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面對魏國一次又一次的征伐,蜀漢到底有沒有希望?

面對魏國一次又一次的征伐,蜀漢到底有沒有希望?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劉備集團爲匡扶漢室而奮鬥,在最接近成功時,卻因關羽而付諸東流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魏蜀吳三國都有統一天下的理想,尤其是魏蜀兩個國家,更是視對方爲死敵。蜀漢喊着“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口號,對魏國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征伐。那麼,蜀漢的這些努力到底有沒有希望,在什麼時候最接近成功呢?

一、無懼艱險的劉備君臣。

在三國之中,蜀國是先天條件最差,事業起步最晚,獲得根據地最晚的國家。正是因爲先天條件的不足,制約了他們的發展。但是劉備君臣有着堅忍不拔的精神,他們不畏艱險,依靠自己的努力闖出了一條出路,最終建立了蜀漢政權。

劉備作爲蜀漢政權的創建者,他有着自己的領導能力和軍事能力。史書說他有高祖之風,知人善任。這在另一個角度也說明了劉備沒有強大的家族勢力的支持。在他沒有起兵的時候,團結了一大批擁護者,組建了自己的團隊。在這些人中,有着當世名將關羽、張飛。不過與他的榜樣劉邦相比,他的團隊中卻缺乏像蕭何、張良那樣的人物。

面對魏國一次又一次的征伐,蜀漢到底有沒有希望?

這使得劉備在中國北方的征戰中,雖然能夠依靠自己的軍事才能奪取根據地,卻因爲沒有治國理政和運籌帷幄的人才守不住基業。最終他對曹操甘拜下風,率領部下到荊州躲避。在荊州他得到了喘息之間,痛定思痛之後,他開始注重招攬人才,健全自己的團隊。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並且確定了《隆中對》的戰略方案。有了諸葛亮的加盟後,劉備的實力獲得了迅速發展,成爲一支可以奪取天下的力量。在經過赤壁之戰後,劉備奪取荊州在江南的四郡作爲根據地,開始專心致志地實現自己的理想。

劉備向孫權借來了南郡,隨後入川奪取了益州。在解決了湘水之爭,暫時穩住東吳後,劉備又發動了向漢中的攻擊。在奪取漢中後,劉備派劉封、孟達奪取上庸,他的勢力達到了頂峯。他進位漢中王,大肆封賞羣臣,並且大興土木,準備下一步的北伐。

但是在這個時候,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關羽在戰役初期利用漢水氾濫的機會,水淹七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可是在接下來的荊州之戰中,關羽遭到了曹操和孫權的夾擊,兵敗身亡,丟失了荊州。在隨後的夷陵之戰中,蜀漢再遭慘敗,至此蜀漢準備用以北伐的兩支主力軍幾乎全軍覆沒。

雖然在諸葛亮接受託孤後,穩定了蜀漢政權。他重新建立新軍,並親自率領發動北伐。但是曾經元氣大傷的蜀漢與曹魏的實力差距過大,諸葛亮竭盡全力也無力迴天。經過五次北伐,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軍營,也沒能實現理想。失去了優秀的將帥的蜀軍,也失去了勝利的希望。最終,蜀漢成爲三國中最早滅亡的國家。

二、蜀漢最接近成功的時刻。

我們知道,劉備集團是一心想要奪取天下的。他們以劉備漢室宗親的身份爲號召,打着匡扶漢室的旗號,四處擴張勢力。在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後,爲劉備制訂了《隆中對》戰略方案。那麼在什麼時候,劉備集團離成功的目標最近呢?

面對魏國一次又一次的征伐,蜀漢到底有沒有希望? 第2張

如果我們看蜀漢政權的形成過程,就會發現這個時刻始終沒有到來。這是因爲關羽的襄樊之戰,破壞了《隆中對》的戰略方案,使得那個決定性的時刻到來時,蜀漢已經沒有實現它的條件了。這個時刻就是諸葛亮說的那個“一旦天下有變”的時刻。

諸葛亮所說的那個左右時勢的變故,只有漢獻帝禪讓和曹操去世兩個重大變故。曹操早有篡位之心,他爲此仿效王莽,給自己晉位王公並加九錫。如果他走出最後一步,逼漢獻帝禪讓帝位給自己,是誰都無法阻止的。

不過此舉也會引發社會的動盪,給曹操的統治帶來極爲不利的影響。曹操以奉天子以討不臣的名義來發號施令,自然要把自己裝扮爲漢朝的忠臣。他身居漢相的高位,處處宣揚自己對漢朝的忠誠。他的這種舉動,迷惑了包括荀彧在內的許多人,他們團結在曹操身邊,爲漢室效力。

