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在合肥之戰中,張遼爲何能夠以少勝多戰勝孫權的進攻?

在合肥之戰中,張遼爲何能夠以少勝多戰勝孫權的進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張遼以少勝多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張遼八百破十萬是中國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後世的無數將領都以之爲楷模,但是很少有人能夠超越。在這場戰鬥中,張遼多次挫敗孫權的攻勢,還多次置孫權於險情之中,給孫權帶來了極深的心理陰影。那麼,張遼爲何能夠以少勝多呢?

一、曹操的計策與張遼的選擇不謀而合。

合肥是孫權心中永遠的痛。孫策在去世前對繼位的孫權說,“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這句話雖然肯定了孫權的長處,但是也指出了孫權的短處。作爲血氣方剛的孫權,得到這樣的評價自然是不服氣的。

爲證明自己的軍事才能不亞於兄長,孫權多次親自率軍在戰場廝殺。在赤壁之戰時,他雖然許諾給周瑜五萬精兵,卻只給了三萬。剩下的人馬控制在孫權手中,在周瑜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時,孫權便發動了對淮南的進攻,目標直指合肥。

在合肥之戰中,張遼爲何能夠以少勝多戰勝孫權的進攻?

但是,在孫權的一生中,他始終沒能拿下合肥。合肥就如同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橫亙在孫權北上的道路上。孫權在解決與劉備的湘水之爭後,便趁曹操的主力尚在漢中,發動了對淮南的攻勢。他調集了所有可以調動的兵力,對合肥發動了最大規模的進攻。

曹操對合肥的防禦十分重視,他把合肥作爲阻止東吳北上的重要據點。爲此他派了五子良將中的兩位來防守它,分別是張遼和樂進,再加上驍將李典。曹操當時身在漢中征討張魯未歸,不過他給合肥留下了防守的計策。

張遼等人看到曹操的計策裏寫道,當東吳前來攻擊的時候,張遼和李典出戰,樂進守城不出。對於這個計策,張遼的解釋是,孫權的兵力強大,只有趁其立足未穩之際,出兵打消他們的士氣,然後再進行守城就可以成功。於是合肥的兵將按照曹操的計策行事,最終打退了孫權的進攻。

張遼之所以會對曹操的計策心領神會,是因爲他的選擇與曹操的計策不謀而合。因此他纔會對其他人將曹操的意圖解釋得明明白白。曹操的安排也依據個人的才幹,知人善任,讓驍勇善戰的張遼、李典出戰,派謹慎小心地樂進守城,保證了作戰的萬無一失。正是有了正確的戰術指導,曹軍才取得了合肥之戰的勝利。

在合肥之戰中,張遼爲何能夠以少勝多戰勝孫權的進攻? 第2張

二、陣前突擊是曹軍行之有效的傳統戰術。

在合肥之戰中,張遼在戰役初期的突擊,決定了戰役的前途。在這場戰鬥中,張遼選擇了八百敢死隊,直接衝入了立足未穩的吳軍營壘之中。恰巧張遼殺入的營壘,就是孫權所在的營壘。在張遼的衝殺下,吳軍損失慘重,所向披靡。

張遼一直殺到孫權的面前,孫權在突如其來的進攻面前失去了冷靜,獨自跑到高冢之上,手執長戟進行自衛。張遼喝令孫權下來迎戰,孫權也不敢亂動。後來見到張遼兵少,孫權指揮吳軍以優勢兵力包圍張遼和他的部下。張遼在衝出重圍後,又返回救出被困的部下。經此一戰,吳軍士氣大跌,對戰役的勝利失去了信心。

其實,趁對手立足未穩便迎頭痛擊的戰術,一直是曹軍的傳統戰術。早在赤壁之戰後,雙方爭奪江陵的戰鬥中就上演過相同的一幕。當時周瑜率軍攻打江陵,遭到了曹仁的激烈抵抗。曹仁見周瑜的前鋒數千人剛剛到達,便招募了三百敢死隊,讓部將牛金率領進行反擊。

與張遼的合肥之戰相同,牛金的三百敢死隊被吳軍包圍。曹仁見狀不顧部下的勸阻,親自率軍出戰救援牛金。他率領數十人衝入重圍,救出牛金等人。隨後他再次衝入重圍,把剩餘被困的曹軍救出,只損失了數人。吳軍因此選擇了撤軍,曹仁得以堅守江陵一年之久。

