國幾代帝王瘋狂南征,卻一直沒能佔到東吳便宜,幾乎不是打敗就是無功而返,相反一次重兵平蜀卻順利滅蜀。或許,蜀國是“成也北伐,敗也北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