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蜀中無大將,廖化爲先鋒 蜀漢後期爲何會人才凋零

蜀中無大將,廖化爲先鋒 蜀漢後期爲何會人才凋零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蜀漢人才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爲什麼劉備在世時,蜀國人才濟濟,劉備死後,蜀國人才凋零?

蜀漢初期,武有關張馬黃,文有諸葛亮法正黃權,人才濟濟。

因此,儘管基礎薄弱,但自赤壁之戰後劉備集團發展迅速,甚至從曹操手中直接搶走了漢中,欣欣向榮。

然而,劉備去世後,蜀漢人才卻迅速開始凋零。

到蜀漢後期,“蜀中無大將,廖化爲先鋒”,人才極度匱乏。

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切,還要從漢中之戰後,劉備集團巔峯時期說起。

未來得及完成的“傳幫帶”劉備稱漢中王,封賞文武,人才鼎盛之時,也是漢末三國的歷史開始新老交替之時。

新老交替之際,正是老將要“傳幫帶”,讓年輕一帶踊躍崛起之時。

曹操集團的“傳幫帶”是作得很紮實的。

下辯之戰中,曹操以老將曹洪領軍,但特別吩咐,曹洪只是發揮其資歷、威望,作爲名義主帥,而實際要擔當大任的是曹真、曹休這樣的青年將領,甚至表示曹休爲實際主將。

漢中之戰時,曹真已經在陽平關開始統領老將徐晃。

同樣,漢中之戰中,夏侯淵被斬,曹軍遭遇失敗,但在老將張郃的帶領下,郭淮、文欽等年青將領也逐漸涌現,開始成熟。

此後,張遼、徐晃、張郃,依然發揮了5-10年的餘熱,充分發揮了“傳幫帶”的作用。

到張郃凋零時,郭淮、鄧艾已經成熟,足以接班了。

而在文臣方面,賈詡、劉曄、滿寵、司馬懿等人,發揮作用的時間就更長了。

可以說,曹操集團的新老交替,是平穩完成的,沒有出現斷代。

劉備集團呢?

漢中之戰後,短短3年之內,關張馬黃全部凋零!