曹操對曹仁的這一戰十分讚賞,封曹仁爲安平亭侯。在對合肥的防禦做出預先佈置時,曹仁的這一戰是否對曹操產生了影響,不得而知。不過,從曹仁的這一次作戰的成功,顯示了曹軍的戰術特長。曹操發揮自己軍隊的特長,張遼勇挑重擔,使得曹軍在合肥複製了當年江陵城下的那一幕。

三、孫權的指揮是戰役失敗的重要原因。

在合肥之戰中,雖然曹軍上下作戰出色,但是孫權的錯誤指揮是吳軍失敗的主要原因。這是因爲雙方的兵力懸殊很大,如果孫權真的指揮果斷,決心明確,還是能夠奪取合肥的。即便不能奪取合肥,也會給曹軍以沉重的打擊,壓制住曹軍的囂張氣焰。

在合肥之戰中,張遼爲何能夠以少勝多戰勝孫權的進攻? 第3張

在江陵之戰的時候,周瑜面對曹仁的抵抗,也同樣開局不利。但是周瑜把主要目標鎖定在江陵身上,不奪取江陵誓不罷休。他以放棄荊州南部四郡爲代價,換得了關羽、張飛的配合作戰。最終在經過一年的爭奪後,被孫劉聯軍主力圍困的曹仁支持不住,只得放棄江陵撤走。

如果孫權有周瑜那樣的決心,他會給曹軍帶來更大的壓力。當時吳軍中擁有像呂蒙、淩統、蔣欽、甘寧等優秀將領,再加上優勢的兵力,完全可以與曹軍決一死戰。當時曹軍的主力隨同曹操征討漢中,遠水不解近渴,孫權擁有足夠的時間攻打合肥。

但是在遭到張遼的襲擊後,孫權只是在象徵性地對合肥進攻了十幾天,沒有取得像樣的戰果後便撤退了。這隻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孫權根本沒有下定非奪取合肥不可的堅強決心。他對合肥的進攻,只是一種試探性的進攻,想要趁有利的戰機抓一把的行爲,這就決定了孫權在遭到張遼的頑強抵抗後,便放棄了進攻。

這是因爲孫權心中的戰略方向一直處於選擇狀態。究竟是奪取荊州還是北上奪取徐州,一直是孫權心中的難題。他一方面想要拿下合肥,奪取徐州,逐鹿中原。可是出於自身的考慮,他又傾向於奪取荊州,建立鞏固的根據地。

在合肥之戰中,張遼爲何能夠以少勝多戰勝孫權的進攻? 第4張

此時的孫權雖然還有進取之心,但是保守的天性也在消磨他的意志。呂蒙爲他分析局勢,認爲徐州是可以奪取的。但是隨後的保有徐州,就需要東吳投入大部分的兵力。從這一方面來看,孫權如果堅決要奪取合肥,也是能夠辦到的。

可是,呂蒙最終的建議是奪取荊州。他和孫權的潛在想法一樣,那就是奪取位於上游的荊州,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纔是東吳應該選擇的目標。因此,孫權對合肥的這場進攻,根本就沒有想過要盡全力。他只想用強大的兵力威脅對方,從而輕易拿下合肥。誰知道在合肥他遇到了張遼,在鬧得灰頭土臉後,孫權放棄了北上的企圖,重新把目光投向了荊州。

孫權的戰略意圖是試探性的進攻合肥,自然不會死命作戰。同時在整個戰役期間,孫權在指揮作戰上,顯示了他不如孫策的一面。在戰役初期,他被孫權襲擊被逼到高冢之上。在戰役末期,他依然不汲取教訓,在撤退途中被張遼襲擊,險些命喪逍遙津。在孫權的這種指揮下,他即便是擁有十萬人馬又有何用呢?

結語:

張遼在合肥之戰中以少擊衆,擊退了孫權的進攻。在這場戰役中,張遼率領八百兵馬衝入孫權的大營,打得孫權聞風喪膽,也留下了八百破十萬的佳話。不過張遼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戰果,也是有着內在的原因的。

首先是曹軍戰術正確,其次是曹軍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戰術特長。最後,再加上孫權戰略意圖模糊,戰鬥意志不堅決,指揮錯誤。這使得孫權對合肥的進攻,變成了虛張聲勢的行動。由於這場戰役的失敗,孫權重新確定了奪回荊州的決心,進而改變了三國的歷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