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叔孫通曆經了秦末漢初時期,爲什麼能越混越好?

叔孫通曆經了秦末漢初時期,爲什麼能越混越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叔孫通,《楚漢春秋》作“叔孫何”,初爲秦待詔博士,後被秦二世封爲博士。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鬼谷子·捭闔篇》中有一段很經典的話——“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

叔孫通曆經了秦末漢初時期,爲什麼能越混越好?

鬼谷子告訴我們,單純的好人是無法縱橫捭闔,肆意馳騁的,單純的壞人也一樣。想成事,想成大事,你得有兩張皮,得懂得權變,得學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這話是理想主義者的悲鳴吶喊。

縱觀歷史,許多時候並非是小人得志,君子悲慘,而是能人曲折而行,大成其就。在大成其就的能人眼中,只要立意高遠,無所謂好與壞,卑鄙與高尚,它們只是一張通行證的兩個面,該亮正面亮正面,該用反面用反面,只有這樣,現實下才能行得通,做得成。

所以,要深刻理解鬼谷子的縱橫捭闔之道,首先得明白一點,欲成事必須超越狹隘的道德觀,卑鄙未必是真卑鄙,高尚未必是真高尚,它們不過是上下求索的手段,衡量有爲有成之人的從來不是好與壞,而是成與敗。

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經典片段——

叔孫通曆經了秦末漢初時期,爲什麼能越混越好? 第2張

叔孫通是秦時的待詔博士,博古通今,儒生的楷模。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後,秦二世將三十幾個博士召來詢問他們的看法。衆博士皆說,陳勝吳廣是叛亂,應當立即發兵討伐。唯有叔孫通在殿下忽悠秦二世,他說,如今明主在上,天下一家,百姓安居樂業,四夷年年來朝,哪裏有人敢叛亂!陳勝吳廣之流無非是一羣盜賊,只要郡守下令定可捕得,何勞陛下掛齒。

秦二世乃昏庸之君,聽完這兩種說法,說實話的博士一律送交獄吏治罪,說鬼話的叔孫通得到了帛二十匹、衣一襲的賞賜。

此事傳開後,衆儒生紛紛責罵叔孫通,阿諛主上,卑鄙可恥。但叔孫通卻不以爲然地說,這時候說真話就是不智,我若不如此說,如何能逃出虎口?

就這樣,說真話的博士們在歷史中灰飛煙滅了,而叔孫通卻逃離秦宮,先投項梁,後事項羽。

待到劉邦率諸侯五十萬大軍攻伐彭城時,善識時務的叔孫通再次轉向,帶着一百多個儒生弟子降了漢。

此舉又召來有節操之人的謾罵,罵他背主求榮,不知廉恥。

然而,謾罵聲中的叔孫通不僅不知恥,反而更加的醜陋,因爲知道劉邦向來厭惡儒生,降漢之後,他毫不糾結地脫掉了儒服,換上了楚地的短衣。此外,他還幹了一件讓衆儒生弟子很不滿的事,他向劉邦推薦了許多人,盡是雞鳴狗盜之徒,自己那些飽讀經書的弟子一個都沒有推薦。

弟子們質問他。叔孫通說,如今漢王正冒着刀劍戈戟爭天下,他需要的是能豁出性命斬將拔旗的人,你們是這塊料嗎?不是這塊料,就要有耐心,放心,我不會忘了你們的。

前半句,話說得很猛,後半句,話說得很虛。

此後的叔孫通一直在耐心地等待,等待屬於自己的機會

叔孫通曆經了秦末漢初時期,爲什麼能越混越好? 第3張

大漢立國後,高帝劉邦很快遭遇了一個煩惱,那幫草莽出身的開國功臣們還像從前那樣,視朝堂爲兒戲,該喝喝,該嚷嚷,醉酒後甚至有人拔劍砍殿上的柱子。

察覺到劉邦的帝王心思後,叔孫通開始說話了,儒家雖不能爭奪天下,卻善於守成。臣願意召集魯國儒生和一衆弟子,爲陛下制定朝廷適用禮儀。

劉邦眼前一亮,當即答應。

不料叔孫通到了魯國後,再次遭到了儒生的羞辱謾罵——古代聖賢明君都是先積德百年,再製禮作樂。如今天下初定,多少死者尚未安葬,你叔孫通是個什麼東西,不過是屢次背主、阿諛奉承的無恥之徒,要我們同你一起獻媚,這是玷污我們的名聲,快滾吧!

叔孫通回擊他們,陋儒!真正的儒者,應該通權達變,進退有度。

帶着一些開明儒生回來後,叔孫通立即爲劉邦排演大漢禮儀。高帝七年正旦,朝儀大典,劉邦在大典後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吾乃今日知爲皇帝之貴也!”

叔孫通由此位列大漢九卿之一,這時候,只一句話,他那些儒生弟子便統統地當了郎官。

衆弟子感慨讚歎,叔孫先生纔是懂得捭闔大道、當世事務的聖人啊!

黑哥讀叔孫通也有一個感慨,很多時候,捭闔之道其實要的是一股子韌勁,九敗一勝,九辱一榮是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