如果說曹操集團的新一代將領,是由老將“師傅”帶到大學畢業的話,那麼,劉備集團的新一代將領,幾乎是在初中畢業時,就失去了“師傅”。

文臣方面的情況也基本類似。

劉備去世時,法正已經去世,黃權則被迫歸魏,只剩下諸葛亮一人撐局。

如此,老將們在沙場搏殺的出來的經驗教訓未及傳承,新一代們只能在稍顯稚嫩的情況下匆匆接班···

提前透支,損耗過半然而,即便是這些略顯稚嫩的接班人,許多“尖子生”也被提前透支了。

蜀中無大將,廖化爲先鋒 蜀漢後期爲何會人才凋零

關羽“大意失荊州”,遭遇“團滅”。

因此,留在荊州的年青一代人才,如關平、趙累等人一起被“團滅”。

當時名位不顯的青年將領廖化,詐死逃了出來的廖化,後來成爲蜀漢大將。

此後,劉封、孟達這兩位比較突出的新一代將領,一位被劉備誅殺,一位投魏。

而隨後的夷陵之戰中,馮習、張南、傅彤,全部陣亡,黃權因後路斷絕投魏,而馬良也在此戰中陣亡。

馬良是荊州集團的傑出代表;劉封是劉備義子,有文武才;夷陵之戰中,馮習是大督,張南是前部,傅彤是前部。

這些人,可謂是劉備集團新一代人才中的佼佼者。

如此,半數新一代將領,未及發揮,就折損過半。

材料“產地”有限折損了,就要補充。

然而,此時,再作補充,條件已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了。

當年,劉備的人才鼎盛,與“產地”豐富有關。

早年的劉備雖然一直站不穩腳跟,四處漂泊,但卻因此得以接觸各地的人才。

蜀中無大將,廖化爲先鋒 蜀漢後期爲何會人才凋零 第2張

河北時,獲取了關羽、張飛、趙雲;徐州時,獲取了糜竺等人;荊州時,獲取了諸葛亮、龐統、黃忠及一衆“荊州派”···

就地盤而言,劉備混得時間較長的是益州及荊州(含投靠劉表時期)。

偏偏當時,這兩地是當時人才彙集之處。

由於天下大亂,許多人遷徙到了相對安穩的荊州、益州。

因此,當時的荊州、益州,雲集了大批從各地過去的人才。比如,諸葛亮就是琅琊人士。

可是,隨着三國鼎立的局勢逐漸穩固,各國的人才也穩定了下來,人才的選拔只能侷促到了本國內。

在關羽失荊州部分後,蜀漢的人才選拔,全部侷促在益州一州之地及此前已經流入的外來人士。

選材面大爲縮水了。

除了單純的選材面縮水外,蜀漢內部還存在“系統性”問題。

蜀漢的統治集團紮根於益州,也用了許多益州人士,但其統治集團高層,則長期由荊州、涼州的外來人士把持,不敢重用益州本土人士。

退步的伯樂選材面縮水,就更要求用人者能識別出好材料,並培養成才。

然而,這方面,蜀漢的伯樂卻在持續退步。

諸葛亮在識人、用人上,比之劉備還是有一定差距。

諸葛亮曾對馬謖寄以很高的希望,常常日夜攀談,來判斷此人。

蜀中無大將,廖化爲先鋒 蜀漢後期爲何會人才凋零 第3張

最後,關鍵的街亭之戰中,在衆人都以爲會用魏延、吳懿的情況下,諸葛亮“違衆拔謖”。

最後···揮淚斬馬謖。

馬謖,劉備早已看出言過其實,不堪大用,以此來看,諸葛亮確實不如劉備。

事實上,這一點上,諸葛亮不僅是不如劉備,也不如對面的司馬懿。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他諸葛亮,又四處拜訪賢士,求賢若渴。

司馬懿則從下層人物中,選拔出鄧艾、石苞等人,培養爲大將。

相比之下,或許是因爲事無鉅細都抓,諸葛亮似乎沒有求賢、訪賢的記錄。

當然,即便如此,諸葛亮還是提拔了一批不錯的人才。

武將中,降將姜維脫穎而出,王平也從中級將領(投劉備後一直擔任稗將軍)成長爲方面大將。

文臣中,蔣琬、費禕,也都成長爲後來的頂樑柱。

諸葛亮之後,“伯樂”的水平進一步下滑。

蔣琬、費禕,儘管在治事上表現頗佳,但卻沒有提拔出合格的青年領袖。

因此,蔣琬、費禕去世後,蜀漢的人才素質進一步下降,連合格的接班人也沒有。

內耗比選材面縮水、伯樂水平下降更可怕的是內耗。

蜀漢的人才本就縮水嚴重,而內耗卻消耗了許多精華力量。

前面提到的劉封、孟達,就是在內亂中折損的。

此後,諸葛亮時期,原本有相當文武才的李嚴,也因爲內部矛盾而無法充分發揮。

諸葛亮去世後,魏延被自己人殺害,楊儀也獲罪退出舞臺。

李嚴是與諸葛亮同爲託孤之臣的人物,魏延是蜀漢中期首席大將,楊儀曾是諸葛亮北伐時的幕府的核心人員工,原本有希望成爲接班人的人物···

這些人的遭遇,孰是孰非,歷有爭議,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都折損在內耗中。

可以說,這些人都是蜀漢人才中的佼佼者,即便各有各的問題,但都有相當才能,是絕對的可用之材。

然而,他們卻折損在內耗中,無法發揮。

蜀中無大將,廖化爲先鋒 蜀漢後期爲何會人才凋零 第4張

蜀漢政權,沒有像曹魏、孫吳一樣,發生過血雨腥風的宮廷事件,但就折損的人才來說,卻勝過其他兩國!

未成氣候的“二代”封建時代,決定統治集團能力的,除了選拔的人才外,統治集團的“二代”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曹魏集團的“二代”、“三代”人才輩出。

諸夏侯曹中,曹真、曹休;司馬家的司馬師、司馬昭;鍾繇、陳羣的“二代”鍾會、陳泰,都是不讓前輩的傑出人物。

孫吳集團中,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陸遜之子陸抗,都成爲不亞其父的頂尖人物。

相比之下,蜀漢統治集團的“二代”們卻顯得比較平庸。

儘管演義中大力“推出”關興、張苞,以此彰顯“虎父無犬子”,但事實上,蜀漢中後期的著名將領中,幾乎沒有“二代”的身影。

蜀中無大將,廖化爲先鋒 蜀漢後期爲何會人才凋零 第5張

直到蜀漢的最後關頭,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才帶着黃權之子黃崇,張飛之孫張遵,李恢之侄李球等一衆“二代”出戰,結果沒有意外地遭遇慘敗。

劉備、諸葛亮,在教育子女上都留有名言佳作,但他們卻沒有培養出合格的“二代”來,這也是一件遺憾之事吧!

三國之中,蜀漢的二代是最弱的。

總的來說,蜀漢政權最後人才匱乏的原因,是全方位的。

選材面過窄,老一代未來得及“傳幫帶”,夷陵之戰前後的慘重摺損,都使蜀漢的人才梯隊天生不足,而“伯樂”水平下降,內耗過多,“二代”不成器,又使蜀漢不但無法從有限的資源中選拔出優質人才,就連現有的人才都提前折損。

地小國弱,連人才也匱乏,蜀漢也就毫無意外地率先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