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稱帝稱王那麼多 項羽爲何能獨佔霸王

古代稱帝稱王那麼多 項羽爲何能獨佔霸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古代霸王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歷史上稱王稱帝者很多,但“霸”這個名頭卻是項羽一人獨有。

悲情英雄項羽,你喜歡嗎?

成王敗寇的意思是指舊時在爭奪政權的鬥爭中,不論你出身卑賤還是高貴,成功者稱帝稱王;失敗者則爲寇賊。

但有一個人卻例外,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楚霸王項羽。在長達4年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中,項羽最後在垓下之戰中敗給了漢王劉邦,自刎烏江,結束了其悲壯的一生。

古代稱帝稱王那麼多 項羽爲何能獨佔霸王

然而二千多年來,項羽在人們的眼中非但不是寇賊,反而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爲後人所喜愛、敬仰和惋惜,而開創了大漢4百年基業的劉邦在很多人眼裏卻是一個混混、無賴、不講信義的小人。就連身爲漢朝太史令的司馬遷也將項羽列爲帝王專享的本紀中,並且在《項羽本紀》裏對霸王不吝溢美之詞,而在《高祖本紀》中就差直接說劉邦是無賴了。那麼霸王究竟有何魅力爲後人所追捧呢。

歷史上稱王稱帝稱侯者不計其數,但"霸”這個名頭卻是項羽一人獨有。

李晚芳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是非常準確的。在項羽短暫的一生中,創造了很多奇蹟。

項羽藝高人膽大,足智多謀,面對人數多出自己數倍的秦軍,運用自己超凡的智慧和過人的軍事才能出奇制勝。在鉅鹿之戰中,項羽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破釜沉舟,一舉殲滅秦軍主力,此戰實際上宣告了暴秦的滅亡。

彭城之戰是楚漢戰爭中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此戰劉邦遭到了自起兵以來最大的慘敗,楚軍依靠項羽堅毅果敢的指揮,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漢軍56萬之衆,殲滅劉邦主力,使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局面,創造了古代戰爭中快速決戰的典範。如果沒有蕭何在後方輸送兵員糧餉,劉邦可能已經玩完了。

直到最後,項羽戰敗後,沒有選擇渡過烏江苟且偷生,而是毅然自刎,令人欽佩。總之,項羽雖然是個失敗者,但他身上卻有着許多魅力和令人喜愛之處。

我們來看看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是怎麼評價項羽不肯過江東這件事的。

題烏江亭[ 唐 ] 杜牧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議論戰爭成敗之理,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有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於把握機遇,不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於得人、用人。如果他聽了范增的建議,鴻門宴上取了劉邦項上人頭,如果他重用韓信,使韓信不致於背楚投漢,如果…歷史將會改寫。

惋惜歷史沒有如果。

疊題烏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王安石是個大政治家,這首詩從政治家的冷靜分析入手,以楚漢戰爭發展的客觀形勢爲依據,對項羽不可能捲土重來的結局進行理性判斷,顯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

詩名爲《疊題烏江亭》,是因爲王安石讀了杜牧的

《題烏江亭》後所寫,根據自己的理解,認爲項羽的失敗已成定局,即便是江東子弟還在,也不一定再肯爲項羽、爲戰爭賣命了。

項羽已經失去天時、地利,而“壯士哀”則說明連最重要的人和也沒了,想要挽回大業十分艱難,幾乎沒有勝算。

所以在“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爲君王捲土來”句中王安石以辛辣的口吻明確地表示,即使項羽真的重返江東,江東子弟也不會再替他賣命的。

作爲一個政治家,王安石的詩抓住了人心向背是勝敗的關鍵這個根本,可以說是一針見血。

古代稱帝稱王那麼多 項羽爲何能獨佔霸王 第2張

夏日絕句[ 宋 ] 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是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一首五言絕句。這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悲憤的懷古詩。

詩的前兩句,語出驚人,直抒胸臆,提出做人要“生當作人傑”,爲國建功立業,報效朝廷;“死”也應該做“鬼雄”,方纔不愧於頂天立地的好男兒。後兩句,歌頌了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悲壯之舉。烏江亭長請項羽上船渡過烏江,整軍重戰,項羽卻說“無顏見江東父老”,寧肯自刎,也不偷生。

“南渡君臣輕社稷”。詩人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諷刺了偏安一隅的南宋當權者不思進取、苟且偷生的無恥行徑。

這樣一個讓人又愛又憐又恨的霸王,親們喜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