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科舉高中狀元之後 他們一般會授予什麼官職

古代科舉高中狀元之後 他們一般會授予什麼官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狀元官職,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古代科舉高中狀元之後 他們一般會授予什麼官職

科舉制度起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而成熟於明清時期。是古代歷史上選拔人才的一個很重要的且相對很公平的手段,它也是平民進入仕途的幾乎唯一的一個通道,因此,科舉制度自誕生之日起就備受矚目。

但也是因爲如此,科舉考試歷來是很難的,能一路升級打怪到最後參加殿試,刷下來的人不計其數,而殿試後能金榜題名的則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金榜題名算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

唐孟郊在寫了一首《登科後》很能說明金榜題名後的激動心情,其中那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成爲流傳千古的名句。

但金榜題名並不代表這就可以直接進入官場,實際上,殿試之後的成績也是有排名,其中第一名就是狀元,唐朝時期只有第一名被叫做狀元,其他的沒有稱呼,到了宋朝時期,纔出現了榜眼和探花的稱呼。主要是因爲唐朝時期科舉制度剛剛興起,科舉制度並不完善。

制度的不完善,容易帶來的一個後果就是科舉考試被世家大族把持,因此唐中晚期,科舉考試就被當時的世家大族保持,寒門學子很難有出頭之日,甚至出現了買狀元的現象。

當時的考中狀元后直接被授予官職,因爲當時並沒有完備的制度,因此每個狀元被授予的官職也是不一樣的, 一般就是品級比較低的文職,比如唐朝宰相張九齡中狀元之後被授予正九品上的校書郎。而著名詩人賀知章中狀元后被授予正七品上的國子四門博士,等等。

宋朝時期的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備,已經算是比較成熟的了,而且出現了狀元、榜眼和探花的排名,不過當時的狀元及第後被授予的官職也並不相同,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

比如北宋初年著名的寒門宰相呂蒙正,中狀元之後被授予將作丞,後步步高升,十二年後就做了宰相,他的經歷算是相當勵志的了,應該古代寒門學子仰望的存在。

不過,宋朝時期對於狀元及第後的官職雖然還沒有形成定製,但科舉考試開始和翰林院產生很深的關係。翰林起自唐玄宗時期,當時唐玄宗選文詞甚佳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詔書,由此,翰林院成爲草擬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也是天下文人都想進入的一個理想之地。

隨着翰林院的發展,翰林學士不僅參與草擬機密詔制,更是逐漸參與政事,開始分割宰相的權力,甚至後來翰林學士可以晉升爲宰相,宋朝時期的發展已經到了這個地步,而且宋朝開始,有些狀元及第後被進入翰林院供職。

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和翰林院之間的關係已經是密不可分了。明朝時期就已經有了這樣的一個慣例: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翰林院成爲進士通往高官的一條很重要的路。明清時期,一甲前三名即包括狀元、榜眼和探花,他們進士及第後會直接進入翰林院爲官。其中狀元爲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而榜眼和探花則爲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

雖然看起來官職並不是很大,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翰林院的官員是距離皇帝最近的官員,他們的升遷往往比其他官員要容易很多,帝師往往也是出自翰林院。

比如1856年中狀元的翁同龢,直接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兩年後就成爲副考官和陝西學政,後來官居高位,更是做了同治和光緒兩位皇帝的帝師。

翰林院如此重要,成爲天下文人趨之若鶩的地方,而朝廷爲了更好的選拔人才,因此又有了一個庶吉士制度。庶吉士是從科舉考試的二甲和三甲中選出的年輕又有才華的學子進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的其他學子則還需要進行別的考試然後才被授予一定的官職,大部分都不能在京城爲官。

因此成爲庶吉士也是很多學子的夢想,庶吉士一般在翰林院學習三年,三年後進行考覈,成績優異者可以直接留在翰林院,這就和進士及第的差不多了,其他的庶吉士則離開翰林院,去別的部門任職或者出去做地方官。

歷史上經由庶吉士成長爲朝廷重臣的不在少數,比如明朝著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就是庶吉士出身,還清朝時期的曾國藩,科舉考試得了個三甲,是同進士出身,後被選爲庶吉士,再還有後來的蔡元培等等。

當然,也是因爲翰林院人才濟濟,因此雖然經由科舉考試進入翰林院的學子中,狀元起點最高,但當他們進入官場之後,又是另一種修行,真正成長爲重臣的狀元還真不是很高,不獨明清時期是這樣,就是從唐朝開始算起,真正在政治上、文化上或者其他方面有大作爲的狀元還真不是很多。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