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考中狀元就能走向人生巔峯嗎 狀元能做多大的官

古代考中狀元就能走向人生巔峯嗎 狀元能做多大的官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古代狀元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狀元能做多大的官?中了狀元不代表就能邁入人生巔峯。

科舉制度起於隋唐,完備於宋代,成熟於明清時期。是古代歷史上選拔人才的一個很重要,且最公平的手段。可以說,科舉是平民進入仕途幾乎唯一的通道。

而也是因爲如此,科舉制度自誕生之日起,就備受矚目。每一科的新科狀元都是世人眼中的天子驕子。

不過,在科舉制度誕生之初,金榜題名並不代表就能直接進入官場。就拿隋唐時期來說。由於當時的制度還不完善。所以當時的狀元,能不能做官,除了看才學外,還得有運氣。

有的人運氣好,會直接留京。比如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狀元孫伏伽,他在考中狀元后,就留在了長安擔任治書侍御史。最後做到了陝州刺史。

運氣不好,那就很倒黴了。比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連中三元的狀元崔元翰。他在考中狀元后,居然未能留朝,只得先在藩鎮節度使處當幕僚。直至獲得推薦後,才調入京城擔任太常博士,禮部員外郎等職。但後來因爲一些事,還是被罷免了。

總體來看。隋唐狀元,沒有固定的職務,也沒有固定升遷路線。初授職務不高,一般爲七八品。尤其是唐代中後期,很多進士,也包括一些狀元,無官可做,都只能先隨便找個幕僚工作混口飯吃。待積累了一定人脈和名望後,再走從地方到中央的升官途徑。

根據史料粗略統計,唐代148位狀元,最後能做到宰相(三省正副長官)的有13人。

古代考中狀元就能走向人生巔峯嗎 狀元能做多大的官

宋代建立後,由於重文輕武,讀書人的待遇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宋代也沒有給狀元郎安排固定的職務。

比如宋代名臣呂蒙正,他考中狀元后,起初授予的職務是從六品下的將作丞。後來升爲正六品的升州通判。

還有宋代第三位連中三元的狀元宋庠,他考中狀元后,初任正八品大理評事,後升遷爲正六品的襄州通判。

大體來看,宋代狀元待遇比隋唐好,大多是京官身份,且享有步步高昇的待遇,升官速度比較快。

不過,宋代的狀元一般不會直接留京,往往都要外放,差遣到地方先從地方官做起,比如某州通判。直到積累了一定執政經驗後,才能調回京城,進入權力核心圈。

根據史料粗略統計,宋代118位狀元,最後能做參知政事、平章事,樞密使、副使,三司使等宰相級別的官員有25人。比例要高於唐代。

古代考中狀元就能走向人生巔峯嗎 狀元能做多大的官 第2張

從明代開始,狀元的授職就固定了。新科狀元產生後,馬上進入翰林院,擔任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

這個職務名爲“儲才”,也就是皇帝祕書。政治前途不可限量。

當然,由於皇帝有很多祕書。所以狀元到底能取得什麼樣的政治成就,還要看其表現。

表現優異,如商輅、李春芳,申時行,可以做到大學士,甚至是內閣首輔。

表現一般,但身體硬朗,活得久,如成化八年狀元吳寬、成化十七年狀元王華(王守仁的父親),可以混到尚書級別退休。

表現較好,但命不好,比如有廣東南海神童之稱的倫文敘,剛踏入仕途就病死了。就不可能有什麼政治成就。

至於表現不好的,連官兒都做不了。

比如成化二年的狀元羅倫。

這位狀元郎高中後,毫無政治城府,明瞭解明憲宗離不開內閣首輔李賢,卻還是給憲宗皇帝上奏疏,說李賢父親死了,哪有不讓兒子回去守孝的道理?

他懇請皇帝准許李首輔回去守孝。這把憲宗氣得半死,當場就把他貶到福建泉州做了市舶司的副提舉。

雖然市舶司的副提舉也是從六品,羅倫的官品沒有變化,仍然是從六品。但是從中央貶到地方任副職,這前途可就遠不如在翰林院當作尖子生培養了。

後來,羅倫被明憲宗召回。但在南京翰林院擔任修撰期間,又因爲一些事被下了大獄。

這連續的挫折對羅倫的打擊很大,導致他無罪釋放後,心灰意冷,直接辭官回了老家。

從考中狀元到辭官回家養老,羅倫一共就當了三年官。這是明代的一個記錄。也就是明代爲官時間最短的狀元。

同樣的情況還有楊慎,才氣橫溢,如果懂站隊,絕對能進內閣。但由於楊慎跟嘉靖皇帝對着幹,最後以悲劇收場。

大體來看,明代狀元有明確授職,高中即進翰林院,任翰林院修撰。被朝廷以棟樑之才標準進行培養。

基本上,只要腦子不瓦特,活得久。明代狀元都能以較高的地位退休。

根據史料粗略統計,明代90位狀元,最後能做到宰相級別的內閣大學士的有17人。

古代考中狀元就能走向人生巔峯嗎 狀元能做多大的官 第3張

清代與明代差不多,新科狀元產生後,立即進翰林院,任翰林院修撰,被朝廷以棟樑之才標準進行培養。

不過,清代吸取了明代翰林院系統過於封閉導致內閣成員沒有實務經驗的教訓。

因而,清代的很多狀元,都有下到地方,擔任地方學政、知府、道員、按察使,或是在中央擔任侍郎等官職的履歷。

清代的培養方式與宋代類似。都是希望棟樑之才能在地方積累一些實務經驗後,再從中選擇人才,出任督撫、大學士等重要職務。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清代中後期的捐官現象很嚴重,加之清代皇帝也很重視八旗子弟的培養。因此,這導致很多重要的崗位都被八旗子弟和捐官買官的人給佔據了。擠壓了士大夫階級的上升空間。

也正是因此,清代的狀元能做到宰相級別的人不多。

根據史料粗略統計,清代114位狀元,最後能做到三殿三閣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六部尚書以及軍機大臣(很寬的標準了)的,只有區區14人。

從這也能看出,相比於明代,士大夫階級在清代的地位是有明顯下降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