如果曹操撕下這層僞裝的面具,逼漢獻帝禪位,大家就會看清他的真面目。那些對漢朝還抱有忠誠之心的人們,會變成曹操的對立面。這就使得曹操陷入孤立,讓劉備、孫權坐收漁利。狡猾的曹操是不會做着這種取虛名而得實禍的事的。因此,他纔會拿着孫權勸他稱帝的信說,孫權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爐上烤啊。

這樣,諸葛亮所說的那個變故,就只剩下曹操去世了。其實在當時,無論是劉備陣營,還是曹操陣營,大家都有着一個共識。那就是在那個時代,劉備的軍事才能僅次於曹操。曹操陣營之中,除了曹操沒人是劉備的對手。

劉備和曹操的手下打過很多次交道,他們大多都是劉備的手下敗將。在博望坡,劉備就打敗了曹操手下第一大將夏侯惇。在漢中之戰前,法正爲劉備分析,就指出漢中曹軍將帥的能力不如劉備等人。果然劉備出兵漢中,就擊殺曹軍主將夏侯淵,讓曹軍險些全軍覆沒。

面對魏國一次又一次的征伐,蜀漢到底有沒有希望? 第3張

劉備對此也十分清楚,他就曾經對打敗的曹軍將領劉岱、王忠等人說,像你們這樣的將領就算來上百個都不是我的對手,如果是曹操親自前來,結果就不可知了。而曹操對劉備的評價則是,劉備堪稱我的敵手,只是他得計稍遲而已。

因此諸葛亮在《隆中對》裏分析天下大勢的時候,就指出曹操發展到今天的實力,不僅僅是因爲得到了天時,也有他個人的謀略因素在內。對於曹操,是不可以與他爭鋒的。這也婉轉地批評了劉備與曹操之間的軍事能力差距。

因此,諸葛亮的意見就十分明顯了。那就是不和曹操死打硬拼,而是一方面對他進行防禦,一方面儘快的發展自己的勢力。等到跨據荊益之後,就厲兵秣馬,等待曹操去世的消息。一旦曹操去世,就可以趁着曹魏內部一片混亂的機會,分兵兩路北伐,一統天下。

諸葛亮的這個戰略方案是可行的,有很大的成功可能。在曹操去世的時候,曹魏內部就發生了動亂。當時曹操最倚重的青州兵,就認爲天下馬上就要大亂。他們不聽從上級的指揮,敲着鼓擅自離去。如果劉備這個時候發動北伐,面對軍事能力不如自己,內部一盤散沙的敵人,獲得勝利應該易如反掌。

但是令人惋惜的是,當曹操去世的消息傳來的時候,劉備的北伐卻無法發動了。這是因爲關羽在前一年的荊州之戰中遭受了慘敗,荊州丟失,關羽和他的那支從荊州出發北伐的主力軍已經全軍覆沒了。這使得劉備面對一片大好形勢無法利用,只能望洋興嘆。

如果在劉備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實現以後,關羽忠實地按照《隆中對》的方案行事,老老實實地死守荊州,情況就會完全不同。但是關羽被同僚的戰績所刺激,再加上經不住當面有利戰機誘惑,發動了襄樊之戰。雖然在戰役中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但是最終遭到了曹操和孫權的夾擊,人地兩失。

面對魏國一次又一次的征伐,蜀漢到底有沒有希望? 第4張

當時的曹操已經病入膏肓,他從漢中撤回時,已經行動困難。由於他的病重,使得漢中的軍隊撤退緩慢,大軍長時間滯留關中,無法救援襄樊。在到達襄樊前線的時候,曹操身體虛弱到了出入乘輦的地步。在關羽兵敗被害後,曹操接到了孫權送來的關羽首級,隨後也與世長辭了。

由此可見,如果關羽再能夠忍耐半年時間,蜀漢就很可能取得天下。可就是關羽被局部的利益所吸引,不顧整體的利益,破壞了整個《隆中對》的方案。正是由於關羽的所作所爲,使得蜀漢失去一統天下的機會,引起了蜀漢君臣對他的抱怨。

蜀漢最後在對關羽封諡號的時候,給他的諡號是“壯繆”侯,諡法“名與實爽爲繆,傷人蔽賢爲繆,死於原野爲壯,武而不遂爲壯。”我們從諡號的含義就知道蜀漢君臣對關羽的看法,也是對他的一種變相的批評了。

結語:

蜀漢在三國中起步晚,底子薄,但是在君臣上下同心的共同努力下,開創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他們以匡扶漢室爲目標,爲一統天下的目標奮鬥。但是讓人惋惜的是,當他們統一天下的時刻來臨的時候,卻因爲關羽的輕舉妄動而錯失了。

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實現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後,就要轉入戰略休整,等待時機。這個時機就是曹操去世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劉備軍隊將帥的軍事能力超過對手,曹魏上下又因爲曹操的去世一片混亂,蜀漢發動兩路北伐,很可能會取得決定性勝利,一統天下。可惜由於荊州的丟失,關羽的敗亡,這一切都化爲了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