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到了蜀漢末年,爲何會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地步?

到了蜀漢末年,爲何會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地步?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從劉備時人才濟濟,到蜀漢末年人才匱乏,這究竟是何原因造成的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時期,因爲人才決定了國勢的興衰,所以各國都很重視人才的招攬。比如劉備在定軍山之戰中斬殺夏侯淵,取得大勝。曹操得知是法正爲他出謀劃策後,就感嘆說自己把天下的人才招攬一空,卻爲何漏掉了法正。可是到了蜀漢末年,蜀中的人才匱乏到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地步,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一、蜀漢人才儲備的先天不足。

劉備這個人出身平民階層,歷史上說他有高祖之風,實際上間接指出了他的缺陷。當年漢高祖劉邦雖然也出身平民,但是他注意招攬人才,在他起兵之前,就收羅了蕭何、曹參、樊噲這些人。這些人成爲劉備起家的班底,隨同他開創共同的事業。

但是,僅僅依靠這些人,劉邦是不足以取得天下的。在他起兵之後,有了張良、韓信這些出色的謀臣武將,劉邦的事業才走上正軌。劉邦在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時就指出,蕭何、張良和韓信各有所長,都是人傑,他們爲自己所用,自己才最終取得了天下。

到了蜀漢末年,爲何會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地步?

劉備起兵前後,與劉邦也大體相似。他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處事能力,拉起了一支隊伍。這支隊伍中有關羽、張飛這樣的良將,也有烏丸雜胡騎這樣的精銳,可是他與劉邦相比,恰恰缺少了治國理政和運籌帷幄的人才。這在長期時間裏,成爲困擾劉備的難題。

曹操利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建立起自己的軍政班底的時候,劉備還在爲訪尋人才而奔波。他後來對他人訴苦說,自己爲了尋訪人才,走遍了各個地方,都無法如願。直到他來到荊州,這個問題才逐漸得以解決。

那些不滿現狀,也不想投靠曹操的荊州人才,慢慢彙集到曹操的麾下,尤其是劉備三顧茅廬得到諸葛亮的輔佐後,他的事業才得以飛速發展。但是,這個起步的時間與曹操、孫權相比,已經相差很遠了。當時大批的人才已經被曹操、東吳所招攬,劉備在這個方面已經是先天不足。在劉備得到荊州五郡後,龐統向劉備指出荊州“人物殫盡”並非是過甚之詞。

二、戰爭中的大批損失。

蜀漢的人才招攬本身就要遲緩於曹操和孫權,人才數量先天要少於曹操和孫權。可是即便是這樣,蜀漢還在戰爭中接連遭受慘敗,損失了大批的人才。在這些慘敗中,以荊州之戰和夷陵之戰最爲嚴重。

劉備在入川的時候,給荊州配備了很強的軍政人員。但是在益州之戰末期,爲了加強益州的力量,劉備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調入益州。在奪取益州後,這些人也留在了益州,從而無形中削弱了荊州的力量。

留在荊州的人員雖然有關羽這樣的名將坐鎮,可是其他的人大多是二流水平。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孫權也趁機發動了荊州之戰。孫權派呂蒙白衣渡江,襲取了公安、江陵,兩地的守將傅士仁、糜芳都不戰而降。

至於說其他的荊州留守人員,也大多投降了東吳,這中間還包括那個痛哭流涕的潘濬。這種情況在孟達寫給劉備的辭行奏章中也提到過,他說“荊州覆敗,大臣失節,百無一還”。事實也是如此,這些荊州的軍政人員中,只有廖化一人詐死逃回了劉備麾下。

在失去了荊州的軍政人員和北伐的主力,劉備又使用益州的北伐主力發動了夷陵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劉備失敗得更慘。史書中記載,“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這一戰的慘敗,使得劉備的軍事實力損失極大,包括劉備選拔的新一代將領喪失殆盡。

到了蜀漢末年,爲何會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地步? 第2張

在行政人員上,劉備的損失不亞於軍事人員。他爲了在奪取荊州後,儘快恢復荊州的統治,專門選拔了一批行政人員,準備接管荊州。劉備爲了保證這些人員的安全,特意把他們安置在危險最小的黃權軍中。誰知道由於夷陵之戰的慘敗,黃權所部被切斷後路,只得率領全軍投降了曹魏。

曹丕因爲這批人員的投降而欣喜若狂,他因此進行了三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封賞。史書記載,“權及領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詣荊州刺史奉上所假印綬、棨戟、幢麾、牙門、鼓車。”在這三百一十八人中,曹丕封黃權、史郃等四十三人爲列侯,爲將軍郎將者百餘人。由此我們可以想見劉備的損失之衆。

由於戰爭的慘敗,使得劉備多年儲備的軍政人員損失了至少三分之二以上。再加上劉備苦心經營的兩支北伐的主力毀於一旦,讓蜀漢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雖然經過諸葛亮的努力穩定了形勢,但是蜀漢人才儲備的恢復不是那麼容易能夠解決的。

三、蜀漢對人才提拔使用的誤區。

蜀漢本身人才數量少,儲備底子薄,可是由於諸葛亮對人才的選拔使用方式有誤,更加劇了蜀漢人才凋零的情況。在諸葛亮接管蜀漢政權後,他雖然能夠團結蜀漢君臣,穩定局勢,發展經濟生產,可是卻沒有能夠改變人才選拔使用的局面。

首先,諸葛亮識人上有一定的偏差。劉備是以善於識人著稱的,他的很多手下都是劉備從普通人中選拔出來的。比如關羽、張飛、趙雲、魏延、黃忠等人,這些人爲劉備立下了汗馬功勞。諸葛亮雖然也選拔任用了一些人才,可是這些人大多都是平庸之輩,遠不能與劉備選拔的人才相比。

比如在對馬謖的看法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劉備的高明之處。劉備知道諸葛亮十分看重馬謖,在臨終前就專門提醒告誡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是諸葛亮卻不以爲然,結果在街亭之戰中因爲錯用馬謖而遭到慘敗。

到了蜀漢末年,爲何會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地步? 第3張

其次,諸葛亮對於人才過於求全責備。蜀漢並非沒有人才,在夷陵之戰後,劉備遇到馬忠,他很欣賞馬忠的才能。劉備說雖然失去了黃權,但是卻得到了馬忠,可見天下的人才是無窮盡的。可是在諸葛亮時期,他很少選拔人才,相反經過諸葛亮的手,遭到罷免流放甚至處死的人才卻不少。

由於諸葛亮被處死的人有劉封、彭羕、黃元等人,被諸葛亮罷免流放的人員中,比較有名氣的人有廖立、李嚴等人。這些人並不是想要背叛蜀漢,只是因爲與諸葛亮發生了矛盾,或者是因爲諸葛亮對他們的看法不佳,就被剝奪官職,甚至處死。

這種對人才的處理方式,讓蜀漢的人才狀況更是雪上加霜。後人在評價諸葛亮誅殺馬謖的時候,就說蜀漢原本人才稀少,諸葛亮還誅殺有用之人,難怪蜀漢那麼早就滅亡了。如果諸葛亮不是那麼求全責備,能夠網開一面,對這些人才合理進行使用,這些悲劇是有可能避免的。

第三,蜀漢的政壇風氣不正,內部的傾軋嚴重。我們看蜀漢的歷史,就發現蜀漢政壇流行打小報告的風氣,很多人都是因此落馬的。彭羕因爲受到了委屈,去向馬超訴苦,結果他酒後的狂言讓馬超害怕。於是馬超向劉備舉報,使得彭羕遭到了殺身之禍。

廖立的落馬也是遭到了李郃、蔣琬的舉報,至於說李嚴也是有人向諸葛亮說他腹有鱗甲,遭到了諸葛亮的另眼看待。魏延、楊儀的死則是因爲費禕打的小報告。我們從這裏看到,蜀漢的政壇風氣不正,是蜀漢人才凋零的重要原因之一。

結語:

蜀漢在劉備時期曾經人才濟濟,但是到了蜀漢末期,則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窘狀。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主要有客觀和主觀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客觀原因是蜀漢人才儲備起步晚,先天不足。再加上戰爭的慘敗,使得原有的人才遭到極大的損失。

主觀原因是在諸葛亮接管蜀漢後,在識人方面有着差距,不能大規模的選拔任用人才。同時,諸葛亮對人才的使用過於求全責備,人才只要有錯誤,就貶斥不用,浪費了大量資源。再加上蜀漢政壇風氣不正,打小報告盛行,人才相互的傾軋讓蜀漢人才狀況更加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